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学翻译首先需要深入全面地理解原著,但实际上这种阅读过程在时空上是没有穷尽的,企图发现文本的终极真理只能是幻想。另外,真正意义上的忠实翻译是难以成功的,因为两种语言不具有各个层面上严格的对应关系。翻译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相当主观的选择过程,某个层面上的忠实一般都意味着放弃另外一些层面上的忠实,但问题在于文学文本的意义是所有符号的合力产生的。这种不可译性在汉语与西方语言的互译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尤其在涉及那些以语言本身为写作目的的现代作品时更是这样。因此不可译性凸显的不仅仅是翻译本身的问题,而更是语言问题和文学问题。不过,不可译性未必一定是构成我们整个文化世界的语言游戏的缺陷,它更应该是一种启发性力量,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并承受存在于各种语言、各种文学和各种文明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汉法或法汉翻译工作者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若把句子分成主动句和被动句两大类,在汉法两种语言中,这两类句子的使用频率是明显不同的*.汉语中主动句使用频繁,而法语中被动句的使用相当广泛.  相似文献   

3.
此文是对20世纪上半叶法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过程的总体回顾.作者结合现代中国的特殊历史背景,着重论述了五四运动和<新青年>杂志、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法大学等历史事件和相关人物对传播法国文化所起的作用,并介绍了这个时期法国思想和文学在中国的译介情况.  相似文献   

4.
沈志红 《法国研究》2004,(1):197-207
本文通过对一电台节目--"法兰西例外"(Exceptionfrancaise)的时间构成、题目内涵、音乐效果和主持风格的分析,试图把握法国文化电台所体现的文化宗旨和由此而见的法国文化政策.  相似文献   

5.
祝虹 《法国研究》2001,(2):44-53
自二十世纪末,任何一个文学理论在研究文本文学性时都遇到了一个难题,那就是文学性在那里,怎么科学地对它进行衡量.无论是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是阐释学理论,还是接受主义……,每个学派都不同程度地对这个问题作出过决定性的贡献,但文学作为人文科学的科学性,还有待于新世纪的学者们在融会各种理论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6.
“易”不可译,似乎已成为《易经》翻译界的某种共识。“异延(differance)”这个词同样具有某种不可译性。吊诡的是,以上两个不可译的单词或概念有某种内在的共同点,如果对他们的不可译性的来由和解决办法做深入探讨,似乎可以找到西方哲学与中国古代思想的某种通道,使两种思想系统能够直接对话和“通约”。  相似文献   

7.
方兴 《法国研究》2011,(3):60-63
保罗·利科是二十世纪法国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利科在研究诠释学问题的同时也特别关注翻译问题。他在其学术生涯的晚期还特别推出了《论翻译》这部翻译哲学专著。本文拟对利科的“译‘不可译”’这一核心翻译思想进行探讨。利科认为,关于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这一翻译研究中的核心问题的论争,其症结就在于把不可能实现的“对等”作为翻译的原则。在他看来,“对等”是由翻译产生的,而不是由翻译预设的。要实现“对等”,就必须“译‘不可译”’,通过“建构可比之物”增强“母语”与“异语”之间的相似性,化不可译性为可译性。  相似文献   

8.
冯学俊  王靖 《法国研究》2007,(4):103-106
本文全面地回顾了27年以来由老校长刘道玉所开创的武汉大学与法国合作的历程,详尽地列举了现今正在执行的各种与法合作的计划与方案,并对未来的合作前景提出了一些设想与展望。  相似文献   

9.
谢詠 《法国研究》2004,(1):69-78
本文讨论了"文化定型"(le stéréotype culturel)的性质、作用、弊端以及对外语教学的影响."文化定型"指人们对某一民族或国家所持有的一成不变的简单化看法,有"自定型"和"他定型"之分.这种看法受观察者特定文化视角的影响,主观色彩较浓,其最大弊端是容易导致对他民族的偏见和歧视.但定型同时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认知方式,是人们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现象和文化差异进行概括、分类时必定要采用的一种基本认知策略.法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增强对"文化定型"的敏感性,创造条件和设置情景以帮助学生揭示隐藏在跨文化交际行为中的"定型",进而分析它、超越它,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有效沟通.  相似文献   

10.
胡晓莉 《法国研究》2001,(2):197-211
繁荣于十五世纪的勃艮第大公宫廷文化是式微的中世纪骑士文学过渡到文艺复兴的最后辉煌.面对旧的价值体系即将崩溃、新的道德观尚未形成的危机,四任勃艮第大公均采取了鼓励把重写骑士文学与描述当代社会生活结合起来的文艺创作方案,从而使一种文化传统成功地在特定的环境中发扬光大,在肯定自我的同时巩固宫廷的统治.本文以文本分析的手法,通过比较中世纪传说的不同版本,试图揭示社会性话语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学翻译首先需要深入全面地理解原著,但实际上这种阅读过程在时空上是没有穷尽的,企图发现文本的终极真理只能是幻想。另外,真正意义上的忠实翻译是难以成功的,因为两种语言不具有各个层面上严格的对应关系。翻译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相当主观的选择过程,某个层面上的忠实一般都意味着放弃另外一些层面上的忠实,但问题在于文学文本的意义是所有符号的合力产生的。这种不可译性在汉语与西方语言的互译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尤其在涉及那些以语言本身为写作目的的现代作品时更是这样。因此不可译性凸显的不仅仅是翻译本身的问题,而更是语言问题和文学问题。不过,不可译性未必一定是构成我们整个文化世界的语言游戏的缺陷,它更应该是一种启发性力量,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并承受存在于各种语言、各种文学和各种文明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日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将会更多地、在更大程度上朝可译性方向发展.任何文本都是能够传译的,我们在翻译实践中通常采用"意译"或"注释"的手法,即解释的功能实现不可译性向可译性的转换.  相似文献   

13.
中法文化差异与翻译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和法语是分属两种不同文化的中国和法国的语言。汉法两种语言不仅符号不同,而且意义、语法、表达方式也有很大差别。符号学认为,造成不同语言之间差别的原因是文化差异。翻译是通过语言符号的转换来进行各种文化信息交流的活动,可以说,任何翻译,不管是文学方面或是科技方面,是笔头或是口头,都离不开文化。因此,正确处理文化差异成了翻译活动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4.
诗歌作为语言的最高艺术形式,用精练的语言形式通过节奏和音律来反映生活和抒发感情。无论在语言形式上还是在文化内涵上,诗歌都完美地体现着这个民族的惟一性。法国诗歌,是法国语言形式的最高体现,有着特有的音节与韵律的要求。我们希望在了解法国诗歌的同时,探讨翻译诗歌翻译的特点和难点。"诗歌是不可译的"主要原因,是诗歌极难用语言在音形义上做对等转换。然而由于诗歌深厚的意境与华美的用词,仍旧有不少人在孜孜不断地努力,希望中文的读者也能够鉴赏到法语诗歌。  相似文献   

15.
标题是作品思想内容的高度浓缩,其翻译策略对作品的接受和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法国是中国文学出口海外的重要阵地,目前已经译介了300多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法译者对中国文学作品标题的处理方式主要有四种:直意、意译、改译、转译,其中直译占大多数。法译和英译风格存在一定的差别:法译更文艺、保守、忠实;英译更商业、灵活、自由。虽然销量和影响力不及英译,但法国译者对作品文学价值的坚守成就了他们的独特性,为推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应小华 《法国研究》2005,(1):284-289
雅克·普雷韦尔是法国20世纪著名诗人、电影编剧.他的诗歌通俗易懂、贴近生活,有如诗歌领域中一股清新的空气;此外,在其简洁生动的语言之下,往往还蕴藏着丰富的生命哲理.本文试图通过雅克·普雷韦尔的诗歌<在花店>,来分析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傅荣 《法国研究》2003,(1):109-131
本文以法国原版教材<法律法语>为例,展示对外语教材进行描述性分析的一种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8.
J .R .拉德米拉尔这个名字对于中国译界来说 ,应该已不陌生。早在 1998年 ,由许钧、袁筱一编著的《当代法国翻译理论》一书就曾辟专章评介其代表坐作《翻译的理论要素》①。该书于 1979年首次出版 ,1994年被收入著名的伽利玛出版社的TEL丛书集 ,被认为是继乔治·穆南《翻译的理论问题》② 之后法国翻译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可喜的是 ,在承袭了穆南的语言学立场之后 ,拉德米拉尔又从数十年法德哲学翻译体验出发 ,结合翻译实践教学经验 ,发展出了一套以思辩为特色的译论。在巴黎十大进修期间 ,笔者有幸聆听了拉德米拉尔教授开设的翻译理论讲…  相似文献   

19.
弗利德里希·吕克特于1833年首次以诗歌体形式将《诗经》转译为德语,在《诗经》德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吕克特译本在翻译上比较自由,并加入了译者对中国诗歌的大量阐释。该译本直接体现了吕克特的"世界诗歌"理念:翻译世界各民族古代诗歌以促进民族间的和解与精神交流。译本问世后一再被后世诗人改写传唱,影响深远,是《诗经》西传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20.
王战 《法国研究》2007,(3):57-62
产业集聚是工业结构变化的一种现象。世界各国的产业发展模型依靠市场因子运行,公共干预基本缺位。而在中国,无论是集群还是集聚,公共干预是发展和成长的动因。武汉“光谷”,“汽车城”和“都市工业园”的产生和发展见证了地方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规划和组织效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