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编辑手记     
正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之一,其社会批判理论以独特的视角批判资本主义和解读马克思主义。本期的学术对话就是对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领军人物、德国法兰克福社会理论研究所现任所长阿克塞尔·霍耐特的专访。霍耐特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界定为"社会病理学",将自己的研究方法称之为对社会和时代进行诊断的"治疗式"方法。在访谈中,霍耐特秉承社会批判理论的传  相似文献   

2.
阿多诺在《棱镜》文集的纲领性文章《文化批判与社会》中提出了"辩证文化批判"理论,将其作为文化批判的方法论,并由此成功地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引入文化批判理论的架构之中。本文首先分析了"辩证文化批判"的理论基础和具体内容,指出了该理论对阿多诺的实践类文化批判论文及《否定的辩证法》、《美学理论》等后期著作的影响,探究了《棱镜》文集在阿多诺的文化批判理论框架中的地位。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文化批判与社会》中的名言"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所引发的论战为线索,分析了阿多诺的文化批判理论在战后德国文化重建及历史反思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最后,本文梳理了以阿多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在战后德国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其为文化批判和文化研究理论建设留下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3.
法兰克福学派的总体性批判建立在否定的辩证法的方法论基础之上,把发达资本主义看成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集中批判了后工业社会对人的整体压抑与绝对控制,并提出了反抗这种新控制形式的革命理论与斗争策略,寻求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的未来新出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启蒙理性和文化工业的批判,以及马尔库塞对单向度社会的批判及其总体性革命理论。尽管他们的分析视角和理论路径各不相同,但其总体性批判理论立足于马克思早期的异化理论,在本质上仍是一种基于抽象人本主义的文化批判与思想解放,不过是左派知识分子忽视了具体生产关系的理论抗争与头脑风暴。从其产生的新左派革命实践来看,"五月风暴"作为一块试金石,从表面上看显示了法兰克福学派总体性批判的现实生命力,但从根本上说也深刻暴露了其理论的片面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传播学研究领域里.以研充方法划分,大致有两种流派,即: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传统学派因其理论基础,又可称为自由主义或多元化理论;批判学派则以马克思主义或所谓新马克思主义为其理论框架。由于各自的理论基础不同,两种流派对传播过程的五要素:传播者、媒介、信息、受者和效果的研究的侧重各不相同。在传播学诞生以来  相似文献   

5.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iamin,1892-1940),德国著名思想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文要介绍的是他的历史哲学思想。本雅明的历史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与神学的奇特融合。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技术的进步意味着社会的倒退,它不能给人类带来全面的解放。本雅明批判了线性进步的历史观,但是他的历史哲学又建立在一种宗教的弥赛亚主义之上。  相似文献   

6.
在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日本学派的文化视角乃一项特色,该学派认为,以"文化"而非"国家"为基础的理论更适合解释东亚国际关系,日本学者平野健一郎的国际文化论堪称个中翘楚。平野是当代日本国际文化研究的先驱,他把对满洲与东亚共同体研究提升到对国际关系的反省。平野首先检讨了文明与文化的差别,提出"文化触变"理论,强调对文化的抵抗,包括对外来文化内涵的抵抗与对外来文化团体的抵抗。平野的理论有助于反思日本学派"世界史立场"在当代日本知识界的意义。"世界史立场"在战时成为"大东亚共荣圈"的理论基础,平野因而通过建构国际文化论,以批判与消解自文明开化以来日本国家概念所充斥的侵略性。  相似文献   

7.
弗洛姆的马克思主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姆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 ,西方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流派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主要建立在对马克思和弗洛伊德思想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之上。在弗洛姆看来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既不是阶级斗争 ,也不是暴力革命 ,而是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8.
魏特夫是法兰克福学派早期成员之一。他秉持和延续了社会研究所第一任所长格律恩堡的史学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中国历史和东方社会的研究当中,并最终形成了著名的"东方社会"理论。作为曾经的核心成员,其学派时期思想分为"起点""转向"和"成型"三个阶段:"起点"是指他对中国革命现实进行了由表及里的思考;"转向"是指他通过创新马克思主义地理学思想彻底将视野转向了中国历史研究;"成型"是指他在详细分析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基础上,初步构建起东方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9.
葛兰西对在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中占统治地位的"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进行质疑和批判,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引发了由传统的经济批判和政治批判向文化批判的转向。这一批判不仅破解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教条化和机械式理解,而且打破了以经济为基础、做线性决定思考的传统而形而上学理论方式。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欧洲一体化的分析经历了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阿姆斯特丹学派、新葛兰西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的过程。这三大流派实质都是一种以生产关系为核心概念的政治社会分析或政治文化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从经济学逻辑向社会学逻辑转向的趋势,与西方国际关系主流理论中的变迁趋势相契合。从更为宏观的社会科学研究背景来看,这种转向也可以通过普遍性逻辑和特殊性逻辑的辩证关系来理解。  相似文献   

11.
新自由主义发展至今,其理论本质及实践恶果使之遭受众多批判。法国左翼从政治经济学、生命政治学、意识形态等角度,分别对新自由主义的资本垄断、政治霸权、虚假民主等危害进行相关研究,并提出替代性方案。其研究维度及替代方案虽多停留在学理层面,但不乏颇有见地之处。当下中国正处于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关键期,厘清法国左翼对新自由主义批判研究的理论路向,对我们认清新自由主义的实质及危害,坚定"四个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化政治学并非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由20世纪西方左派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推动形成的一种研究战略,旨在通过文化研究实现资本主义批判目标。在这种批判理论中,意识形态批判是焦点。也因此,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不断深入构成了文化政治学的显著景观。20世纪90年代,斯洛文尼亚学者齐泽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现状作了回顾。作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在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中占据主导性的地位;通过引进、批判、吸收,西方国际关系关系理论对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具有促进和补充作用;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还较为注重从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中吸取资源,以寻求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本土思想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特色"和"中国学派"的辩论,反映了中国学者学科建设自主性意识的提高。作者认为,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就,为中国和平发展以及与世界关系的和平共处作出了一定的智力贡献。  相似文献   

14.
西方学者系统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对象、客观依据、实现机制等基本问题,形成了关于"化什么、什么化、怎么化"各个方面的基本观点。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化什么",西方学者分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列宁主义革命意识或斯大林主义极权政治;关于"什么化",西方学者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语言结构、文化形式、民族精神、历史条件、社会实践相结合;关于"怎么化",西方学者考察了在日常工作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的具体形式。国内学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对象上强调"四个分清",在客观依据上认同"三位一体",在实现机制研究中侧重"五大环节"。中西方学者相比,既有异曲同工之妙,亦有截然迥异之处。  相似文献   

15.
70年代末以来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各流派对发达国家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作出了多种理论反应。本文考察了后现代取向的马克思主义、分析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当代法兰克福学派以及法国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等五大流派和思潮关于当代西方阶级和社会结构演变的阐述,指出其区别于70年代末以前理论的基本特点是整体经历了后现代的多元文化转向,形成了异质于马克思主义的,去阶级化的多元社会结构理论,倡导反阶级政治的、激进的多元民主战略。  相似文献   

16.
国外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内容丰富、视角多样,无论是其提出的问题和观点,还是其理论中所蕴含的难题,对我们深思资本主义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金融资本主义、债务资本主义、、技术资本主义、灾难资本主义和文化资本主义等多个视角介绍了国外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同时指出,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也包含着明显的弱点,其对资本主义的理论批判与争取"另一个世界"的现实政治仍然是脱节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哲学讨论中的一个经典命题。但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推进以及对自由主义的理解的变化,这一经典命题亦需重新探讨。剑桥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相关成果,特别是对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市民社会的发现与回应,构成了从洛克式自由主义关注自然法到哲学激进主义(功利主义)强调"第二自然"的历史语境。正是在市民社会解剖即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意义上,马克思通过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而开创了剩余价值理论,从而阐明了自由主义理论在"自由"和"自然"的问题上的逻辑背反,揭示了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对抗性历史本质,实现了他对自由主义的科学批判和根本超越。  相似文献   

18.
本期《文化理论》继续讨论消费社会的理论研究问题。消费在我们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20年来,对消费文化的研究受到来自不同学科、属于不同理论派别的学者的广泛关注。罗钢教授认为,在对消费文化的众多研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符号学、人类学与社会学构成了三种最重要的路向。在上期文章中,罗钢教授介绍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符号学在消费问题上的主要观点,本期他将继续介绍人类学与社会学领域中的消费文化理论。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学者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研究观点综述(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马克思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以来,这一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中最富有争议的问题,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哥德巴赫猜想”。近100年来,围绕着这个问题,国内外学者争论不休,涉及史学、经济学、哲学等不同学科,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20.
罗斯科·庞德是"社会学法理学"派的创始人,《法律史解释》属于其早期代表作之一。书中,庞德主要阐述历史法学派的兴衰史,并对历史法学派所主张的法律史解释进行分析与批判,最终提出社会工程解释。庞德在特定时空下对法律的解读展现了其建构社会学法理学的独特路径,对批判与建构现今中国法学理论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