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清末宪政运动是中国宪政法制现代化的历史起点。引发这场立宪运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政治上,清政府內焦外困,立宪势力崛起;经济上,清末封建经济体制遭到破坏,民族资本崭露头角;文化上,中西方法律文化碰撞融合,民权意识觉醒。当时处于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已意识到,从政治制度上革新,进行法制改革和立宪活动才是挽救民族危机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许超 《传承》2010,(27):86-87
清末,清廷的封建专制统治在各方面势力的攻击下逐渐走向瓦解。为了维持统治,清廷着手实行宪政。作为晚清重要的教育家和知名学者,于式枚被政府派遣出使德国,亲身考察宪政。正是在此次考察中,于式枚形成了他对立宪的独特态度。  相似文献   

3.
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历史,直到今天,传统意识形态仍然根深蒂固,传统政治心理仍然阴魂不散,传统国民性格仍然沦肌浃髓.这种以传统意识形态-传统政治心理-传统国民性格为结构机制和表现形态的传统政治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延存与弥布是障碍政治民主化的最大顽敌.  相似文献   

4.
张庆黎 《中国人大》2012,(10):24-25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和优势。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建立、巩固和完善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实现了几千年来中国政治由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跨越,并坚定不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面对世界资本主义的崛起,日本为了摆脱被西方列强殖民化的命运,实现富国强兵,掀起了一场推翻封建幕府统治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变革--明治维新,立宪政治建设是明治政府建立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结果,是日本实现富国强兵的历史要求。立宪政治有效地整和了社会力量,降低了社会发展成本,使日本在短时间内发展为世界强国。  相似文献   

6.
100年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有力推动了中国政治和社会进步。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始终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以其先进的理念和卓越的能力带领全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辉煌,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7.
说专制主义是帝制时代中国社会的实质和本质特征,其最重要的理由之一就是:帝制时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范式和运行机制,表现为专制权力支配一切、覆盖一切、规定一切、“通吃”一切。一方面,“专制权力支配社会”是专制主义作为帝制时代中国社会的实质和本质特征的最重要理由;另一方面,“专制权力支配社会”就是中国专制主义本身的实质和本质特征。帝制时代中国的社会运行机制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社会中的任何人、事都处于至上的、无限的皇权控制之下;传统社会中的人是处于专制权力的严格、严密、严酷控制下的“组织中的人”;传统中国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是政治原则而非经济原则,是政治决定经济而非经济决定政治,即“权力统治铁律”;政治权力全面干预社会生活,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自由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相似文献   

8.
时论将日胜俄败归因于立宪政体战胜专制政体,立宪遂被视为富强之根本。此时代公理推动江浙立宪派、驻外使臣、外省督抚、朝廷枢臣等政治精英结成立宪变革同盟,形成了政治变革的内在动力。各派政治势力达成了预备立宪的共识,奏请掌握清王朝专制权力的皇太后谕令启动政治结构性变革,推动君主专制政体向立宪政体转型。地方政治精英创制和主导朝廷专制政体变革抉择过程的清王朝向现代国家转型的经验范式对亨廷顿君主集权主导变革过程的传统政体变迁理论是一种质疑。  相似文献   

9.
著名史学家吴晗对中国历史上封建皇权的运作方式及其演化历程,对传统政治框架下,围绕封建皇权的集权与反集权、专制与反专制、制约与反制约的博弈和较量,尤其是对朱元璋的专制独裁统治方式,有颇为独到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以儒家思想、专制结构、人治模式为主要特征。在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政治文化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了执政理念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周前程 《桂海论丛》2008,24(2):25-27
马克思认为,政治是人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无产阶级只有掌握了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的经济基础,才能取得和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实现自己所肩负的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意蕴,是马克思政治思想的核心原则。  相似文献   

12.
朱丽霞 《桂海论丛》2004,20(2):14-16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我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进程中提出的一个极富创新意蕴的概念。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既是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又是社会主义社会能取得全面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3.
建立在宪政基础上的立法听证制度,体现立法的公正性和民主性,是实现法律正义的有效程序。我国宪法确立的人民主权的原则为立法听证提供了深厚的法理基础。立法听证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借鉴国外的立法听证经验,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人大立法听证制度,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立法体制,推动我国的民主化进程,实现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4.
论司法文明     
法治文明包含司法文明。司法文明表现为司法的方式文明、结构文明、信赖文明、独立文明和价值文明。司法文明不仅是法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政府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实现司法文明才能真正实现法治文明和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5.
李明伟 《桂海论丛》2004,20(6):84-87
清末社会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政治群体,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同盟会及其他进步社团,吸收了西方民主共和的新思想,形成了反封、排满、批判传统文化的革命政治文化,并利用舆论工具迅速传播,发挥了变革政治体系的功能和作用,对清末民初政局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实现人的现代化 ,提高人的素质是中国实现社会全面现代化的关键。在现阶段 ,中国人的现代化的艰难性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人的心态失衡阻碍着国民的现代化进程 ,一是社会阶层的分化给中国人的现代化造成的挑战。这需要我们给予理论与现实上的回应 ,走出一条适合中国人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政党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二者有着不同的经济基础、不同的政党关系、不同的政治目标与运作方式;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同时,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还有着鲜明的比较优势,优势一是有利于执政党自身建设,优势二是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优势三是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在现阶段,要根据新形势新变化,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  相似文献   

18.
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军队各项建设的首位与围绕军队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工作的有机统一,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提供政治保证和精神动力;坚持推进部队全面建设与促进官兵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提供坚实基础和人才支持;坚持勇于改革创新与依法开展和指导政治工作的有机统一,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提供法律服务和法治示范。  相似文献   

19.
公民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是政治现代化进程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传统政治体制的影响和社会转型时期诸多矛盾的制约,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在不断完善的同时,还存在许多现实问题.要针对这些问题,积极采取有效举措,扩大和完善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20.
贾绘泽 《桂海论丛》2011,27(4):71-74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对我国政治社会化的核心目标、主要对象、基本前提、实践基础、重要媒介、主体力量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社会化机制。分析和研究这一机制,对新形势下推动政治社会化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