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希伦 《前沿》2013,(9):33-37
中俄两国在20世纪末开始的改革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权威主义这一政治概念主要是指一种介于极权政体与民主政体之间的政治秩序。从"传统型""克里斯玛型"以及"合法—合理型"三种权威类型的视角出发对中俄改革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中俄两国对待"权威"的不同,导致两国所选择的改革道路和取得的实际效果的不同。普京时代俄罗斯向权威主义的复归、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都说明权威主义是在告别极权制度而新的社会秩序尚未确立的情况下,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政治秩序。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国情现实的制约,权威主义是后发现代化国家进行改革、促进社会转型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当前农村政治社会正面临一场因权威结构混乱而导致的治理性危机,传统的权威制衡论已无力解决这一困境。因袭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权威制衡论,重新审视农村权威结构。在考察农村权威类型的基础上,试图探索中国农村理想的权威结构,指出在中国农村的具体区域,适时适地维持权威结构化的理想,让权威制衡有效地运转起来。  相似文献   

3.
建立权威政府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但转型期我国政府权威面临弱化危机,本文分析了政府权威弱化的原因,并从体制转轨、政府自身建设和政治现代化等多个层面提出了强化我国政府权威地位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多边主义制度权威与霸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际社会中,多边主义作为一种在普遍的行为原则基础之上协调三个或更多国家之间关系的制度形式,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制度权威.多边主义制度权威来源于其自身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但由于国际社会权力的不平等性,多边主义制度权威与霸权国关系密切,霸权国能对多边主义制度权威形成损害,使多边主义表现出制度霸权属性,而且多边主义自身合法性问题也制约了多边主义制度权威的提升.因此,在国际社会中需要努力使霸权国以多边主义制度的领导者身份出现,减少霸权国与多边主义制度的对立,加强一般参与国对多边主义制度的认同度,增强一般强国对多边主义制度的自愿认同,开启制度法律化的途径,提高多边主义制度权威对霸权行为的制衡力.  相似文献   

5.
权威主义政治是在传统政体与价值规范瓦解而新的法理型规范体系尚未确定的情况下的重要权威形式,能有效抑制转型时期出现的价值失范和社会冲突,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强调权力的集中是权威主义政治与西方民主政治最大的差异,强调在法制条件下运行是其与集权统治的最大区别。俄罗斯权威主义政治是一个典型形式,经过普京时代的发展,仍然面临重大挑战,向民主政治迈进是其未来发展的趋向。  相似文献   

6.
<正>新权威主义有两大特征,一是有权威,特别是有强势领导人;二是有现代化取向的改革开放。没有权威,就没有新权威主义。没有改革开放,也没有新权威和新权威主义新权威主义有两大特征,一是有权威,特别是有强势领导人;二是有现代化取向的改革开放。没有权威,就没有新权威主义。没有改革开放,也没有新权威和新权威主义。新权威主义实质上是必要的历史过渡。历史必要性和  相似文献   

7.
茆素琼 《前沿》2006,(1):10-12
随着中国执政党执政理念的现代化,其政治权威也发生着转型,即由传统型政治权威向法理型政治权威转变,这是中国执政党执政合法性的要求,也是其执政能力提升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邱芝 《青年论坛》2009,(1):9-13
在现代政治学中,权威主义作为一个政治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作为当今世界实际存在的一种政治形态,权威主义实际上是指介乎极权政治与现代民主政治之间的一种过渡型的政治体制,它既有民主的成分,又有对集权的强制。权威主义一般产生于集权专制统治向民主政治过渡的国家,表现出过渡性、合法性、现代性、实用性等特征,它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局面,为向民主政治迈进打下了一定基础。政治发展的逻辑与现实决定着权威政治不会作为常态存续下去,应向民主政治转型。  相似文献   

9.
论社会转型与中国共产党权威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中国社会加速转型,同时也对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权威,提出了挑战.执政党实现由传统的人治权威向现代的法理型权威的转变,是国家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应对我国社会深刻变化的必然要求.探讨中国共产党政党权威的确立与发展及其与中国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有利于提高新时期执政党的政治权威,发挥政党的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10.
西方学术界对制度及权威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制度主义视角、结构主义视角、国家制度化理论视角、治理主义视角。国内学界较为关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注重制度权威的秩序与稳定功能。衡量制度权威的双重维度包括制度正当性维度与制度有效性维度。建构制度权威的可能路径包括:塑造制度权威的社会认同、培育制度权威的社会资本、重塑制度权威的人力资源、注入制度权威的德性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