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成都市作为我国新兴的西部大都市,在城市治理中面临着无数难题,同时也催生出诸多西部地域下特殊的城市治理模式,在此背景下,归纳城市治理的关键性问题,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成了我国城市治理研究的重要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2.
在新发展阶段,"城乡中国"将会成功转型为"城市中国",理解中国城市治理将成为理解中国国家治理的最佳窗口。城市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目标实现。空间正义理论与新发展阶段城市基层治理有着内在耦合,空间正义必然地成为城市基层治理的基本伦理诉求。通过对转型期城市基层治理的城市空间权利、城市空间贫困、城市空间更新等问题的批判,未来城市基层空间治理需要遵循"人民性"的政治逻辑、"城市性"的治理逻辑以及"个体性"的技术逻辑,从"治理共同体""协商式治理"与"精细化服务"三个层面进行制度构建,形成迈向空间正义的城市基层治理框架。  相似文献   

3.
网络空间已经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场域,由于网络本身的特性决定其在消解传统特权时生产了网络空间正义,同时又在超越权利边界时生产了网络空间的非正义。网络空间非正义呈现出的网络群体极化、网络暴力、网络谣言以及向非理性行为转化等诸多政治现象。这给网络空间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探求网络空间非正义生产的物质利益和意识形态根源及主体性异化问题,逐渐消除网络空间非正义行为的存量;另一方面需要从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等维度推动网络空间现代化治理,引导网络空间的正义行为,不断凝聚网络空间正义力量,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社区治理在城市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显而易见。近年来对城市社区治理的研究方兴未艾,各种理论思潮不断涌现。国外有关社区治理的研究有很多流派,也有很多研究成果。国内一定程度上引入了西方的一些社区治理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发展。本文对国内外城市社区治理的相关研究进行立体扫描,以期为完善现阶段我国的城市社区治理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城市公共空间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而多元的功能,是社会交往的重要舞台、公共参与的重要平台以及城市活力和多元生活的重要源泉。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存在以国家为中心、以市场为中心和以使用者为中心的三种典型模式。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是一种典型的以国家为中心的治理模式,这就导致公共空间治理遭遇治理理念与治理目标的迷失、治理边界与治理责任的模糊,治理技术与治理价值的张力三重治理困境。为此,要从树立民本、服务和宜居的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理念、构建整合性的城市公共空间治理机制和加快城市公共空间治理技术创新等方面促进城市公共空间治理模式创新,进而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创造美好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6.
构建国家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治理的实现是关键。采用文献分析法,梳理出三种主流的社区治理模式,即:行政导向合作网络和自治导向模式。详尽比较三者之间的特征、问题解决路径及效应差异,建构出一个较为完整的模式比较分析框架。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我国社区治理情况纷繁复杂,行政导向模式并非一无是处,自治导向模式也并非具有普适性,在当前国家自主性依然很强,社会主体性不足的转轨时期,合作网络模式是适合国情的社区治理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的商品房社区广泛扩展,其建设与治理的模式承袭了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部分基因"。社区是时间、空间、人群与制度交汇的产物,商品房社区的典型特征是空间与服务的"二次商品化"。既往的研究缺乏对这两个环节的"贯通式"制度研究,本文引入空间和制度的视角,对两岸三地的商品房社区治理展开全过程比较。研究发现,制度在商品房社区"二次商品化"的过程中发挥了刚性约束作用。"空间商品化"环节的"制度失准"埋下了后期治理的隐患,"服务商品化"环节对权责配置的"制度模糊"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贯穿其中的是对权利关系的规范失调。具体而言,与港台地区相比,中国大陆商品房社区的土地出让规模、人口体量偏大,造成了后期治理中的业主组织和动员难题;由于缺乏对市场组织、业主组织的监督条款,且采取"积极多数决"的决策手段,造成了业主群体的服务选择难题。由此观之,找准时空坐标,贯通"空间生产-后期治理"全过程,完善制度设计,调整和规范"二次商品化"中的权利关系,是推动商品房社区治理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传统全球治理是价值增值及其空间扩张的制度性产物,在空间治理实践中以治理之名行统治之实,引发了空间经济剥削、空间政治等级化、空间安全治理失序、空间生态治理危机等问题困境。人类命运共同体批判性革新传统空间治理逻辑,以自洽性和独创性的空间治理知识图景,倡导多元化治理主体、主体间性治理思维、实质公正的治理制度、空间需要的治理指向等。完善空间分配机制、防止空间政治权力规训、树立空间生态意识、培育新型空间价值等,是人类空间治理正义实现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9.
为缓解政府财政压力,保障公共服务支出的稳定性,2007年英国首先提出社会影响力债券(SIB)模式。它是一种新型合作治理伙伴关系,通过向社会发行债券融资,建立资金池委托服务提供方生产公共产品和解决公共问题,最终由政府根据绩效向投资者支付本息。其典型特征是“政府退出生产”“为结果付费”。凭借巧妙的机制设计,SIB能够作为市场融资工具、多元治理工具和监督考核工具在城市管理领域广泛应用。未来可通过培养综合性的中介机构,积极出台政府支持政策,调动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建立健全社会组织体系,提高评估机构专业能力,推动SIB成为中国城市多元治理工具。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现代城市发展迫切要求改变传统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社区多元主体间相互协调并管理社区的公共事务成为发展形势的必然。通过对城市社区治理主体间关于协同关系的已有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出国内外关于研究现状和结果的四个方面内容:社区治理的体制、多元主体、模式以及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11.
住宅福利是社会福利的一个重要和主要的内容。从新中国成立后城市住宅福利的发展到当前城市化背景下住宅空间的紧张性和不均衡性,都说明了住宅福利作为社会主义福利空间正义的重要表现,必须建立和谐、正义的住宅空间。加强我国社会保障房福利建设,是建立和谐、正义住宅空间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多领域、多维度社会治理的逐步深入,城市社区所承担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任务日益繁重,责任更加重大,其所面临的各项治理风险也较易发生。鉴于此,对城市社区各项事务的日常监督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在确保社区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对社区民主监督模式的探索就兼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通过对城市社区民主监督工作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来阐释民主监督工作在具体探索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要强化流程监管、构建民主监督机制、提升队伍履职水平的路径探索。以期让民主监督成为新时期强化城市社区公共权力监督制约以及加强基层建设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2016年以来,国内学界围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进行了多视角多层次的研究,主要涉及何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为何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如何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等问题,取得了颇为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因而研究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今后要从加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增加学术界的交流和思想争鸣、坚持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研究。  相似文献   

14.
城市犯罪的空间分布研究源于制图学派,该派使用地图描述犯罪的地域空间差异,发现犯罪的空间分布有一定规律性。现在犯罪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GIS)也开始应用于犯罪的空间分布研究。芝加哥学派开创了城市犯罪的空间生态研究,探讨犯罪发生的生态环境体系。城市犯罪的空间防控理论主要有街道眼理论、可防卫空间理论、情境犯罪预防理论、CPTED理论和死角理论等,这些理论皆强调通过环境设计来预防犯罪。  相似文献   

15.
16.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考察与评估当下中国城市空间规划的重要策略,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逻辑前提和战略支点,更是西安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行动指南。改革开放40年,古城西安各领域发展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西安城市空间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间的对接关系还有待进一步协调与平衡。具体表现为,资本逻辑至上的空间发展模式和城市空间利益失衡等问题掣肘了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序发展。有鉴于此,以空间生态正义思想作为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引领范式,强化政府职能部门的导控作用,统筹兼顾市场主体的生态责任,提升文化产业的价值导向,应成为探索西安生态文明发展创新的可行性举措。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进程作为一种不可逆的趋势深刻影响着人类发展,而与之相伴生的城市治理地位也显得愈发重要。随着城市化即将进入后城市化时代,我国传统的行政主导式的城市治理愈发不能满足新趋势的需要,这使得城市治理的路径创新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文章立足于我国城市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结合参与式治理理论,并借鉴国外城市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对我国的城市治理转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随着复合型灾害的频发与扩散,跨行政边界、跨地域边界的系统性风险图景催生着城市灾害风险评估逻辑的重塑与治理体系的再造。韧性理论的学术内涵与实践动向赋予了城市规划更加科学的技术准则和建设模板。但在治理现代化的思路中,城市韧性不仅是一个规划过程中的技术性议题,更是一个着重关注组织韧性与治理能力的公共行政议题。公共行政视野中的城市韧性,应当遵循评估—治理的统合思路,揭示科层组织在灾害情境中的适应规律。同时,应当超越部门化的管理思维,将灾害治理作为透视城市治理的重要窗口,从全过程、全领域的防灾减灾中提炼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素、条件和逻辑。  相似文献   

19.
治理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理解当代社会中执政理念的变化,尤其是行政管理技术层面的变革。治理的概念已经超出了政府统治的范畴,并且涵盖了国家重建和再适应社会发展的思想。治理概念反映了国家管理方式和组织原则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当下中国,城镇化速度较快但质量偏低,呈现“半城镇化”状态,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户籍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是一种不彻底的城镇化。中国城镇化问题之凸显,源于城镇化过程的管理失当乃至偏离正义。以空间正义为导向和原则,强化和优化城镇化管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城市治理现代化,实现“再城镇化”,让更多人共治共享更多现代城市文明,是应对中国城镇化问题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