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放教授的文集《苏联兴亡通鉴——六十年跟踪研究评析》一书编选新颖独特、学术积淀厚重,对苏联兴亡问题提出了独立、独到的新见解,并从社会主义政党领导、多党合作、执政及过渡、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民族问题、改革开放等角度归纳出了当今应引以为明鉴的十大核心价值.这对深入总结苏联兴亡的经验教训、启迪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深入推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亮 《江淮》2012,(2):49-50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苏联兴亡史论》这本书,是我十多年前读过的。这本书是在苏联发生剧变后,由当时国内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组织编写的,书中用了大量的史料全面分析了苏联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的特点,力求找到苏联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原因。今天,我重读这本书,仍然感触甚多。苏东剧变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只意味着一个超级大国的崩溃,  相似文献   

3.
1959年11月,刘少奇应党中央号召和要求,组织了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学习小组,并召开了多次学习讨论会。在讨论会上,他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对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质和目的以及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方法论原则等问题在内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诸多问题进行了阐发。在他看来,社会主义社会可以按计划、按比例地实现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以公有制为主体,但同时可以保留和利用一些资本主义的“痕迹”和形式;社会主义社会坚持以按劳分配为原则,同时注重“物质利益和政治思想工作”相统一;社会主义建设注重调整“人们在劳动中的相互关系”。在他看来,社会主义建设实质上是不断认识和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其目的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进步的协调统一。他还提出并阐释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若干方法论原则,明确了立足本国实际开展自主探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前提,认为建设和探索允许失误,但必须及时改正错误,同时总结提炼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若干实践方法。刘少奇的这些分析和思考,为后来我们党深刻回...  相似文献   

4.
高放教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新论》一书,以彻底的深思精神研究马克思主义,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研究社会主义,以宽广的国际视野研究世界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以客观的现实眼光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了多方面的发展创新,并对进一步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具有多方面的启迪意义,堪称是一部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著作,具有极大的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遵循该书的逻辑,马克思主义应该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各方面进一步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的解放学,应该发展创新人生科学和人生哲学,发展创新人生经济学和人生价值学;社会主义作为一门大科学,应该系统研究社会主义历史学、现状学和未来学。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制的理论与实践》我先从高放先生的《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制的理论和实践》一文谈起(此文原发表于《新版〈列宁选集〉导读》一书,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123页,后收入《纵览世界风云》一书,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616—629页)。高先生此文首先开宗明义指出:“学习和研究列宁思想遗产方面,没有比社会主义民主制更加重要的了。”应当说,在某些方面,它甚至比党内民主更根本、更重要。高先生挖掘出被人们长期忽视的列宁十月革命前后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开创性的贡献:第一,社会主义必须实现充分的民…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期间发表的谈话,是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历史课题的思考,是对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积极、有益又分外艰苦执着的探索。这些口头谈话虽带有一定的随机性、不完整性,认识上也存在局限和不足,但比较集中、真实地反映出毛泽东当时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认识程度。这些思想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积累了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7.
《理论与当代》2009,(9):57-57
徐元宫在7月6日的《学习时报》上撰文指出:众所周知,无论是中国革命还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深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改革开放后,我们开始了对苏联模式的调整和改革,而这种改革首先是建立在对苏联模式的深刻反思的基础之上的。中国的社会主义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存在着紧密联系,因此今天我们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时候,理应深入考察和研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然而,遗憾的是,  相似文献   

8.
毛主席在1958年11月郑州会议上,在1959年8月庐山会议上,两次向全党干部建议读书,读斯大林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社会主义部分。庐山会议以后,毛主席觉得国内、党内的问题解决了,有条件读书  相似文献   

9.
毛胜 《广东党史》2014,(4):30-33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深刻阐述了巩固和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从根本上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实现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这个理论认识转化为实践要求,就是要走改革开放道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事业向前推进,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0.
1956年,针对由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的全盘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引发的世界范围的反共反苏浪潮,我们党在毛泽东领导下,力挽狂澜,经过政治局集体讨论,于当年4月和12月先后发表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两篇文章(简称《一论》、《再论》),全面地、科学地分析了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回击了帝国主义的进攻,澄清了人们思想上的困惑,稳住了社会主义的阵地。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国家政局剧变以后,  相似文献   

11.
2003年,沙尘暴从内蒙古横袭整个中国大陆。 2004年,南亚大海啸夺走22万条人命。 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侵袭美国新奥尔良引发世纪大迁徙。  相似文献   

12.
邓晓明 《奋斗》2003,(7):52-52
  相似文献   

13.
1840年英帝国主义用利炮轰开了清王朝那扇封闭的大门,从此,中华民族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与此同时,为了把中华民族从苦难的深渊中拯救出来,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奋起抗争。孙中山先生和毛泽东同志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相似文献   

14.
孙建昌 《理论学刊》2012,(9):101-106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20世纪初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创刊后,在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感召和日本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其主要撰稿人朱执信、宋教仁、廖仲恺等以极大的政治热情译介欧美各派社会主义学说。他们以中国传统的文言文译介社会主义,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阐释社会主义,以《民报》为载体传播社会主义,丰富了社会主义学说译介的中国化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在短期内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新民主主义文化也逐步向社会主义文化过渡。《解放日报》和《人民日报》作为不同时期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在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变过程中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记忆文本。通过对《解放日报》和《人民日报》的考察,不仅可以看到新民主主义文化在文化主体和服务对象、时代特征和历史主题、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方面向社会主义文化转变的概况,还可以了解转变的动因及取得的成效,在新时代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借鉴和价值遵循。  相似文献   

16.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无疑最为深邃。其中蕴涵的自强不息、求实创新、兼收并蓄、敬天为民的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乾坤之道对今天改革、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在全国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落实十六大各项目标任务的时候,我们读到了一本理论创新之作:《社会主义和人——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新探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王凤海),纵观全书,笔者认为它有四个特点。  相似文献   

18.
张玉 《世纪桥》2013,(3):77-78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部经典巨著,其中虽然并没有直接提到社会主义能否实行市场经济这一问题,但是它间接地阐明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不能决定社会制度。本文从《资本论》第一卷所阐述的三个理论,即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积累理论来分析一般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区别,从而得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9.
马昊莹 《党的建设》2012,(10):20-21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在甘肃这片古老而丰饶的土地上,孕育着一棵集思想、理论和实践于一体的常青树,她深深扎根在全体广大党员、干部和基层人民群众这片土壤中,这棵树,叫《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由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吴爱英任编委会主任,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李凤梧任编委会副主任,组织省内长期从事精神文明建设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撰写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一书,近日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比较系统的具有较强时代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专著,是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一项开创性的工作。该书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立足于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