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是一个地道的农业和农民大国,近13亿人口中有9亿多居住在农村。如何看待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同革命、建设、改革的一个基本问题,始终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兴衰成败密切相关。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农民问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同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都是以农民问题为突破口,找到了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更是关注农民问题,有63处特别提到"农民"。可见,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为此,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考察中国农民问题,这对于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推进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大意义。中国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其现代化历程及成果取得,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在参与现代化过程中,农民历经了一个从主体到边缘的过程,农民权益无法得到平等保障,导致农民无缘或较小分享现代化成果。此现象与我国宪法规定形成一定的悖论。如果我国宪法规定的平等权利无法确保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那么,宪法有关农民相关内容阐述就会失去平等的意义。由此可见,必须从宪法层面解决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不会有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邓小平江泽民都从解决农民问题入手,研究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调动农民积极性、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等问题,从而解决中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难题。这些体现我们党的宗旨、符合我国国情而又十分管用的指导原则,对于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八届二次全会提出京郊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这标志着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研究这一时期的农民现代化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下面谈几点个人的学习体会。重视农民问题是我党的传统。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和社会性质的准确判断,在1926年撰写的《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中就明确提出“中国国民革命是农民革命”;1949年建国前夕,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1955年合作化运动开始,在…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问题实质是农民问题,农民意识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最大思想障碍,只有克服这一障碍,才能使农民成为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农民,把农民的解放纳入到人类解放的总体进程,这就要认识农民、理解农民、尊重农民、教育农民。  相似文献   

6.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没有亿万农民的富裕,也就不会有中国的现代化。所以,增加农民收入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笔者认为昌吉州增加农民收入,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民问题是新世纪中国的最大问题。农民的命运就是国家的命运。没有农民的发展,就没有全面的发展;没有农民的稳定,就没有国家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小康。农民是农村和农业的主体,农民的生存状况、权利状况决定着农村的兴衰,农业的成败。解决了农民问题。农村和农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解决了农民问题,就为国家的全面现代化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基础。——题记  相似文献   

8.
韩静雅  李昶罕 《世纪桥》2012,(17):134-135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解决的好坏,决定着我国社会现代化的速度和后果。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只有赢得农民的支持,才能维持社会政治的稳定,只有实现了农民现代化,中国社会现代化才可能最终实现。而走向城市,则是农民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没有农业的发展,没有农民的进步,就没有农村的发展。而农村不发展,农业和农民问题就会始终捆扰人们。因此,研究邓小平关于农村发展的思想,探讨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路,对于农村现代化建设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邓小平农村发展观确立的依据农村发展观是邓小平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邓小平在分析世界和平与发展主题的基础上,从中国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角度,从农村发展弱势地位的角度,确立农村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农村发展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解决农民问题是一切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特殊性。文章通过对农民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定位,探寻农民问题的内容、实质和基本特点,找出现代化进程中农民问题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冯治教授《中国农民富裕化道路》一书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思维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为主线,以基本实现了现代化的“华夏第一县”——锡山市(原锡山县)为实证,纵论全球现代化大势,观照中国农村现代化全局,从微观与宏观、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上对当代中国农民、农业、农村问题的新内涵、新特征和新规律等作了科学的论证和诊断,并就如何实现农民富裕化与农村现代化这一重大现实问题提出了颇有见地和可供操作的对策思路。统观全书,其有创见的重要观点和对策建议择要如下:(1)科学界定了农民问题的含义。认为农民…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世界上农民最多的国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根本问题.在党规划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这充分体现了党对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对农民切身利益的关切.  相似文献   

13.
十五大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下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奋斗目标,为我国农业和农村走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在中国现代化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这主要在于:一是他比较成功地解决了中国现代化史上困惑了几代人的一个关键问题———中国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历史证明,如何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邓小平从多方面正确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什么和怎样利用资本主义,从而实现了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中的一个重大突破;二是从中国现代化的实际和内在要求出发,依据当代中国现代化面临的条件,领导人民开辟了一条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三是解决了如何通过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大问题。邓小平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联系起来,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就更新了社会主义观念。在政治上,他强调建立民主法制国家,并初步创立了一个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从而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使中国现代化走出了困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农民素质问题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问题特别是农民素质问题,是一个集思想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诸因素,并影响和制约着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农民,根本谈不上新农村.没有农民的现代化,也谈不上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培育造就高素质的新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和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有13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三农"问题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改革开放的成败.要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一、建设现代农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新世纪初,我国农业进入发展新阶段。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是整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这是世界各国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制约因素看,依靠传统农业已无法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不断增收的目标,解决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活富裕的问题,唯一正确的选择是推动传统农业  相似文献   

18.
《新长征》1998,(12)
十二亿多人口,九亿在农村,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做好“三...  相似文献   

19.
农民、农业、农村的“三农”问题在中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历来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宏观意义上讲,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同时农业又是一个弱质产业。“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村经济。而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跳出农民在农村搞农业的狭小圈子。就农业谈农业,对现时中国来讲,恐怕是不合时宜的,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将取决  相似文献   

20.
农村税赋与农民负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风 《求是》2003,(10)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农民税赋过重问题曾是历代政权更迭的主要导火索之一。为了缓解社会矛盾,维护自身的统治,历代统治阶级都试图通过改革农村税赋制度来减轻农民负担。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税赋重的问题,反而形成愈改愈重的怪圈。如何走出这一“怪圈”,成为历代政治家、思想家深感困惑的一个难题。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是研究农村税赋最深入、最系统的学者之一。他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中述说与分析了农村税赋日渐沉重的发展历程与原因,揭示了一个历史现象,即:历史上每搞一次“并税”改制,就会催生出一次杂派高潮。后人把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