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依恋是亲密关系提供的强烈、持久和亲密的情感联系。早期经验的依恋形式深刻地影响着日后的人际关系和精神健康。本文回顾了四种传统的依恋理论,对其进行了比较和评价,并从认知、人格、神经生理等新视角解释依恋,介绍了依恋的跨文化研究、依恋在精神病理学方面的研究所取得的新成果,最后指出了依恋研究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依恋是婴儿和他的照顾者之间特殊的情感关系,存在于亲子关系的相互作用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依恋对个体的社会化和认知、人格和心理健康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依恋的传统理论出发,阐述了依恋的类型,依恋的测量及目前的研究进展和趋势。  相似文献   

3.
亲子依恋一直是研究儿童人格与社会化的重要课题.亲子依恋有三种类型:安全型、反抗型、回避型.亲子依恋产生的影响因素包括:母爱剥夺、养育质量、耍儿的个体特征、家庭与社会环境、父母内部工作模式.亲子依恋中怯生的解决方法包括:及早步入"同龄小社会"、加强社交活动、选择一个"固定朋友"、发挥玩具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4.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特别是高风险学生的学校适应具有保护作用。目前,关于师生关系的第二代研究采用多元及整合的理论理解师生关系,聚焦动态发展的师生关系以及对学生的影响。论文从师生关系的理论框架、师生关系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和改善师生关系的干预方案等三个方面回顾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在团体就是竞争力的时代大背景下,参与竞争是团体的主要属性之一。而资金、信息、人才、知识已被视为团体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其中作为个体的人才因素尤为重要。个体的各种属性必然随着个体加入团体自然而然地带入团体,而团体依恋是个体进入团体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着团体目标的确立,并且在人力资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依恋对个体成长过程及自尊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测量内隐自尊,采用亲密关系量表测量依恋,在此基础上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内隐自尊与依恋的回避维度呈现正相关,与依恋的焦虑维度呈现负相关,但是相关不显著;内隐自尊对依恋的回归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依恋是婴儿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始和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个体身心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在论述依恋的形成及类型基础上,探讨了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影响个体的认知、情绪及行为产生.未成年犯的负性情绪已严重影响到其性格、情绪、人际关系模式等方面,严重影响了其心理健康状况,同时严重影响其在服刑期间的劳动、学习和生活及改造的效果和质量.有关依恋与负性情绪关系的研究为如何调节未成年犯负性情绪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儿童依恋的发展受一系列环境因素和儿童自身主体因素的影响 ,过去研究最多的是母亲的养育行为与儿童自身特征这两大因素。近 2 0多年来 ,随着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 ,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家庭及社会其他成员在形成依恋中的作用。一般来说 ,养育质量、母爱缺失与剥夺、儿童的气质、家庭与社会环境等 ,对儿童依恋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9.
依恋是个体与重要他人建立的一种深层次的、坚固的、持续的情感联结。依恋模式作为个体在发展过程第一个被内化的认知工作模型,不仅贯穿于个体毕生的发展历程,而且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安全的依恋关系,是个人早期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一生中其他方面发展的基石。亲子情感关系在人的一生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持续性和重要性。在校学生的人际关系、学业成就、对新情境的应对无一不受亲子依恋关系的潜在或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考察女性受教育水平和夫妻依恋风格对婚姻满意度的影响,对246对夫妻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妻子受过高等教育,丈夫婚姻满意度较高;夫妻经常一起做事,夫妻双方的婚姻满意度均较高;对于男性和女性,夫妻依恋风格均可以显著预测其婚姻满意度,依恋安全性高的个体婚姻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事业的蓬勃发展,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文章从探讨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概念、互联网法制建设现状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影响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有效防治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主体低龄化、手段智能化、组织形式团伙化等特点.学校忽视法制教育、不良的家庭环境、社会污垢的熏染等都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如何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深入研究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问题,需要家庭、社会多方面配合,各部门联动,尤其是家长要成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3.
日本的少年司法制度建立在其《少年法》的基础之上。日本的《少年法》集实体法、程序法、行政福利法、刑事法为一体,秉承着保护未成年人的理念,充分考虑到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尊重其作为权利主体之人格,系统、全面地规定了保护、教育他们的原则和办法。在健全的少年司法制度的引领下,日本社会一直处于少年违法犯罪率较低的水平,其在未成年人保护和治理少年非行方面堪称世界楷模,值得中国借鉴。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领域作了一些努力和尝试,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和世界水平相比,仍有巨大差距,理应奋起直追。世界各国少年法一般称调整对象为"少年",但也有称为"未成年人"、"青少年"或"儿童"的,含义均为同一。本文中的少年和未成年人是指相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未成年人累犯往往不具有成年人累犯所具有的严重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但是我国《刑法》并未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不能构成累犯。从未成年人人权保护和现代法治精神的角度出发,我国应当在刑法典中对"未成年人不构成累犯"制度予以明确。  相似文献   

15.
违宪之争在美国少年法院产生之前即已存在,在违宪状态下少年法院发展了六七十年,然后一场宪法性教化的洗礼使它开始最大限度地尊重正当法律程序,如今已融入新的少年司法体系,但该体系从总体上说仍在尽量规避正当法律程序.美国少年法院的发展变革主要是因为罪错少年这种特殊的处理对象:弹性是少年司法程序的必然要求,也是代价所在,需要一个复杂而可逆的、严厉程度不同的处遇措施体系予以支撑.  相似文献   

16.
美国青少年犯罪的新特点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近年来 ,美国青少年犯罪活动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一 )暴力犯罪年轻化 ;(二 )多数学生受到性骚扰 ;(三 )帮派组织众多 ;(四 )吸毒人数在增加 ;(五 )道德破洞越来越大。二、美国青少年犯罪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一 )必须加强学校、社区、家庭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 ;(二 )必须加强道德、法律的社会控制性预防工作 ;(三 )必须建立和完善控制预防体系 ;(四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 ,应作为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和公安部门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7.
依法执政方式是在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中,中国共产党积极应对世界上各种纷繁复杂的事变,积极探索执政规律,寻求执政方式的新突破,是党在执政理论上的创新成果。在执政方式选择上的主动求变过程,彰显了党的先进性与执政方式科学性的有机结合;它根源于党对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运用;体现了党的执政能力的提升与创新;凸显了中国共产党迈向现代化政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是连接世界各国计算机网络的大众化全球信患网,是继广播、报纸、电视三大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它正以惊人的速度深刻地影响着社会进程和人类未来.青少年作为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是最富有创造热情和超越意识的群体,也是目前中国上网一族的主体和先驱.由于自身独特的心理状态和认知特征,他们更容易接受网络文化所传递的价值取向,因此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必将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乃至综合素质等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青少年犯罪已成为我国一个突出的问题,加强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特征、原因,才能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要加强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教育,注重家庭、学校、社会的管理,才能从根本上达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立法工作与西方国家比较相对滞后,给司法实践带来较大难度,需进一步改进。在未成年人的犯罪认定上应坚持有别于成年人犯罪的立法思想,对一些轻微犯罪行为不做犯罪处理;在对未成年犯的刑罚适用上,应建立适合未成年犯特点的量刑体制,完善非刑罚处理方法;在未成年犯罪行刑问题上,进一步放宽对未成年犯适用缓刑、减刑、假释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