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国家主权起源于16世纪的欧洲,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由君主主权演变为民族国家主权。主权平等原则是近代国际法的基础,在联合国宪章中被确立为当代国际关系的最重要和最基本原则。当前国家主权受到的挑战,既有国家为生存与发展的利益需要而对主权的传统管辖范围进行调整,在客观上出现了弱化主权的趋势;也有西方国家以人权的国际保护为由行霸权主义之实,导致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主权的难度增大。应当顺应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从绝对的主权观念向相对的主权观念转变。  相似文献   

2.
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在诸多方面均对国家主权进行了侵蚀。而目前民族国家依然是维持世界基本秩序的主体力量,主权依然是国际关系的基石。民族国家必将借助于国家力量和现行的建立在国家主权原则基础之上的国际行为规范来应对跨国公司的侵蚀。本文分析侵蚀产生的原因、结果和主权国家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国家主权是国家基本权利的基础,其概念源于法国法学家博丹的论国家主权说,在其名著《论共和国》(1577)把主权界说为“国家内绝对和永久的最高权力”。他认为主权是主权者对领土及其居民的最高权力,除自然法和神法及国际法(the law of nations)外,不受其他权力所制定的任何法律和规则的约束。博丹的国家主权学说在十六、十七世纪都没有受到多大挑战。到了十八世纪,瑞士法学家瓦泰尔在其巨著《国际法,即自然法的原则》中形成了国家主权的新概念,即主权国家是完全自治的,因而是独立的,不服从任何其他国家法律秩序的约束,国家主权对内表现为完全自治,对外则表现为独立。瓦泰尔的主权国家概念不仅在当时,对以后国际关系也有很大影响。当然,关于国家主权最权威、最有影响的全新概念是《奥本海国际法》中所阐释的“主权是最高权威,即一个独立于世界上任何其他权威之外的权威。因此,依照最严格和最狭隘的意义,主权含有全面独立的意思。无论在国土内或国土以外都是独立的。”我国国际法学者周鲠生认为:“国家的基本权利在本质上是和国家主权不可分的,基本权利就是从国家主权引申出来的权利。国家既有主权就当然具有一定的基本权利,否认一国的基本权利就等于否认了一国的主权。”我国另一国际法学者认为,国家  相似文献   

4.
当今国际面临的全球性两大战略问题是和平与发展。无论是维护世界和平 ,还是谋求各国经济发展 ,都需要国际法来调整和促进。国际法是调整国际法主体的国家之间的法律关系 ,对国家具有约束力的规则和制度的总称。纵观国际法 ,最突出的就是国家主权原则。主权(Sovereighty)是指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内外事务的权力。国家主权作为十分重要的国际法概念 ,是国际法主体权利义务的中心。国家主权原则是国际法的根本原则 ,是国家的最重要属性。国家主权作为国家的固有权利 ,表现在三大方面 :一是对内最高管辖权 ;二是对外独立权 ;三是反侵…  相似文献   

5.
刘建军 《求实》2003,1(Z1):33-35
一、国家主权内涵的界定 何谓国家主权?自国家主权理论产生至今,古今中外诸多思想家和学者对国家主权作了各式各样的诠释和理解,见仁见智,各有千秋。在政治学领域,素有“国家主权理论之父”美誉的J·布丹认为“主权是对公民和臣民的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我国国内较权威的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认为“主权是一个国家拥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认为“主权是构成最高仲裁者(无论是个人或组织)属性的权力或权威,这类仲裁者对作出决策以及解决的政治体系内的争端具有某种程度的最终权力”。 在国际政治、国际关系领域,鲜有对国家主权作解释,但并非绝对没有,国内《国际政治大辞典》即把国家主权理解为“每个国家在不破坏其他国家权利及国际法原则和规范的情况下,有权独立处理本国对国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 在国际法领域,有关国家主权的定义繁杂纷纭,兹举几例:《奥本海国际法》称“主权是最高权威,这在国际上并非意味着高于所有其他国家的法律权威。而是在法律上并不从属于任何其他世俗权威的法律权威”。《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主权可以解释为论述国家制订决策过程中的最高监督或权威和阐明维持秩序之规则(对内主权或  相似文献   

6.
人权的国际保护,是指各国和国际组织根据国际人权条约,为实现基本人权的某些方面承担特定的或普遍的国际合作义务,并对违反国际人权条约义务、侵犯人权的行为加以防止和惩治的活动。人权国际保护的主体是主权国家以及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人权国际保护的法律基础,是国家根据其参加的国际条约特别是国际人权公约所承担的保护人权的国际义务。这种国际义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承担的保护人权的一般性义务,即各国在处理人权问题时必须奉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特别是主权原则和不干涉内政原则,同时也必须遵守《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人…  相似文献   

7.
随着苏联的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结束.世界民族问题日趋突出‘因此,在注目国际关系时,应该重视民族问题的研究。当今世界的现实表明.主权同家的民族问题不仅广泛存在.而且无个间接或直接对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主权国家。国际组织)甚至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深刻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关系应当重视民族问题的研究。苗先,民族问题是一个带育世界性的普遍问题。目前世界大约四娜多个主权国家,除朝鲜,乌拉圭,埃及等为数不多单一民族国家外.绝大多数属于多民族国家。这些国家少则2至3个民族、多则100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  相似文献   

8.
李杰豪 《党史博采》2005,(6):106-109
国际组织与主权国家之间是一种既矛盾又统一的两难关系.一方面国际合作产生国际组织,另一方面国际组织又对国家主权形成制约.国际合作是国际组织的初始功能,国际组织制约国家主权,并不是因为国际组织如何强大,而往往是由于一些大国的主导.国际组织的职权与国家的主权常常在互动中被重新界定.人类为应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而形成的组织化趋势必然使国际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9.
主权国家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主体,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社会主义主权国家的基本目标和最高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为人民享有广泛人权提供前提和保障。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前提下,一定要尊重、实现、保障和发展人权,以人权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维护社会主义国家主权,做到人权与主权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0.
贾英健 《唯实》2004,(12):4-9
在全球化的视野中,当代民族国家的主权概念必将被赋予新的辨正涵义。民族国家主权的新变化表现为在主权的行使权上,由单一主体独享向多主体共享转变,由绝对排他性向相对排他性转变,由主权与治权的统一向二者分离转变,主权的重心由政治主权向经济主权和文化主权拓展。民族国家主权的这些变化,并不意味着主权的“过时”或“终结”,它在当代仍有着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自1577年法国学者博丹提出国家主权观点,主权原则已传承了400多年。进入21世纪,由于全球化、国际组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传统的主权原则面临考验和挑战。是固守传统,还是顺势变革?本文从主权原则的历史源头进行追溯,结合现实境况,提出传统的主权原则存在和坚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仅仅传承是不够的,在传承的基础之上,主权原则也需正视现实,变迁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产生了一些挑战国家主权的理论,主张国家主权的弱化、嬗变和让渡。这些理论的背后, 不能不隐含着当代条件下社会主义历史过程的终结和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统天下的深刻用意。经济全球化并未改变以国家主权为最高原则的国际政治生活;经济全球化在各国、各地区联系日益紧密的同时也必然加剧以国家利益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主权弱化、嬗变、让渡缺乏经济发展的内在依据;经济全球化是国家主权领域内经济管理职能强化的过程。社会主义在一个或数个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因而有了更强劲的动力和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国家主权与民族自决权是伴随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而形成的。在绝大多数国家获得了主权和独立的背景下,民族自决权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一些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分裂势力却打着"民族自决"的旗号试图分裂现有国家,对国家主权原则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实际上,民族自决权和国家主权在现实生活中的冲突与矛盾并不意味着两者简单的对抗,并不是抵触的关系,民族自决权要以尊重国家主权为前提。  相似文献   

14.
论邓小平的国家主权观○管仕廷邓小平作为当代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家,在他的许多谈话及其著作中,都对国家主权问题进行了阐发,进而形成了自己的系统的国家主权观。本文将从反“和平演变”中如何对待国家主权、国家统一过程中的主权以及国家间领土纠纷中的主权...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与中国国际主义战略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基本原则.国际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结合时代主题的变化,中国的国际主义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对待国际关系体系问题上,实现了从推行"世界革命"到构建"和谐世界"的转变;在处理主权国家间关系问题上,完成了从"零和"博弈到互利共赢的转型;在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关系问题上,实现了从不介入到积极参与的战略转轨.这一重大变化的动因之一是中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和实行.  相似文献   

16.
在一国之内的政治学意义上,主权是人民主权和国家主权的辩证统一。人民主权是一国之内最高政治权威的道德力量与政治合法性,没有人民主权的国家政权必然面临统治的合法性危机;人民主权决定国家主权。国家主权是一国之内最高政治权威的实体表现,其职能在于体现与保障人民主权。人民主权的抽象性、不可分割性与国家主权的具体性、分权制衡性等之间的区别与统一,是政治文明运行机制中的宪政由来与本质。  相似文献   

17.
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谈到国际形势和对外工作时提出:“我们主张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这一崭新的思想和命题是对我国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发展。全人类共同利益是近代民族国家兴起和国际关系发展的产物,并随着各国相互依存关系的加深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全球化趋势虽使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受到冲击,但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国家仍然是国际关系最基本的行为主体,国家利益仍然在国际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坚持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和谐统一,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一、全…  相似文献   

18.
雷旺 《湘潮》2015,(2):54-55
随着全球化的,人权的国际属性日益突现,西方一些学者认为:人权已越出国家界限成为全球问题,人权保护没有国界,人权高于国家主权。本文从人权与主权的概念入手,逐步两者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即国家主权是人权的基础、但国家主权的行使受到人权保护的限制、两者是相互交织彼此联系的关系不可将两者对立开来,并提出正确对待人权与主权的。  相似文献   

19.
“人权高于主权论”是近几年来在美国等西方学术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理论,构成了西方人权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西方人权外交和新干涉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据,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彻底揭露。近代意义上的国家主权概念是法国16世纪政治哲学家和法学家让·博丹提出来的。他给主权下的定义是:“被赋予在一个国家之上的绝对的和永久的权力”。主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国家主权具有两重性即对内属性和对外属性。对内主权是指对国家的最高政治统治权;对外主权是指在国际社会中独立自主地行使对外事务的最高决定权。  相似文献   

20.
和谐世界观是在国际形势处于深刻变化的历史条件下,我国适时提出的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新理念,反映了国际关系的本质要求和国际社会的普遍愿望。国家利益观是主权国家对国家利益的根本的、总体的看法,国家利益具有动态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是国家全部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制约和影响国家在国际关系中行为的根本因素。构建和谐世界和维护国家利益具有共同的关键词,面临着共同的时代课题,构建和谐世界和维护国家利益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二者的共同关切和共同话题对于实现构建和谐世界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双赢提供了某种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