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7年是《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50周年。研究和讨论《资本论》的当代价值对于批判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并用《资本论》指导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资本论》的创新思想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立提供了科学指导;《资本论》对于我们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中国方案"提供了依据;《资本论》的分析框架和体系结构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资本论》对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资本论》的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理论,是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的重要理论武器,同时为中国有效应对宏观经济波动提供了应对策略;可以用《资本论》中的竞争价格决定理论指导中国价格改革实践,实现公平分配;等等。  相似文献   

2.
曲折跌宕的受关注度 一、《资本论》的诞生到资本主义的危机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问世后,在当时成为一部具有崭新经济理论体系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资本主义社会作为特定的考察对象,采用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不同的分析角度和研究方法,不仅对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和经济过程进行动态性分析,还预见到了经济周期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主义传入日本之后,一些马恩著作的早期译介者即对法文版《资本论》有所关注。20世纪50—60年代,佐藤金三郎、遊部久蔵和平田清明等人先后标举法文版《资本论》的重要性或独立科学价值,并就相关原始文献、独立观点和重要异文进行了初步探讨。70年代以后,法文版《资本论》的全译本与综合性研究成果陆续在日本出现。90年代以后,随着MEGA第Ⅱ部分第7卷的出版,日本学者们从MEGA的最新考证成果和马克思经济学体系出发,对法文版《资本论》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资本论》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进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典范。唯物史观及其运用的原则即客观性、实践性、历史性是在马克思为《资本论》创作所做的研究准备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资本论》渗透着唯物史观运用的原则,并通过社会基本矛盾在经济领域的运动、社会历史规律在经济领域的表现、人类社会历史过程的发展变化而得以展开。《资本论》关于唯物史观的运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体系建构融入唯物史观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国外理论动态》创刊以来,依托中央编译局编译国外重要社科著作的深厚传统和经验, 以追踪、介绍国外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已成为我国读者直接了解国外左翼学者的学术动态和世界左翼政党发展现状的最重要、最快捷  相似文献   

6.
正华中师范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聂运麟教授等编写的《新时期新探索新征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已于2014年3月由经济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聂运麟教授是国内研究世界社会主义和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知名学者,2004年以来他率领自己的团队开始重点研究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情况,并在2008年承担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新时期新  相似文献   

7.
《资本论》在揭示资本运行规律的基础上阐明了社会主义诞生的条件:资本积累生成社会主义诞生的物质条件,与资本积累相适应的劳动者的贫困积累生成社会主义诞生的主体条件;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达到顶点,资本主义的外壳就要炸毁,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但是,对剩余价值的追逐必然会使资本突破地域限制,进行全球扩张,由此产生了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在空间上的分离——资本积累主要集中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贫困积累则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于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者并未因为成为受到"死亡的威胁"的无产者而变成革命的主体,而同时支撑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持续的"资本积累"的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劳动者的"贫困积累"达到极点,由此导致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劳动者通过革命率先建立起社会主义政权。因此,俄国十月革命并非如葛兰西所说是"反《资本论》的革命",而是《资本论》思想在现实历史进程中的逻辑展开。  相似文献   

8.
随着近年来同《资本论》有关的马克思手稿和恩格斯编辑稿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中的发表,《资本论》研究中的马克思恩格斯问题再次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热点。本文简略介绍了马克思撰写《资本论》第二册各手稿的情况和恩格斯编辑出版《资本论》第二册刊印稿的情况,评述了《资本论》第二册刊印稿1885年出版以来将近130年里国外对恩格斯《资本论》第二册编辑工作的评价,重点分析了MEGA相关卷次的编者对恩格斯编辑工作的研究,简要概括了恩格斯编辑出版《资本论》第二册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外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在研究规模上继续维持一定的水平,并在研究视角和理论路径上呈现出多元化的新趋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客观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新状况,并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梳理了阶级发展的新趋势,提出了阶级分析的现实框架;第二,从政治视角探讨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革命主体的新构成、新特点、新内涵;第三,基于生命政治研究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新变化、新形态;第四,从非物质劳动批判、生命政治学批判、知识产权和联合自治等方面提出了认知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与"民主社会主义救国论"商榷的系列文章中的第二篇。关于"《资本论》第三卷推翻第一卷"的说法,是一种找不到文本依据的杜撰。它既忘记了第三卷中论述"自我扬弃"的篇章是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之前就写成了的史实,也曲解了第三卷中关于资本主义"自我扬弃"的论述。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中都是既讲"自我扬弃"又讲"炸毁"和"剥夺"的,这二者的彼此一致,正是马克思学说的基本常识。今天应该从马恩的理论中吸取有益的方法论,走出他们的局限,重新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性,而不能曲解他们的思想,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强加给他们。  相似文献   

11.
编辑手记     
本期"访谈"栏目对话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周雪光先生,访谈围绕中国的地方治理以及中国国家治理逻辑等问题展开,从历史视角剖析了中国官僚体制从"官吏分途"到"层级分流"的演变历程及其现实意义。"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栏目译介了三位国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之策的解读。《金融主导的资本主义和收入再分配》一文根据波兰  相似文献   

12.
《反思马克思主义》杂志2002年夏季号(第14卷第2期)发表了贾森·里德(JasonRead)题为《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的偶然基础》(Primitive Accumlation:The Aleatory Foundationof capitalism)的文章,主要运用阿尔都塞等人的理论,认为尽管马克思在其他著述中实际上认同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必然产生的目的论的说法,但是在《资本论》中的《所谓原始积累》等章节中,实际上提出,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一系列偶然因素交织的结果,它依赖于国家暴力的支持和维护,这种暴力今天仍然在继续,这就说明资本主义的存在是没有保证的,因此就总是存在改变的可能性。马克思著作本身逻辑具有多样性。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3.
《反俄狄浦斯———资本主义和精神分裂分析》一书共有四章。第一章,《欲望机器》;第二章,《心理分析和家庭主义:神圣的家庭》;第三章,《原始人、野蛮人和文明人》;第四章,《精神分裂分析要略》。综观之,第二章是对精神分析(心理压抑)的批判,阐述了三种欲望生产综合:连接的、析取的和合取的。第三章是对三种社会(原始社会、专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欲望生产的普遍历史即再现(representation)历史的描述,尤其是追溯了资本主义现实历史状况,阐述了社会场域(soci-us)及其同欲望机器的关系。从表明上看,只有第四章对精神分裂分析作出了专门的研…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理论立场,以"科学社会主义的文艺复兴"为目标,倾注全力研究经典作家的理论著作,重新审视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明晰了《资本论》中的经济危机与革命理论,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理论,阐释了"过渡时期"的长期性理论,厘清了《资本论》中未来社会理论的核心。虽然日共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中国学界的主流认知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作为探索"日本式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努力,其现实意义与研究方法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5.
西方经济学把资本当作生产力概念,混淆了剩余价值和剩余使用价值,把资本视为永恒的自然物。马克思的《资本论》则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考察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在生产力经济学和生产关系经济学的双重视野中揭示出资本的内在否定性。卢森堡与列宁的世界体系论可以视作《资本论》的续篇,是《资本论》中的资本内在否定性思想外化在现实时空中的具体表现。20世纪的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虚拟经济的繁荣等资本发展的新境遇,要求中国必须从生产力经济学和生产关系经济学的双重视角考察当代世界经济、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超越传统发展模式,这样才能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主动。  相似文献   

16.
生产方式是整部《资本论》,甚至全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概念。生产方式不仅意味着生产什么、如何生产,而且意味着"谋生的方式"。不论是"市场经济"概念、还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概念,都必须从生产方式角度特别是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方式角度去理解,这样才能把握《资本论》的真谛。作为生产方式的市场经济意味着"看不见的手",即物质生产的分工协作关系,因而不仅体现人与自然的使用价值关系,而且体现人与人的价值关系。只有理解了《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一篇,尤其是第一章第三节中关于价值形式的论述,才能理解"价值实体"(价值的本质)如何体现在货币的现象中,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只有理解了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才能从"资本总公式"的自我矛盾方面理解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区别,即作为生产方式的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与资本现象(能够带来利润的货币)的区别。在这一基础上,才能理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意味着资本化的人格即经济人成为市场主体的市场经济,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意味着社会化的人成为市场主体的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7.
美刊《每月评论》2007年第3期发表了乔奥.阿古亚(Jo~ao Aguiar)对约翰.B.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所作的访谈。在本次访谈中,福斯特阐明,要理解当代资本主义,必须始终坚持和维护《资本论》的原理。当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统治是由三个内在相关的现象维持的:日益增强的垄断化不断导致经济停滞,而不断的经济停滞又导致资本主义的金融化,金融化导致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新阶段并引发了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福斯特还指出了我们时代的五个重要的事实:经济停滞;金融全球化;正在衰落的美国霸权;苏联的消失;一个重新开始了的争夺资源的竞赛。…  相似文献   

18.
评艾伦·伍德的《资本主义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主义的起源》是一本关于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研究著作,也是一本针对现实资本主义的批判性著作。在该书中艾伦·伍德讨论了商业化解说模式的关键点和对这种模式的几个有代表性的不同观点,并对资本主义的起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伊始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国外左翼学者再度重新审视资本主义,他们在客观分析资本主义危机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基础上,对资本主义自身的弊端、资本主义应对危机的方式等内容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探讨,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左翼学者对资本主义危机规模和严重程度的认识可分为两种类型:系统性危机和局部危机;资本主义危机的主要表现包括财富分配悬殊、资本贪婪投机、价值信誉丧失以及社会抗争复苏等;应对危机的方案主要有两种:革新资本主义的制度内改革和超越资本主义的制度外替代。  相似文献   

20.
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之际,再次重读这本著作,一些在《资本论》中读来觉得困惑的问题,如马克思说的生产资料的私有权是劳动者生存、发展以及自由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的思想以及劳动者的协作和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或公有制是"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思想,尤其是马克思讲的在上述资本主义成就的基础上重建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问题等等,忽然变得明晰起来。我的观点是:对消灭私有制问题不能作简单理解;现代公有制是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是马克思认为切实可行的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