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理论》2015,(31)
近年来,留守儿童人身伤害的恶性事件见诸报端的越来越多,威胁留守儿童人身安全的潜在因素也越来越多,广大农民工追求经济利益进城务工改变自身经济状况的同时,大量制造着留守儿童,却又严重忽视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致使这一问题越发严重,亟须解决。我省农村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加上特殊的地理地貌,农村留守儿童人身安全状况不容乐观,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7,(6)
本文立足于前期系统的农村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的调查和理性分析基础上,是对农村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的再思考,认为,前期的研究成果在对造成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原因的分析时不够透彻,给的建议地域性的特点非常明显。经过深入的分析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正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而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也面临许多短时间内不可逾越的现实羁绊。本文谨依此维度重新审视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8,(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外出务工的越来越多,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子女只能留在农村,由此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由于这些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缺乏父爱母爱,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尤其是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咬伤、溺水、跌伤、性侵害、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的案件频发,这些现象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文章将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入手分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当前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为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3,(30)
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转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父母迫于经济条件、城乡体制和户籍限制等,不得不将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由一方父母或祖辈亲戚等照顾的儿童。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不容忽视。研究留守儿童现阶段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因素,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有性格缺陷、心理障碍、人际交往困难、行为反常、三观偏移等现象,而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  相似文献   

5.
薛海英 《学理论》2012,(16):114-115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造成农村独特的留守人口群体"386199"现象:"38"即留守妇女、"61"即留守儿童、"99"即留守老人。其中,留守妇女负担最重,承担的责任与扮演的角色也最多,但受到的关注最少,使她们在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压力。通过分析留守妇女的现状问题,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出发,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政策等专业方法来探索改善留守妇女生产生活状况的工作模式,从而缓解留守妇女问题,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与思考——以湖南省宁远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以及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政策与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农村"留守儿童"现象越来越普遍,并且存在一些相对较为突出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个特殊群体的健康成长。如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3,(1)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近些年来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严重阻碍了新农村的建设和国家的稳定发展,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共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论文在调查基础上总结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详细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并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8.
青春期留守儿童性安全问题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看黄"行为、边缘性行为明显多于非留守儿童,而获得抚养人给予的性安全教育及自我性保护指导则明显低于后者。发生实质性交行为、遭受性侵害情况两者没有显著性差异,但留守儿童遭受这类伤害后从家庭、父母获得的情感支持远远低于非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3,(30)
留守儿童一直是农村小学教育重点关注的对象。由于"留守儿童"正处于最佳教育阶段年龄段,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受教育程度将对社会带来严重影响,全社会都应该关注。从小学教育的视角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深入分析留守儿童的心智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建议,期待引起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促进留守儿童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3,(2)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中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从而导致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父母长期缺位,缺少父母的关爱,使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其原因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不衔接,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三位一体的社会层级体系,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  相似文献   

11.
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问题评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当前对农村留守儿童规模的估算,众说纷纭。从目前学术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规模的几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来看,研究者对农村留守儿童规模的计算方法不同,计算结果相差悬殊,不同学者说的留守儿童往往也并不是同一回事。同时,不同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计算,在科学性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其原因可能在于学术界对留守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定义有一定共识,但缺乏对该概念作出较为完善、被普遍接受的操作性定义。对过去有过留守经历现在已不处于留守状态的儿童是否算留守儿童,以及留守经历的时间是指一次持续的时间还是多次留守累计的时间,对父母双方均外出(或单亲家庭中父或母外出)与父或母一方外出的儿童是否作一定的区隔,等等问题,还需要学术界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12.
“留守儿童”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个庞大的群体.由于这部分的儿童大多数都是留守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的同龄人来说,他们的受教育权、发展权等合法权益均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大大地限制了留守儿童自身的发展.因此,对于留守儿童的人权保障问题渐显其紧迫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8,(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直接导致了我国"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随着留守儿童的数量日益增加,留守儿童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既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以湘西吉首市马颈坳镇的留守儿童为典型,以了解本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并从家庭、学校、社会等三个方面来分析其成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4.
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形成的原因较为多元,基于微观层面,学校道德教育意识缺失,"扶贫式"、"慈善性"、"差生化"道德教育的错误倾向,与将留守儿童视为"差生"教育的误识,对其道德产生了累积性的消极影响。消解这一影响,须确立学校在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合理利用学校的组织性教育力量,合理安排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5.
张红 《学理论》2013,(17):62-63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而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问题是这一问题的核心,总结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角度来解决。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7,(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逐渐显露。通过对河南省沁阳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自我教育四个方面采取对策。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33)
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着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这一群体最大、最突出的问题,主要有: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常性格比较内向不合群;情绪暴躁,容易失控;由于心理问题而导致行为失范等等。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其次是学校教育不足,再次是社会关爱缺乏。要采取措施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完善家庭教育,加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缺失。  相似文献   

18.
刘珈含 《学理论》2013,(10):100-101
不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不仅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带来了三农问题和留守儿童问题等严重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成为突出问题。通过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社会实践调查,对哈尔滨周边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从而客观、全面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教育问题、心理问题、安全问题和道德问题等严重的问题,提出将医学生社会实践与留守儿童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对其巩固专业知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程  杨子刚 《学理论》2015,(6):76-78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向城市,农村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监护,出现诸多问题。本研究分别从教育、生活、心理三个方面调查对比分析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家庭、学校、社会团体及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建立长期帮扶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城镇儿童、流动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村一般儿童四类儿童群体为调查对象,从教育资源、健康资源以及家庭支持三个方面探讨不同儿童群体社会资源的可及性。研究发现,城市儿童在三个方面均优于其他三类儿童。在教育资源可及性方面,城市儿童以及生活在城市地区的流动儿童均优于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儿童,在健康资源的可及性方面也呈现类似的趋势。在家庭支持方面,城市儿童和农村一般儿童则优于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因为劳动力流动造成的拆分型家庭对后两者影响较大。本文认为,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不同儿童群体所获得的社会资源的差异已经在制造儿童群体的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