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戈壁深处,他执行着“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的秘密任务1958年6月11日,毛泽东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说:“原子弹就是那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的功夫完全可能。”就在这一年,美国进行了66次核试验。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后,美、英、法、苏4个核大国对中国在原子技术上实行严密封锁,中国别无选择,只有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原子弹。1960年3月,由钱三强“点将”,经邓小平批准,程开甲被任命为核武器研究所技术副所长,另外两位技术副所长是核物理学家朱…  相似文献   

2.
王建柱 《党课》2014,(5):121-121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程开甲知之甚少。1960年夏,经钱三强点将,南京大学教授程开甲走进了核武器研制的队伍,从此他在科学界销声匿迹几十年。在我国原子弹研制初期,程开甲被任命为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1962年上半年,我国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露出希望的曙光。为加快进程,钱三强等领导决定,进行核试验准备和技术攻关。1962年夏,程开甲成为我国核试验技术总负责人。此后,  相似文献   

3.
<正>在一次空投核试验中,试验安全问题,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周恩来总理在听取核试验准备工作时,关切地问空军司令员,安全问题如何?司令员说,这事程开甲同志考虑了,请他汇报。总理用询问的目光看着程开甲同志。程开甲很有信心地表示:安全是完全可靠。这位中低个儿、浓眉毛的教授,操着浓重的苏南口音,尽量简明扼要地向周总理谈了安全和试验方案。反复询问好几次,周总理听明白了,笑着让程开甲学点儿普通话,因为他的地方口音很重。  相似文献   

4.
2014年1月10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一位96岁高龄的老人登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成为令人瞩目的“明星”。这位老人就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创建者之一、“两弹一星”元勋、总装备部高级顾问程开甲。这一刻,距离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5.
程开甲成长于民族危亡的特殊时期,为了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他不断奋斗并最终成为了科学大师.他的学术成长是一个以兴趣为导向的自然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名师效应和爱国主义精神也起着重要的激励作用.程开甲的学术人生对当今学术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正程开甲是我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核武器技术专家。程开甲一生获奖无数。2019年,他又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至此,他成为第一个集国家级最高荣誉五项大奖于一身者。然而,生前对于获得的大奖,每一次他都有自己的诠释和独到解读。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1月10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一位96岁高龄的老人登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成为令人瞩目的"明星"。这位老人就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创建者之一、"两弹一星"元勋、总装备部高级顾问程开甲。这一刻,距离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核弹试验赖程君,电子层中做乾坤。"这是中国核试验基地首任司令员张蕴钰将军赠给程开甲的诗句。  相似文献   

8.
程开甲成长于民族危亡的特殊时期,为了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他不断奋斗并最终成为了科学大师。他的学术成长是一个以兴趣为导向的自然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名师效应和爱国主义精神也起着重要的激励作用。程开甲的学术人生对当今学术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2014年1月10日10时,北京人民大会堂一位96岁高龄的老人登上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成为令人瞩目的“明星”。这一刻,离让炎黄子孙扬眉吐气的“东方巨响”响起——1964年10月16日15时,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这位老人就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创建者之一、“两弹一星”元勋、总装备部高级顾问程开甲“世界上有一种安全最可靠,那就是让敌人知难而退。”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1月1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程开甲荣获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当96岁高龄的程开甲走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领奖台的时候,在不少人眼中,这位老科学家还是十分陌生。有人说,程开甲可能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公开学术成果最少的一位了。一个直观的数字是,在他参加核武器研试的20多年中,其发表论文数量为零。然而,这丝毫都不影响他辉煌的科技人生。从上个世纪60年代进入中国核武队伍算起,50年中,程  相似文献   

11.
许多人谈核色变,说核是魔鬼,但每次开展核试验,程开甲都会亲身到最艰苦、最危险的一线去检查指导。他多次进入地下核试验爆后现场,爬进测试廊道、测试问,甚至到过最危险的爆心。  相似文献   

12.
<正>2017年7月28日,中央军委颁授"八一勋章"和授予荣誉称号仪式在北京八一大楼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原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军职常任委员程开甲同志颁授勋章和证书。这是党和国家的崇高褒奖,也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荣誉。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之一,周光召参加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他将自己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中国的国防事业。风雨几十年后,作为经历过“两弹一星”时代和改革开放时期的科学家,周光召在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时,用三个字做了概括:平常心。“我想应该有一种平常心。  相似文献   

14.
<正>1945年7月16日,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主持研制这项“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获得了“原子弹之父”的美誉。1964年10月16日,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世界,主持研制这个项目的中国科学家是谁呢?谁是中国的奥本海默呢?由于严格的保密,中国一直没有做公开报道。外国人呢……“外国人不会猜呀!”2022年4月清明节的时候,央视《面对面》栏目制作了一期“我的两弹一星父辈”节目,在谈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主持人董倩与“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之女王遵明有一段这样的对话:王遵明:“当时美国的报纸上就登了我父亲的事。”  相似文献   

15.
结识他们三位也是在十多年前的大漠核城,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该不该把他们叫做“西部汉子”。从事核事业的人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所形成的强烈反差常常让人产生错觉。说话惯用大嗓门、上楼一步三台阶的是“川辣子”祝麟芳;长在江南水乡的张同星却有个“拼命三郎”的称号;来自上海大都市的原公甫介绍自己时总是这么说,我姓原,原子弹的原。50年代末、60年代初,直接参与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共同经历使他们成为拥有共同荣耀的亲密战友。 原子弹是争气弹 1999年9月末的一天,已离休的祝麟芳在秦皇岛市自己家中接到一个通知:立即赶赴…  相似文献   

16.
邓稼先:为中国"两弹"大漠埋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稼先是新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可谓“中国原子弹之父”“两弹元勋”,但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死后才名扬天下。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新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为了这项伟大的事业,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相似文献   

17.
他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为“三钱”;毛主席曾夸他课讲得不错;周总理曾亲切关怀过他,让他穿着自己的鞋子出访四国;邓小平在谈到他时,曾说“这个人的任命,不受年龄限制”;有人戏称他是“万能科学家”,而他自己却说“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他是一位杰出的国家领导人,也是当今世界上年纪最老的校长。这个不平凡的人叫钱伟长,曾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现任上海大学校长。  相似文献   

18.
陈立旭 《党史博采》2023,(11):10-14
<正>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世界上一些拥核强国幻想垄断核武器,威胁不听他们话的国家,也想通过对一些与之亲近的国家提供核保护而控制这些国家。毛泽东不信邪。他领导中国人民打破核垄断。新中国拥有“两弹一星”,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是了不起的大事情。毛泽东既藐视原子弹又重视原子弹美国于1945年初期最早造出了原子弹,试验时展示的威力震惊世界。1946年8月6日,  相似文献   

19.
提起中国的原子弹,大家都能想到钱学森,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钱三强等“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其实,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还有许许多多默默奉献,与原子弹有过景密接触的热血青年。杭州老人吴银强就是其中的一位。自从他走出学堂之后就一直协助钱三强、邓稼先等研究“两弹一星”,并亲自参加了我国成功引爆第一颗原子弹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当我为《发展论坛》“齐鲁将军剪影”专栏组稿,与李耀文将军南约采访时间时,他一再说:“我本人实在没什么可谈,平平淡淡碌碌无为。”听说他离休时,为自己归纳了两句话:“碌碌无为负重托,虚度年华枉此生。”我不禁茫然。谦虚谨慎固然是李耀文将军的美德,但善解人意、玉成好事、顾全大局也是他的长项。谁能相信他的一生如他所说“平平淡淡”、“碌碌无为”呢?然而,他的语气又十分诚恳,况且他这个人从来就不会作假。虚伪与他无缘。他原名张锡绅。19岁那年,在我地下党荣成临时县委工作的他,因做国民党县武装的策反工作,受到国民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