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周巍巍 《学理论》2014,(23):46-47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中重要的篇章,居内篇之首,而且《逍遥游》也是庄子本人个体生命意识思想的集中体现。人们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对《逍遥游》有浓厚兴趣。从庄子学说的历史发展轨迹上看,"逍遥游"也是历代学者研究和争论的焦点,尤其是在社会动乱、道德沦陷的时代。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7,(2)
庄子是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他是道家学派中的重要代表人物。在传统的中国哲学中庄子的生态美学具有独特性。庄子通过对人间苦痛的感受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从而产生了自己的生态美学思想。"道"是庄子生态美学的最高范畴。庄子主张顺从自然、敬畏自然,并且超脱自然生命,从而到达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庄子的思想充满了生命的情感,他主张遵循自然运行规律,并且推崇无为无功,执着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美感。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9,(12)
魏晋玄学由汉末的清谈、清议发展而来,是继先秦百家争鸣之后又一哲学思潮。魏晋玄学在主观上是为了利用自然来挽救名教,而在客观上却宣扬了老庄思想。郭象就是魏晋玄学发展中的一个关键人物,其注解的《庄子》可谓独步千古,也使他成为魏晋玄学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4,(25)
庄子的无奈缘于"忧生之思"。《至乐》篇曰:"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在庄子看来,忧患与生俱来,已成为生命的一种本己规定。在战祸绵延的战国时代,这种忧患是普遍存在的。作为有限的生命个体、置身于战祸纷繁、危机四伏的社会环境之中的庄子,真切感受到了作为渺小存在物的自己的生存方式及其生存意义所带来的困惑。立足庄子的文本,试图探析庄子的生命观感以及其对生命逍遥的诠释。  相似文献   

5.
黎龙 《学理论》2012,(10):63-64
庄子作为先秦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政治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首先重点梳理了庄子的政治思想,具体包括其政治批判思想、理想社会和政治主张。在此基础上,又分析了庄子的政治思想在当代中国社会的重要价值。庄子政治思想中的和谐理念及自由、平等的思想对我国的政治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昱洋 《学理论》2013,(6):34-36
《庄子》的人生处世哲学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一是个体逍遥的心灵境界,一是对世俗政治、教化的批判,一是个体生命在世俗世界中的融合。通过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庄子》,并能透过《庄子》来反观当下社会所出现的问题以及个体所面临的生命困境,然后依循、借鉴《庄子》中的人生智慧,在当下社会中走出合理的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7.
李阳 《学理论》2012,(4):55-56
庄子的人生观是庄子哲学的核心,庄子哲学的其他内容都是围绕其人生观而展开的。在生死观等方面,庄子有着自己独到且深刻的见解,在庄子的人生观中虽然有着消极的方面,然而庄子重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具有人生的理想和目标,并提出了达到其理想和目标的方法,要求人们努力去实行。所以,庄子的人生观并非只是消极。我们更应看到庄子哲学中对我们树立人生观的积极影响而不是消极方面,在社会发展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的人生观,庄子的人生观中也蕴含着许多宝贵的思想,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孔令华 《理论导刊》2007,(11):138-139
庄子的人生哲学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讲究顺应天道、回归自然、揭示生命奥秘、发展个性自由、超然物外、清静无为。它这些思想对现代人的心理调适、精神修养具有其他哲学家、思想家所没有的独特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道家思想流派中,主要的代表人物为老子、庄子。庄子作为老子的学生,继承了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思想,并进一步发挥了"无为"思想,提出了"以道观物"的认识论来认识世界,最终达到逍遥游境界。在当代,过快的发展进程激发了系列的社会问题。庄子作为先秦道家代表人物,其思想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过时,辨析庄子的"以道观物"认识论中"齐万物""齐是非""齐生死"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相结合。对解答当代存在的社会矛盾问题,有着重要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庄子以敏锐的头脑和深邃的目光洞察了人生,并作出了独具道家特色的深刻阐释,其人生哲学充满了大道精神.在生命观上,庄子强调齐同生死、安时处顺;在自由观上,庄子宣扬通达四方、逍遥无为;在名利观上,庄子主张无私无欲、恬淡自然;在情感观上,庄子倡导情形两忘、至乐无乐.庄子的人生哲学理论以自然无为的“大道”为基础,既含有尊重客观规律等合理因素,同时也带有消极避世等悲观色彩.  相似文献   

11.
处世哲学是庄子人生观的理论学说.他关注个体的情感心理和精神世界,在出世与入世三元对立中,努力摆脱现实的束缚,追求处世哲学的圆融与超越.庄子的处世哲学表达了他对社会、人生、理想、自由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反映了他的生活目标、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其中,"外化而内不化"是精华所在,只有做到"外化"而"内不化",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人世中真正地实现"逍遥游".  相似文献   

12.
庄子不做山林隐士,而是在充满险恶和诸多困境的世俗社会中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人生境界,这势必造成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种矛盾使庄子不能追求统一的人格模式,当然也就没有统一的生存方式。这些生存方式主要有"无用为用"、"缘督以为经"、"内直而外曲"等三种。这些生存方式,都是直接或间接为保全生命,并且为实现与自然合一的理想的人生境界而采取的一些无奈而巧妙的办法。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4,(33)
隐逸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发端于先秦,盛行于汉魏,风行于后世的各个朝代。隐士在传承和发扬隐逸精神的层面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功用,他们或如儒家以邦之"有道"与否作为依据决定自己或仕或隐,或如道家顺应自然而追求身体力行的纯粹之隐,因而在隐士形象上千差万别。而孔子和庄子作为儒、道隐逸精神的代表人物,他们的隐逸精神值得一探。  相似文献   

14.
不讲仁义会伤害他人、行仁义又会给自己带来愁苦,这是《庄子·庚桑楚》中一位叫做“南荣楚”的求道者所遭遇的仁义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庄子主张不断破除内心的执着、去除好恶之情以复归无知无欲的本性。此一解决方案的人性论根据在于:人性包含没有道德意识的仁义。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29)
《庄子》以其奇特思想的博大精深和恣肆汪洋而著称于世,成为恢宏瑰丽的中国文化宝库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思想源泉。《庄子》思想视野的深邃宏阔,对当代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过程中拓宽生命教育视域、锤炼"教"理念和提升"学"效果都具有历久弥新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们知道 ,庄子曾提出“绝圣弃智”的主张。学术界对这个口号一般是持否定态度的 ,认为它弃绝知识和文化 ,“开历史的倒车” ,是“反动”的。这种看法符合庄子的本意吗 ?本文从发掘“绝圣弃智”的本来意义出发 ,力图对庄子的这个主张作出一点新的评价 ,以就正于同仁。庄子提出弃绝圣智礼法 ,是不是他认为圣智礼法本身就是坏的呢 ?不是的。庄子不认为圣智礼法本身有什么问题。他指出 ,圣智礼法的创设 ,本来是用以防盗制贼的 ,其出发点本来是好的 ,但是却反被盗贼所窃 ,用为护身的名器 ,张其恣肆之欲 ,而为害民众。庄子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刻的…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7,(2)
庄子作为战国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同时也是我国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作为庄子思想核心内容的人生哲学,其理论基底一个是庄子对人生困境思考的现实基础,分别为死生困境的问题、命运困境的问题和情欲困境的问题;另一个是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即"道论"思想。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对当下社会出现的问题和世人面临的生存困境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而庄子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及和谐追求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庄子的"以鸟养养鸟"思想启示我们,处理人际关系不要把自我与他人对立起来,二者本质上是共生关系.庄子认为,人与人相处不要"以我为尊",也就是要放弃"以己养养鸟"的出发点.庄子要求人们与人交往,要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相似文献   

19.
宋德刚 《学理论》2013,(3):34-35
庄子的交友观是其人生处世哲学的一隅,就其交友观做以管窥,借此对庄子的处世态度做以浅显的了解。大体而言,庄子的交友观可从肯定与否定这两个层面来分析,这里只对肯定层面进行简要的分析,通过对庄子与体道者为友、与辩论对手为友、与山野平民为友这三方面的梳理,展现出庄子以"道"为根本的交友原则。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3,(29)
庄子作为中华文明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发展可谓是一笔精神财富。庄子在政治上批判当时社会政治秩序,反对君主专制,崇尚无为而治,立志于人自由的本质。他把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当作最高境界追求。其实庄子的政治理念含义丰富,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