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面对新形式下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民族群众出现的新思潮、新问题,探索出一条适合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对进一步加强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有着积极的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应只是由专家学者按自己的理解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人民大众,更重要的是认真倾听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发自内心的呼唤。当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须从三个方面推进:理论大众化要认真考虑民族区域自治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实践大众化要把发展经济和改善民族群众的民生放在非常重要位置,扎实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创新大众化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开创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28)
边疆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民族群众、实现人民思想统一、使民众齐心协力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确保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巩固我国政治局面稳定的需要。本文通过对边疆民族地区的调查实证,总结出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分析得出经验启示,以便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实践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7,(8)
在社会转型时代,民族地区存在着制约社会稳定的几大矛盾,然而,如何科学、有效地妥善解决这些矛盾,是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角度出发,并着眼于通过优化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环境的高度来不断加强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发展提出建议: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活动,构建西部民族地区正确的价值导向;有效结合民族地区优秀文化资源,营造西部民族地区稳定的文化环境;始终坚持大众化的原则要求,构建西部民族地区和谐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6,(8)
武陵山民族地区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居、资源丰富、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在这样的地区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同时对于武陵山民族地区打赢扶贫攻坚战,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推进民族地区农民对基层政府的认同中存在内在优势、内在劣势、外在优势和外在劣势,必须综合分析其内外环境得出策略,以增强马克恩主义大众化推进民族地区农民对基层政府认同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4,(25)
培育少数民族的民族精神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刻不容缓,民族精神能够促使中国稳定发展,维护中华民族利益的整体性。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通过对培育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少数民族民族精神现状问题的新情况的探讨,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背景下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唐曼莲 《学理论》2010,(25):24-26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创新大众化是指民族地区全员开拓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引领未来。其特点有民族性、民众性、集合性、创造性、开拓性、超前性、新颖性等。突出这些特点而创新不易,但不神秘,相信人人有创新潜质。要全面培养普遍适用的创新素质和特殊创新素质,切实行动,妥善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激励执着,永不言败,直至实现创新大众化。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者的共同追求。民族文化路径是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者在本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由之路。在中国,选择民族文化路径是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之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在新世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适应时代的新要求,努力克服民族文化路径缺失现象,创造性承接和拓展民族文化路径。这种承接和拓展是多维度的,既包括价值观念维度、思想形式维度、思维方式维度、社会规范维度,也包括语言文字维度等。  相似文献   

10.
青海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藏族是青海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居住最广的一个民族。由于民族、宗教、地缘、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青海藏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受制于诸多因素。青海藏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遵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般规律,更要结合青海藏区民族实际,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邵夏龙 《学理论》2013,(11):3-5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前党的一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伟大工程。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从丰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主体、确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前提、强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尊重群众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树立正确思想路线等各个方面,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贡献对于我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更好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7,(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长期而艰巨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国内外局势复杂多变的时代,在我国社会深刻转型的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显得格外重要。欠发达地区因经济发展落后、教育设施薄弱和交通相对闭塞等客观因素制约着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正因如此,推进欠发达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性。通过剖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欠发达地区面临的诸多困境,旨在提出行而有效的实施路径,从而使其笼罩在理论光芒之中。  相似文献   

13.
陈琼  汪彪 《学理论》2011,(2):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时兴起的一个理论热点。界定清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积极借鉴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和教训,就显得十分重要。邓小平及其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对于我们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十分有益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吴爱民 《学理论》2015,(7):227-228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开展,高校教育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民族地区的高校。民族地区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能够加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地区大学生是民族地区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的团结和稳定。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虽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和挑战。本文将从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现状分析出发,对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具体策略进行初步探析,希望对诸位同仁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契合共通,是中华民族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互动共进的理论基础。这个互动共进是一个双赢过程:在弘扬民族精神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得以不断推进;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民族精神得到不断弘扬。二者互动共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6.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艰巨、长期的政治任务。列宁作为俄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推者,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前提是理论武装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路径是科学灌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灵魂所在是"通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指向是"化于多质的大众"。列宁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为我们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不懈的尝试和努力,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口号,明确表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而且采取了各种措施卓有成效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认真总结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对于我们宣传和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契合共通,是中华民族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互动共进的理论基础.这个互动共进是一个双赢过程:在弘扬民族精神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得以不断推进;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民族精神得到不断弘扬.二者互动共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有效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必须深刻审视意识形态这一范畴。意识形态科学性以反映社会存在为前提,要反映现实的客观存在及其变化;以突出民族特性为立足点,必须尊重民族历史;以社会实践为价值追求,必须体现为行动的准则。  相似文献   

20.
张轩铭  杜波 《理论导刊》2021,(4):121-12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全媒体时代,各种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既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供了机遇,也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诸多挑战。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研究如何在全媒体时代把握机遇、抢占新型舆论阵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对于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社会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