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论家常常告诉我们,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极端落后,社会实践范围极端狭隘,以及由此而决定的人们认识能力的极端低下,原始人对世界的理解总是处于一种歪曲和虚幻的状态,用高尔基的话说,他们犹如希腊神话中的唐达尔,站在深及咽喉的水里,渴得要命,可是没法止渴。在认出各种物质现象中的真实的联系之前,原始人凭空赋予一切现象(自然力)以人格化的特征。“这不是一种自发的想象,而是一种结果导源于原因的理性的归纳.这种归纳导致了古时的野蛮人让这些幻象来塞满自己的住宅,自己的周围环境,广大的地球和天空。神灵简直就是人格化了的原因。”(泰勒语。转引自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7页)于是,当年英国人类学派所珍爱的一般假说——万物有灵论,就“合乎逻辑”地为习惯于单纯从经济根源去探讨原始思维本质的人们所接受  相似文献   

2.
文军 《理论学刊》2002,2(1):82-85
列维—斯特劳斯是西方结构主义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 ,也是结构人类学的创始人。其结构人类学的思想是在吸收结构语言学、法国社会学派、精神分析理论等思想观点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在理论基础上 ,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主要体现为对“无意识结构”的建构 ,而在方法上则主要体现为一种以“共时性研究”为主的研究特色。这种特色无论是对结构主义还是人类学研究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当代"另类"文学透视--从刘索拉、徐星到卫慧、棉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彬 《理论学刊》2004,(5):111-113
“另类”文学是带有强烈先锋意识的一种非主流文学形态。20世纪80年代的刘索拉、徐星以及90年代的卫慧、棉棉等作家,其作品从对现实的态度和对自我的把握上,揭示了城市青年反叛的文化心态;在美学上体现了激进而颓废的美感。  相似文献   

4.
文章论述了20世纪50-70年代在冷战和两极对抗的国际政治背景下中国与联邦德国的双边贸易。它突出了这一时段两国贸易交往中由“非官方”向“官方化”演进和转变的历史脉络,进而揭示了冷战时期两国关系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是首先形成于西方的新概念。通常认为,它是指资本、商品、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日益相互依赖,日益紧密地联系成为一个整体。20世纪50年代初,西方经济学家开始提出“经济一体化”概念。1985年,T·莱维提出了“全球化”一词,以此来概括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提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其扩展到其他领域,包括文化领域,提出了“文化全球化”的提法。  相似文献   

6.
陈永贵和大寨的沉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自然条件恶劣的小山村——大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一个普通农民的率领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谱写了一曲战天斗地的时代凯歌,陈永贵和大寨因此成为全国的典型和学习的榜样。在后来风云变幻的岁月里,由于政治上的需要,大寨的经验越来越多的带有政治运动色彩和“左”的成分,而陈永贵本人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和山西省委对“农业学大寨”运动作了初步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7.
郝遥 《湘潮》2005,(8):32-33
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抗日战争,如果从“九一八”事变算起,历时15年;如果从卢沟桥事变算起,历时8年。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中国人不论将士还是百姓,无不同仇敌忾,前仆后继,共赴国难,同骄横残暴的侵略者展开了殊死的战斗。当时,许多作家高呼“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  相似文献   

8.
陶短房 《党建文汇》2010,(12):15-15
由于美元汇率不断下跌,日本、巴西等国不久前相继采取措施使本国货币贬值,以增强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另一些国家也在热烈讨论是否应该干预汇市的问题。这被一些经济学家惊呼为“货币战争”,或将重现“20世纪30年代悲惨一幕”。那么,20世纪30年代究竟发生了怎样的一场“货币战争”?  相似文献   

9.
马书春 《新视野》2007,(3):92-93
20世纪50~80年代,面对严重的产业污染,日本走出了一条“污染—公害病—反公害运动—地方政府—中央政府”被动式的、自下而上的对策反应路径,在付出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惨痛代价后,日本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环境法规和严格的环境标准,迫使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污染防治投资,在较短的时期内成功地解决了产业污染问题。90年代以后,为解决城市化环境问题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日本大力发展“静脉产业”和生态工业园区,循环型社会建设已初见成效。日本解决产业污染的教训和经验,以及循环型社会理念的提出及实践,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中国农民在自愿互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集体医疗保健制度,是中国农村卫生工作的主要制度之一。它随着20世纪50年代中期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兴起而产生;在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曲折发展;1965年后,经过毛泽东“六二六”指示、“一二·五”批示和“文化大革命”政治运动的推动,于20世纪70年代广泛普及,走向鼎盛。本文拟对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变迁作一回顾,以期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对思考和构筑今天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所裨益。1949—1958: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初步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相似文献   

11.
"大跃进"运动成因的苏联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付科  李安增 《理论学刊》2006,8(4):111-114
“大跃进”运动的发生是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其中苏联因素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苏共二十大开启了“思想解放”的大门,“大跃进”运动则是“思想解放”走向极端、偏离实事求是这一正确轨道的“创造”;毛泽东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对苏共二十大进行的重新思考,将反冒进扣上修正主义的帽子进行批判,为大跃进的发生起了清道和催化的作用;以苏联为首的国际共运中“赶超”战略和浪潮的影响,是“大跃进”发生的直接外在动力;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的非正常化发展,又使毛泽东产生了依靠自己力量率先进行“赶超”的迫切想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错批1人,误增3亿”成了许多文献对50—60年代(指20世纪的,下同)中国人口政策及其后果的概括,甚至某家刊物还发表文章提出,毛泽东的最大错误并非发动“文革”,而是在人口问题上的失误。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考察5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政策形成、变化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借以廓清有关历史事件的实际影响。一、毛泽东人口思想辨析:实事求是地看待50年代围绕人口问题进行的争论50年代末,理论界发生了一场对马寅初“新人口论”的错误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当时制定和推行正确的政策。这是不容回避的历史事实。问题是,这场争论和批判与毛泽东到底有多大关联?它是否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中央已经作出的一系列控制人  相似文献   

13.
许婕  侯彦杰 《世纪桥》2004,(2):31-33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的剧变曾一度被西方认为是“社会主义时代的结束”,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兴起,粉碎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幻想,昭示了社会主义这种崭新的生产关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成功的经验与苏联东欧失败的教训从正反两方面揭示出对待社会主义社会的态度必  相似文献   

14.
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席卷神州大地的“四清运动”,持续时间达4年之久,运动期间中央领导亲自挂帅,指导四清;数百万干部下乡下厂,开展革命;广大工人和农民参与其中,积极响应;“四不清”干部纷纷检讨,洗手洗澡,从而上演了共和国历史上特殊的一幕。这场运动在农村被称为四清,在城市被称为五反,统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后来又改称四清运动。  相似文献   

15.
社会福利态度是社会政策的“晴雨表”,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社会政策改革浪潮席卷全世界。本文以此为背景聚焦福利体制如何影响福利态度问题,基于2005—2009年和2017—2020年两期综合价值观调查数据,通过构建多层广义结构方程模型,试图揭示典型福利体制的效应及传导作用。研究发现:第一,在控制一系列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后,不同福利体制造成民众福利态度的差异性;第二,性别平等观在福利体制对福利态度的影响过程中起遮掩甚至替代作用;第三,福利体制的强化效应在不同阶层群体间存在异质性,在贫富差距小的国家和地区更加明显;第四,我国民众的福利态度与东亚福利体制国家和地区民众的福利态度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16.
斯夫 《党史博览》2003,(9):30-36
20世纪70年代,对于新中国外交来说,没有什么比中美关系的改善更大的事了。中美关系的改善,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使世界的战略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件大事的决策,充分体现了毛泽东作为大战略家的深谋远虑。然而,在这一战略决策过程中,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美帝、苏修妄图重新瓜分世界”/以林彪为首的“军委办事组”,认定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迫在眉睫/面对大量“吓人”的消息,毛泽东有自己的想法……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际社会主义阵营进一步瓦解;资本主义世界中复杂的矛盾关系也加剧了它自身的离心倾向;广大的殖民地…  相似文献   

17.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秘密磋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7月1日的香港回归,是20世纪80年代前期中英两国政府外交谈判的“结项”成果。中英两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的外交谈判自1982年9月至1984年9月进行了整整两年,分为“秘密磋商”(1982年9月—1983年6月)和“正式会谈”(1983年7月—1984年9月)两个阶段,即所谓“第一阶段”和“第  相似文献   

18.
提高科学素质 培养优秀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20世纪有两大潮流发生巨大作用,一个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运动;一个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新技术革命。当然,它们都不是自20世纪开始以后才出现的,但在20世纪则有着飞跃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里着重谈一下技术革命以及与教育发展的关系。考察一下技术革命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所引发的后果,我们可以看到:(一)科学技术在现代人类生产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和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大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中,科学技术所占比重,本世纪初为5—20%,50—60年代为50%,80年代为60—80%。有人用方程式表示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的作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  相似文献   

19.
<正>熊雄(1892—1927),江西宜丰人,党的早期革命家,也是较早从事军队政治工作的杰出领导人。在20世纪20年代的大革命浪潮中,他坚持孙中山先生的联共主张,极力维护国共合作局面,在蒋介石开始“分共”“清党”后,仍然坚决捍卫共产党的原则和立场,是中共在黄埔军校的重要负责人。然而,在他找到并确立共产主义信仰、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之前,却进行了漫长曲折而又充满艰辛的探索。本文梳理了熊雄人生道路上的几个关键转折点,  相似文献   

20.
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的那场由在校大学生发起的文化运动,并没有随时间的流逝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尽管事隔多年,资产阶级老右派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仍耿耿于怀:在60年代,人们看到了反文化这种“新”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