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贵州》2011,(5):25-26
贵州省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以来,共收到提案668件,立案668件(其中,委员提案527件,党派、团体、政协专门委员会和界别提案141件)。提案积极协助党委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保障和改善民生,对民生疾苦戚戚于心。提案事前有调研,会后有答复、有落实,反映出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侧影。  相似文献   

2.
南组 《求贤》2009,(7):39-39
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事事关乎民生,关乎稳定。天津市南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牢牢把握“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新发展”的主题,在深入上下功夫,在实效上求突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群众满意度测评中,满意和比较满意率达100%。  相似文献   

3.
张扬  李艳 《新长征》2012,(11):24-25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德惟善政,政在养民。保障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改善民生,是实现跨越发展的最终目的。近年来,白山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和发展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突破点,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  相似文献   

4.
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也是治国安邦的基本方略。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七大以非常鲜明的语言,提出了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  相似文献   

5.
李凌  张继平 《新长征》2011,(5):40-41
民生工作是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重要工作。改善民生是党委、政府施政的最高原则,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近年来,德惠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追求,紧紧围绕“生存性、安全性、发展性”民生需求,突出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了民生工作水平和实效。  相似文献   

6.
李翠兰 《新长征》2011,(9):42-43
民生问题既是重要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国家"十二五"规划坚持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今后五年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党和政府明确了新时期发展的目标和工作的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利益问题,切实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有效化解利益矛盾,积  相似文献   

7.
冬日,在遵义市汇川区南京路汇川体育馆附近,环卫工人张蓉走进新建的户外劳动者综合服务站,准备吃午饭.服务站内,桌椅、微波炉、充电宝、空调、急救箱、饮水机等物品一应俱全,环境整洁舒适,卫生间、休息室等区域向户外劳动者免费开放.以往的环卫休息站仅能落脚,如今我们可以在这里热饭、喝热水.张蓉说.长期以来,由于工作地点分...  相似文献   

8.
《奋斗》2016,(11)
正关注民生才能重视民生,重视民生才能保障民生,在保障民生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地改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对做好民生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黑龙江历史包袱沉重,民生欠债较多,现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越是困难时期越要保民生,使广大群众生活得到改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承担责任,像抓经济一样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9.
和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相比,社会福利对于改善民生有着独特的功能和意义,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应当遵循积极性、针对性和导向性的原则,规划建立中国全面小康阶段由老年福利、残疾人福利、教育福利、医疗福利、计划生育家庭福利和住房福利组成的社会福利体系。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进入了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的时代。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不仅是党的宗旨,也是政协的使命。中央和省委强调要“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政协各级组织、各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应深刻认识促进民生改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人民政协本质属性的具体体现,把关注和改善民生作为立身之基、履职之要,作为政协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在促进民生改善中发挥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公共财政介入民生,应坚持突出公共性、公众性和公益性原则。其介入民生的领域以及介入的深度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公共财政应当关注基本民生,并致力于改善基本民生,保障基本民生,但不能包揽民生。公共财政在改善民生方面既要对有关民生事项“少收钱”,又要对有关民生事项“多拨钱”。公共财政在向民生倾斜时应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投入与深化改革、积极倾斜与合理提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经济发展要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的关联性,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经济发展必须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只有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之间的关系,才可以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民生”、“社会建设”等中国特色符号唱响在政治天空中,不仅昭示党执政理念的更加纯熟和进一步升华,更是一次对社会主义固有民主的回归,即不仅从实践上践行着民生理念,更从理论上确立了民生理念的内涵、现代意义、目标与思路。  相似文献   

14.
赵异 《福州党校学报》2010,(3):15-17,44
马克思民生思想要求我们不能抽象地看待民生建设。民生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指向人类彻底解放的共产主义。改善民生要靠发展生产力、社会改革和法治建设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新湘评论》2010,(19):20-22
省委、省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把以人为本、民生为先作为保增长、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切实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力度,不仅让全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而且使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获得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6.
谢春 《学习导报》2014,(6):30-30
小至一县,大至一国,发展的主体在民,根基在民,力量也在民。故史鉴:“得民心者得天下”。如何赢得民心?关键在改善民生,因为民生连着民心。问题是,民生不等于民心,认真抓民生并不一定就贴住了民心。  相似文献   

17.
群众肯定、鼓励和拥护改善民生所取得的每一个成绩、每一点进步,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新形势下。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做好群众工作的突破口,以民生改善凝聚民心,以民心凝聚发展合力。  相似文献   

18.
“民生为本”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和谐发展执政理念的深化,是对中国共产党多年执政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民生事关和谐社会建设大局,民生改善是和谐社会必由之路,亦是建设和谐社会之目韵。  相似文献   

19.
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是关注和改善民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民生问题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当前我国的民生问题现状,存在着很多不和谐因素。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健全民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面多方形成合力等是改善民生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改善民生从哪入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问题所涉范围广泛,民生的改善是持续不断的过程。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把握新形势、新趋势、新规律,从新的情况入手找准新的切入点。就我国当前来讲,一是要从改善困难群体生活入手;二是要从市场失灵的地方入手;三是要从建立健全制度入手;四是要从统筹城乡发展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