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本文主要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前西德与波兰之间有关共同编写历史教科书所作的努力。①在现在的德国和波兰,历史教育的地位怎样呢?历史教育的目的是否仅仅只是为了加强对本国历史的认识?本文以欧洲为例,探讨是否存在不被国家的框架束缚,并从多角度探讨历史教育问题的可能性。那么,为什么在欧洲各国中要着眼德国-波兰的对话来进行探讨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被一分为二,西德一直通过国际性的讨论与合作,致力于改进历史  相似文献   

2.
《战后台湾经济分析》是刘进庆教授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东京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的专著,也是第一部由台湾人自己撰写的台湾经济著作。这一著作的出版在当时引起了日本学界和台湾当局的强烈反响,如今在日本仍然是研究战后台湾经济的最高权威的著作。遗憾的是刘进庆教授因病于2005年10月去世了,他的研究和一生经历留给我们无限的怀念和深深的崇敬。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20世纪之前文化批判理论的得失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性总结,并剖析了20世纪初出现的极权统治与文化批判自身缺陷之间的关系,进而指出了文化批判面临着文化与野蛮之辩证法的最后阶段,并逐一从文化概念、文化与文化批判物化、内在批判与辩证法的角度阐述了辩证文化批判的内涵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科学行为主义和传统现实主义的论战,促使现实主义者反思国际政治理论的系统方法。肯尼思·沃尔兹于1979年出版了划时代的《国际政治理论》一书,第一次把系统层面的国际结构和单元层面的互动行为体区别开来,从而建立起国际政治系统理论的基本架构。这就是被称为“结构现实主义”的学说,80年代以来一直居于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5.
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相比,《哲学的贫困》重申了对待历史唯物主义基本问题的观点和原则。同时,通过对蒲鲁东《贫困的哲学》中经济学观点的批判,马克思已经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即新唯物主义来研究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这一著作不但厘清了经济范畴的来源,确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而且也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提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陈占彪 《南风窗》2008,(13):91-93
重温于去年离世的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为我们留下的1972年的中国影像,以及当年的相关批判文字,别有一番滋味。  相似文献   

7.
8.
本书考察康德和马克思两方面内容,这两部分看似毫不相干实际上是完全不可分割的,并且自始至终相互影响着,整个课题———我称之为跨越性批判———形成了一个空间,使伦理学与政治经济学两个领域相互渗透。试从马克思看康德,从康德看马克思,并恢复对于两者进行批评的意义,这种批评源于仔细审视,一种细致的自我审视。怀着对这两位的敬意,19世纪晚期以来,已经有许多思想家把康德和马克思联系起来,他们努力捕捉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中缺失的主体性、伦理性契机。康德绝不仅仅是一个资产阶级的哲学家,对他来说,道德是唤醒自因而非善恶的问题,这便要…  相似文献   

9.
战后国际体系经历了从分裂走向整体的过程,中国始终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人们应一以贯之而不是分裂地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中国一直是战后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建设者和贡献者。但在一个异质性很强的国际体系中,如何实现不同文明、价值、制度和道路之间的互相承认与尊重、和谐与共生,避免国际体系分裂对抗,仍然是国际社会的重要任务。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是概括中国外交理论的重要样本。当前国际体系经历的从转型到定型的过程,必然也是一场知识范式革命。中国外交理论的解释体系并非只能解释中国自身、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还能解释他国与世界的关系,并为处理这种关系提供借鉴。这是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在经历理论本土化阶段后,实现国际化和在外部世界的当地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美刊《批判社会学》2005年第3期上,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社会学教授斯坦利·阿罗诺维茨(Stanley Aronowitz)就迈克尔·布若威的《公共社会学的批判转向》一文发表评论性文章,针对布若威所呼吁的公共社会学,他指出关键在于重建公共知识分子群体,并进行跨学科研究。文章主要内容如下。1987年,拉塞尔·雅各比(Russell Jacoby)出版了其极具影响的著作《最后的知识分子》,他在该书中认为,曾经有人数相当多的一群知识分子积极地寻找过“公众”。雅各比的目标是要把批判思想带入公众争论领域,作为一名历史学领域的知识分子,他深入地探究了近期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世界的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从来就没有、将来也不可能与马克思主义完全斩断联系。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依然在迅猛发展,成为近年来西方学术中最具活力的推动力量之一。本文要介绍的是新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及其理论。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战和两极时代的终结,国际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种变化的本质是指国际关系或世界政治正处于重塑阶段,并由此向当代大部分国际关系理论体系及其观点提出挑战。70年代末以来,国际政治研究中肯尼思·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strctural realism),即国际政治的结构理论异军突起,开国际关系理论中结构主义风气之先,奠定了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的逻辑基础和理论地位。与此同时,以  相似文献   

13.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关于国家的学说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任务的著作,泰克西埃在《马克思恩格斯论革命与民主》一书中解读了该书的第一章。在国家的本质与职能、国家与阶级的关系、民主制与民主共和国、国家消亡等观点上,泰克西埃批评列宁违背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思想。泰克西埃的批评是中肯的,但是他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政治思想的理论区分、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时代条件下国家权力的增强、列宁研究国家问题的方法等方面的批评又是值得商榷的。我们不仅要重视研读经典原著,用发展的眼光正确对待经典作家的思想,更要结合中国的实践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4.
现实主义理论的发展及其批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现实主义一直是重要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修昔底德(Thucydides)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被视为权力政治的名著和现实主义思想的重要渊源。马基雅弗利(Niccol(?) Machiavelli)的利益观、霍布斯(Thomas Hobbes)的自然状态论、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的原罪思想等都对现实主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西方国际关系学开始成为一门科学的学科是从一战结束开始的。二战之后,国际关系学成为独立于历史和法学的  相似文献   

15.
正20世纪70年代至今,英美学者就马克思与正义论题所发表的作品可谓是目不暇接,①在诸多作品中,20世纪80年代初发表的作品则堪称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像艾伦·布坎南(Allen E.Buchanan)的《马克思与正义——对自由主义的激进批判》(1982)、休·柯林斯(Hugh Collins)的《马克思主义与法律》(1982)、乔治·布伦克特(George Brenkert)的《马克思的自由伦理》(1983)、理查德·米勒(Richard Miller)的《分析马克思——道德、权力和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共产主义旨趣至少关涉如下几个层面:指向"往何处去"的思想困惑,具有明显的共产主义问题意识;"批判旧世界",体现了马克思共产主义阐述原则;揭示了共产主义的逻辑原点即"本质的矛盾",并初步指证了这一逻辑原点的基本规定性。阐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共产主义旨趣,对于把握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精神实质以及青年马克思思想的逻辑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国际政治研究》2003,(2):80-80
连玉如撰写的学术专著《新世界政治与德国外交政策——“新德国问题”探索》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围绕1990年10月3日德国重新统一以后出现的“新德国问题”,对统一德国在变化了的国际关系中外交政策的连续性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原则和操作两个层次、历史和现今两个时期、内政和外交两个领域进行了较为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以不同方式推进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研究。现有的大多数研究只考察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某些阶段,经常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直接跳至《大纲》,然后再到《资本论》第1卷。有关最近出版的MEGA2中的主要手稿的研究为我们更详尽地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9.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与现实主义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①在国际关系学界具有重要影响。马丁·怀特(Martin Wight)认为:“尽管公认的经典性政治研究是政治哲学家的著作,但是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唯一得到认可的经典之作却是修昔底德的一部历史著作。”②赫德利·布尔(Hedley Bull)也指出:“国际关系理论至少与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所记录的理论争论一样古老。”③保罗·维奥蒂(PaulR.Viotti)和马克·考皮(Mark V.Kauppi)甚至将修昔底德称为“国际关系学科之父”①。然而,当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众多、思想繁杂,其中哪些理论观点受到了这部著作的影响?又…  相似文献   

20.
近30余年来,台湾的政治、文化出现明显的本土化、台湾化趋势,如何理解这种趋势及其变化的底流成为两岸学术界共同面临的课题。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萧阿勤教授的新著《回归现实——台湾1970年代的战后世代与文化政治变迁》一书,是近年以来台湾出版的探讨这一时期台湾政治、文化变迁的重要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