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形成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西欧,发展于帝国主义时代的俄国,壮大于斯大林时代的苏联,鼎盛于二战后的世界东方,迄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在今天,尤其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当下中国,我们应该如何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这是每个从事马克思主义教育和研究的人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革命的理论,更是一种革命的信仰。批判精神的养成、"三观"的形塑、人类理想的达成是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最重要的三点启示。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共产国际十月来信发出的历史背景及主要内容,可以说明十月来信对中共的策略指导确实发生了转变,转向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方向上来;但这并不能说明是共产国际和苏联领导人最先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因为从这一理论的形成过程及时间上看,在十月来信和1930年5月斯大林与周恩来谈话之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就已初步形成了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3.
贡献与误导--析"斯大林模式"的两重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斯大林模式”的产生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斯大林的学说有理论上的贡献。这一学说是特定环境下的产物 ,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斯大林模式”在理论上做出贡献的同时 ,却又诱使众多社会主义建设者们产生了两大理论误区 ,结果导致战略选择上的严重错误 ,妨碍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建设。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不同历史时期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它们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思想体系。《实践论》、《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通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总结和概括,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著作。本文拟从"两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角度出发,探索两者之间的理论关系,以期进一步深刻理解和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在新时期对"两论"所阐述的哲学基本原理的运用和发挥。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后,一大批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中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实践和检验,并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重大课题,包括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人。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没有亲自去实践社会主义的理论。列宁也只是经历了短暂的实践。斯大林在第一个社会主义建立起苏联模式的  相似文献   

6.
胡绳 《世纪桥》2004,(6):4-10
毛泽东从来十分重视俄国的十月革命和苏联的存在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十分重视十月革命的经验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下面一段话是毛泽东在1949年所写的几乎人人都知道的话:"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  相似文献   

7.
实事求是既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所以正确,就因为它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并为实践所反复证明。斯大林有一句名言讲得很好,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所以,革命要胜利,建设要成功,没有实事求是的实践精神是不行的,没有在实践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也是不行  相似文献   

8.
记得斯大林有一句名言:“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斯大林全集》第6卷第79页)尽管斯大林一生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过严重的过错,然而他精炼概括的这句话却是真理。理论联系实际确实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是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提出的。在随后召开的苏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并被作为苏联对外经济战略的理论基础。由于当时斯大林和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特殊地位,这一理论实际上也成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包括我国)对外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对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战后很长时间,社会主义各国经济发展不快,在对外经济关系中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与斯大林关于“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有关。在我国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对斯大林关于“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进行再认识是十分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充斥着沧海桑田般的变幻,苏联剧变堪称是20世纪最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重大历史课题之一。那么,综观苏联共产党的兴衰成败,到底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借鉴呢?一、在指导思想上,要善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创新的精神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和时代化。列宁时期,革命环境十分恶劣凶险,艰难险阻接连不断,但整个俄国革命和建设却生机勃勃。从理论上讲,是因为列宁时期是苏联历史上马克思主义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正确的理论能够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两次飞跃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显示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在它们的指引下,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取得了举世瞩…  相似文献   

12.
贯穿于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整个过程的,是前苏联一些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放弃与背叛。苏共亡党、苏联解体从反面显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苏联的解体不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破产,而是背弃马克思主义的严重后果。从与马克思主义的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苏联的垮台,我们不仅看到了正是由于斯大林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歪曲地解释了马克思主义,从而"间接"地导致了苏联的垮台,也正是由于从赫鲁晓夫集团到戈尔巴乔夫集团背叛了马克思主义,从而"直接"使苏联走向灭亡,而且也看到了一旦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前苏联和东欧地区陷入了一种什么样的境地!从这里,我们确实深刻领悟到了高举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苏共二十大宣告了国际共运传统模式的危机,遗留了谁是后斯大林时代国际共运理论的阐释者的问题,这成为中苏论战及社教的共同起源.中苏论战与社教互动的影响:一方面使双方都错过了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契机,毛泽东误入了"抓革命,促生产"的阶级斗争歧路,赫鲁晓夫自认为是对马列主义新发展的"全民党"、"全民国家"等理论,为苏联日后解体埋下了种子;另一方面,使两党两国走向分裂.  相似文献   

14.
新论荟萃     
唐昌黎在《理论学刊》撰文认为,生产力首位论是马克思主义之本源。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其理论基础可概括为生产力首位论。它是马克思主义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核心。20世纪的两位历史巨人——列宁和毛泽东,建立了战争与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了第一代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邓  相似文献   

15.
1949年底毛泽东访苏时,曾向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表达了自己的委屈。这种委屈和不满,并非来自20世纪30年代以王明为代表的、具有留学苏联背景的"左"倾教条主义中央的排挤和打击,而是对抗战结束后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态度不满。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苏联出于其国家利益的考虑,对中共态度冷漠。在1948年国共两党决战进入关键阶段之时,毛泽东多次提出访问苏联以就中国革命若干重大问题与苏联商讨,均被其婉拒。1949年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之时,苏联仍然出于国家利益考虑,力促国共和谈。这一系列事件引发了毛泽东对苏联的不满,也为日后中苏关系破裂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一国胜利”理论 ,经历了一个由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再到斯大林的发展和演变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出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必须“同时胜利”的同时 ,认为一国可以首先取得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胜利 ;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 ,明确提出了“一国胜利”论 ,并进而形成了“一国建成”思想 ;斯大林在同反对派的论战中 ,曲解了列宁的思想 ,提出了“一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论 ,继而又提出了“一国建成共产主义”论 ,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胜利的理论推向了极端。  相似文献   

17.
陈晋 《新湘评论》2014,(23):42-45
毛泽东曾明确表示,“不太喜欢看”斯大林的著作,因为他总是“站在别人的头上发号施令。他的著作中都有这种气氛”。但有三本书例外,是他喜欢的,即《论列宁主义基础》《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以下简称《联共党史》)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由于斯大林与中国革命的关联实在紧密,恩怨复杂,毛泽东实际上读了不少他的著作,但下功夫琢磨的,也确实是这三本。  相似文献   

18.
解放战争后期毛泽东与斯大林关系探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克敏 《党史纵览》2002,(10):24-27
毛泽东和斯大林是20世纪世界的两位历史巨人,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尤其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伟大导师。毛泽东和斯大林在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上有共识,也有分歧;有深厚的友谊,亲密的合作,主动的配合,也有矛盾和斗争。期大林及其领导的苏联,对中国革命作过重大的贡献,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有过宝贵的支持和援助,也有过错误的干扰。但总体而言,两人之间的关系,友谊、合作、配合是主流。尤其是解放战争进入到关键时刻,毛泽东和斯大林的关系也达到了历史上最为亲密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理论与当代》2007,(8):55-55
马龙闪在第389期的《学习时报》上撰文指出:邓小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全面突破。对这些重大突破.我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一、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是对斯大林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模式论的突破;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吸收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思想创造,对苏联社会主义“超阶段论”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斯大林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在成为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之后,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斯大林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逻辑前提、人民的主体地位、关键群体、干部的要求和教育方法等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借鉴,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他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上也出现了重大的失误,值得我们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