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因犯罪行为而遭受精神损害的被害人是否有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一直是民法学界和刑事诉讼法学界备受争议的热门话题,也是法学界和司法界长期争议的焦点问题。在此问题上立法的模糊,理论界的众说纷纭,司法解释的相互矛盾,法官判决的不一致,给司法实践和法律实务上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对此,2010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侵权责任法》终于有了定论,但实践中附带民事诉讼因为由法院刑事庭审理,一些法院还是按照最高院刑事司法解释处理,而不予支持附带民事诉讼的精神损害赔偿。本文在分析精神损害赔偿的基本含义和我国民事法律领域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基础上,运用法学基本理论和事实,深刻阐述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应当确立并严格执行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废除与法律相矛盾的司法解释。  相似文献   

2.
举证时限制度在立法与理论研究方面都存在不少缺陷和误区 ,导致审判实践中 ,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 ,缺乏适用法律制度应有的统一性 ,亟须在证据失权的法定化和自由裁量之间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边界。当一项法律制度存在缺失和容易引起理解歧义时 ,法官必须运用释明权 ,根据相关法理 ,结合立法原意加以释明和正确适用。  相似文献   

3.
国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对弥补当事人损失、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化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我国《国家赔偿法》规定的国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以该法中的人身损害赔偿条款为基础,因而使国家精神损害的范围在侵权行为的形式、客体方面受到限制,同时也限制了非金钱救济手段的适用。国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设计更应结合民法的相关制度,对国家精神损害赔偿不应超越民法原理施加不合理的限制,而应将公权力行使的公益性因素作为个案考量因素。国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能够脱离《国家赔偿法》人身损害赔偿条款而单独存在。建议通过扩张解释或立法修改解除对国家精神损害赔偿的不合理限制。  相似文献   

4.
国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对弥补当事人损失、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化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我国《国家赔偿法》规定的国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以该法中的人身损害赔偿条款为基础,因而使国家精神损害的范围在侵权行为的形式、客体方面受到限制,同时也限制了非金钱救济手段的适用。国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设计更应结合民法的相关制度,对国家精神损害赔偿不应超越民法原理施加不合理的限制,而应将公权力行使的公益性因素作为个案考量因素。国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能够脱离《国家赔偿法》人身损害赔偿条款而单独存在。建议通过扩张解释或立法修改解除对国家精神损害赔偿的不合理限制。  相似文献   

5.
张秀华 《工会论坛》2007,13(5):154-155
对人格权的保护,除了传统的排除妨害,赔礼道歉等责任方式以外,精神损害赔偿日益受到重视。我国在2001年颁布了专门的司法解释来详细规定精神损害赔偿,但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对用以保护人格权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本文认为应明确精神损害的涵义来界定主客体问题;规定对一般人格权的赔偿来全面保护人格权;规定赔偿原则以及相关考虑因素的顺序来缩小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6.
由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运行方式,培植了以权利为本位的现代法律观念,而现代法律观念最重要的发展趋势是对人的尊重、人的权利的关注和保护。民法上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正是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产生的。世界上一些法制国家确立这一制度已有百年历史,而我国这一制度的真正确立才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一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和确立。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和确立经历了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在建国初期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民法理论和民事法律法规都否认精神损害,尤其不承认精神损害赔偿的存在。立法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完全处于空…  相似文献   

7.
精神损害赔偿案件的复杂性和法律规定欠缺,使法官自由裁量仅在此类案件审理中有着很大的空间,使自由裁量权符合法律精神,应是法官的义务。  相似文献   

8.
浅议我国审判实践中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法官自由裁量权在我国尚未获得普遍的理性认识,但在审判实践中,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又有着太大的自由空间,导致审判权的滥用。那么,法官究竟是否应该拥有自由裁量权,应该如何行使自由裁量权?从法官拥有自由裁量权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9.
世界贸易组织要求中国必须完善市场法制,其中当然包括完善的国际私法。我国国际私法的自由裁量权条款表现为层次多、范围广两大特征。设计我国国际私法有关自由裁量权的条款,在立法上应处理好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加拿大法官在刑事非法证据排除程序中享有公平自由裁量权,为限制事关各种利益衡量的刑事证据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加拿大判例法设置了多种衡量因素制约,体现了彰显个案正义的优点,但也存在不足.其立法模式和制度设计对完善我国排除非法刑事实物证据自由裁量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