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预测,俄罗斯人口1993年年初将达到1亿4850万。今年人口增长数仍将下降。下降0.1百万,与1991年比下降0.2百万,与1990年比下降0.5百万。只能靠进入俄罗斯者可能超过出俄罗斯者来增加人口。1992年的人口年龄结构相当不妙。高于有劳动能力年龄的人口数在年底将达到29.1%。有劳动力的人口负担将增加。1992年底1千个有劳动能力年龄的人将负担770个非劳动力年龄的人(退休者和16岁前的儿童),这个数字稍高于美国和其他西欧国家。人口性别分布仍然不平衡。俄罗斯女性比男性多920万人。农村人口未见进一步缩减。从1989年起稳定在26%。出生率继续下降。据预算,1992年出生人口总计170万,而1991年是180万,1989年  相似文献   

2.
蔡昉 《新民周刊》2012,(10):37-39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2013年就停止增长,人口抚养比停止下降,意味着单纯以劳动力数量衡量的第一次人口红利将丧失。作为当时缓解就业压力的一个重大举措,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大招生,扩招后的高校毕业生于2002年和2003年先后进入劳动力市场,目前每年高校毕业生已经超过600万人,预计2020年超过900万人。  相似文献   

3.
对于长期以粗放经济发展为主的苏联来说,充沛的、源源不断的劳动资源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是自60年代开始,由于社会结构、教育程度、生活水平及工业化程度的变化,苏联也产生了工业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显著下降的现象。自70年代后期起,苏联政府对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而引起劳动力资源普遍紧张的状况引起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目前苏联全国就业人数为1.35亿。其中在工业和建筑业工作的人数占全国就业人数的39%,其次是农业和林业占20%,文化、教育、卫生、艺术占11%。上述三项占全国就业人  相似文献   

4.
总量开始减少的欧洲人口形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善余  彭际作  俞路 《欧洲研究》2005,23(2):92-102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洲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1999年人口开始负增长,这无疑是其人口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在欧洲各个地区中,东欧是2000年以前全球第一个也是仅有的一个人口有所减少的地区。在北欧和西欧地区,如果没有国际移民的净流入,人口增长率也将很低。大约在2010-2040年间,预计欧洲所有地区的人口都将出现负增长。由于自然增长率在过去一个世纪乃至未来的变动,欧洲人口已不可逆转地老龄化,其中位年龄在各大洲中是最高的。未来数十年内欧洲人口结构的进一步老化,将对社会安全和保健体系构成挑战,对经济发展和全球竞争力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80年代以来,东盟国家以其高速增长而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经济发展较慢的印尼,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印尼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在很多方面都与中国相似。因此,展望90年代印尼经济的发展趋势,对于我国改革、发展和对外经济关系都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70年代起,除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苏联外,多数东欧国家的建房政策发生了变化。国家投资建设的房屋减少了,而大量吸收居民的资金来建造住宅,使建房速度加快了。在劳动力紧张的国家,未来的住户参加合作建房的劳动,是对劳动力的一种重要补充。增加依靠合作社和个体建筑业建成的住宅的比例,有助于提高住宅的质量及耐用性,使住宅布局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7.
胡云超 《欧洲研究》2005,23(4):126-143
英国20世纪80-90年代的经济体制改革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本文对英国经济改革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英国经济改革减少了政府管制,增加了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度,提高了资本形成的效率,增强了经济竞争力;福利改革以“工作”为政策导向,激发了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双方的积极性,人均劳动力投入提高是英国经济产出增长,缩小与主要竞争对手差距的实质原因。如何引领英国经济尽快走出低速增长区,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率,将是新一届工党政府制定经济政策重点关注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罗马尼亚新闻》1983年3月11日刊登扬·科瓦奇题为《一个劳动的社会》的文章,介绍三十多年来罗马尼亚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的基本情况,摘要如下:1948年以来,经济的发展创造的劳动就业机会达500万次。目前,罗马尼亚的就业人口已达到全部具有就业可能性的人口的  相似文献   

9.
近三十年来苏联的人口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生率不断下降,多子女家庭数量减少,国民经济各部门普遍感到劳动力匾乏。而企业管理不善、经济发展缓慢、劳动生产率增长不快、自动化程度不高等因素又加剧了这一矛盾,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力缺乏尤为突出。为了缓解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苏联党和政府自六十年代起就注意吸引更多的退休人员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其理由是: 1.退休人员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劳动力的重要补充。据统计,苏联退休的职工和集体农庄庄员1966年为一千六百万人(其中集体农庄庄员八百万人),1976年增加到二千九百四  相似文献   

10.
贫困理论范式的转向与美国福利制度改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杨立雄 《美国研究》2006,20(2):121-136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贫困理论研究转向下层阶级。下层阶级理论认为,福利制度的负激励是明显的,宽松的福利政策鼓励了更多的穷人变成穷人,解决的唯一办法是减少政府对低收入家庭的公共救助,要求穷人通过工作缓解贫困。下层阶级理论导致美国公共救助政策重心开始向劳动力市场政策转移,并直接影响到美国1996年“个人责任与工作机会折衷法案”的出台。  相似文献   

11.
前言 “NEET”是英语“Not in Employment,Education Or Training'’的缩写,最早来源于英 国,目前日本对它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定义。2004年9月日本政府公布的《劳动经济白皮书》 中将既不工作,也不求职的非劳动力人口中,年龄在15到34岁之间,不上学也不做家务的 人算做“NEET”。实际就是既不求职,又不就职,既不上学,又不做家务的年轻无业人员。 据2005年7月22日公布的《劳动经济白皮书》中的统计数字显示,2005年日本共有 “NEET”64万人,与2003年的52万人相比,数量上有惊人的增加。如果把那些虽然在籍,  相似文献   

12.
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情况之下,社会发展将更多地依赖于老年人的积极参与。而且随着长寿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的参与愿望和参与能力都在提升。日本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已进入人口减少和超老龄社会。人口下降和老龄化将带来劳动力减少问题,对日本整个社会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影响。为了应对劳动力不足问题,日本不仅修改《老年人就业稳定法》逐渐延长退休年龄,保障老年人继续工作,而且开展老年志愿者活动积极为退休的老年人创造再就业的环境。  相似文献   

13.
1973年,美国终结了延续33年的征兵制,转为实行志愿兵役制。促成这场兵役制变革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在这场变革的设计者看来,服兵役并不是一种公民义务而应被界定为是一种劳动。在志愿兵役制的设计中,军队人员的招募要通过劳动力市场来进行。但是,20世纪70年代新兵的总体素质不断下降,征兵制的终结使陆军陷入了困境之中,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新兵的素质大幅度提升,陆军作为一个整体也得到了强化。这是因为陆军采用了劳动力市场的模式,对一些值得期许的新兵进行定向招募,通过提供大学学费之类的福利来吸引他们入伍。但是将服兵役定位为一种机会而不是一种义务,则从根本上造成了在福利的供给和可能发生的战争需求这两者之间出现一种紧张关系。不仅如此,这种体制用市场的逻辑替代了公民义务的逻辑,也就解除了美国公民应该履行的基本义务:关切国家以公民之名义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们作为公民应该行动起来,或支持或反对美国的军事行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对韩劳务输出现状及在韩劳务人员情况韦山在80年代末期的韩国,由于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及人们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中小企业不断扩大再生产规模和人们不愿从事脏、险、难及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因此劳动力资源缺乏,开始由劳务输出国转变为劳务输入国。据韩国有关方面...  相似文献   

15.
国家企业和合作社在匈牙利的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然而为了更好地利用劳动力资源,政府规定逐步地把小型个体生产者、劳动协作社列入社会主义经营管理系统。从六十年代下半期开始,匈牙利逐步提高对工业、建筑、商业、运输企业以及完成居民个人定货的单位给予积极影响的服务行业的作用。1970年匈牙利开始有步骤地发展服务行业。至1979~1980年全国建立了满足居民各种需要的可靠基地,然而在上述消费服务行业激增阶段基本上采用粗放式发展的方式和方法。甚至解决小问题也采取行政决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70年代韩国妇女运动兴起,开展修改家族法的运动和反对性旅游的运动以及改善女工劳动条件和待遇的斗争。80年代,韩国女性创建多个左派妇女团体,妇女运动走向联合,展现出妇女运动集结的力量。90年代,妇女运动采取社会性别主流化战略,成功地制定和修改诸多女性相关法律,年轻的女性主义运动小组崭露头角,妇女运动趋向多样化。2000年以后,展开以废除户主制为核心的妇女运动,互联网上的妇女运动也活跃,而且边缘女性群体也展开了各种活动。  相似文献   

17.
日本长期雇佣体制的微观信息结构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的长期雇佣体制一直被看作是其经济高速发展的一大法宝。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日本的一些大公司开始了大规模的裁员,以至一些媒体公开宣称在日本存在了几十年的长期雇佣的就业体制结束了;日本理论界也有观点认为, 以长期雇佣为主要特征的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一种僵化的雇佣制度,企业在这种体制下不能按照市场需求的迅速变化灵活地调整对劳动力的需求,因而增加了企业的雇佣成本,使企业丧失了竞争能力(村上立躬等,1997)。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国有企业工作终身制的劳动用工制度,在形式上和日本的雇佣体制很相似,但企业经济效率低下由此不少人得出这样的结  相似文献   

18.
70年代以前,日本经济的特征是高增长、低失业;7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转入低速增长阶段,但仍保持较低的失业率,即使经济危机时也不例外。例如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中日本所受打击最深,工业生产下降20.6%,而失业率仍最低,只有2.2%;在90年代的长期萧条中,失业率也维持在3.5%以下。为什么在国土面积只有美国的1/25,而人口却相当于美国的一半、自然资源极度匮乏的日本,能长期保有如此低的失业率?在世界失业人口将近10亿,即近30%的劳动力找不到工作的今天,研究日本低失业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们仅就日本低失业的成因谈谈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苏联全国基本生产能力和劳动资源集中在欧洲部分,而巨大的自然资源却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这一地区幅员辽阔,面积为1270万平方公里,几乎占苏联领土的一半,人口为2800万,只占全国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这片土地蕴藏着苏联资源的四分之三,煤、石油、森林、天然气和水资源却相当丰富。苏联为了开发这些资源和解决加速发展这一地区的各种问题,自50年代末期决定在新西伯利亚市郊25公里处,兴建新西伯利亚科学城。首先  相似文献   

20.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试以日本为例,日本政府从明治初期开始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到20世纪20年代,利用大约50年的时间将农业劳动力的比例从80%降至50%左右,1946年曾接近40%。1888年劳动力总数为2257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为1718万人,占76.1%,而1930年劳动力总数增加到29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