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国家主席胡锦涛日前强调,要进一步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了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我们推动科学发展,根本目的就是要坚持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角度把社会主义本质的展开和实现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手段;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以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目标是共同富裕,并在坚持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过程中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生产力标准的通俗表述,社会主义物质生产自身发展的逻辑是最终扬弃自身,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显见,“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应该辩证统一于生产力发展标准。而在实践中,评价发展的天平偏向了“物的尺度”一面。科学发展观视野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内涵应内蕴两种尺度的辩证关系,其发展模式应该是一种科学发展,最终衡量标准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4.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就为我们判断是非确立了一个科学的标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适应生产力,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必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公安机关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确立和坚持生产力标准,用生产力标准指导和检验公安工作,才能为保护和促进生产力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服务。  相似文献   

5.
孙开洲 《工会论坛》2005,11(4):101-103
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发展,坚持和丰富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南,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的性质根本对立,但在当代同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大形态,具有共同的“社会存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需要经过一个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用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摆脱对物的依赖性,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7.
一 正确理解党的十三大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的论述,要把握住两条:一是要把握住生产力标准这个客观尺度。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一切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任何社会的发展,包括社会主义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生产力起着决定的作用。只有坚持生产力的标准,才能揭示社会主  相似文献   

8.
包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生产力标准,是邓小平同志一贯坚持、反复论证、反复强调的一个根本观点。即使在文革中,因此而横遭无理批判、无端罢官也不改初衷。今天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地享受着生产力标准的丰硕成果,而去深人学习邓小平理论,不能不深切地认识到生产力标准是邓小平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象一条串连珍珠的红线肥他继承、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各方面成果,有机构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把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历史性地转化为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勃勃生机地迈进了把握社…  相似文献   

9.
从“准确、完整”标准到实践标准,这是拨乱反正的必然逻辑。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三个阶段来看,这场大讨论的显著特点一是讨论的广泛性,二是是非的鲜明性。这场大讨论的直接作用是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思想和政治准备,也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较好的思想基础。是根据书本还是根据实践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历来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两条思想路线。我们要自觉坚持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以及“三个有利于”标准。  相似文献   

10.
生产力在社会中的地位,其实就相当于自然物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有着鲜明的生产力首位论。生产力是人类历史的源泉,是社会结构的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最终决定因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是判断社会制度兴衰的根本标准;人的实践活动是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而且,《共产党宣言》中“两个必然”原理,恰恰是以生产力首位论为前提和基础的。因此,生产力首位论就成为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核心。坚持生产力首位论,对于我们今天推进科学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突破性贡献集中在三大方面,即:提出社会主义可以而且应该搞市场经济。具体又包括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容论、计划与市场都是配置资源手段论、市场经济不具有社会制度属性论、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论;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具体又包括发展市场经济的生产力标准论、发展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论、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论、通往富裕和繁荣之路论;论证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自己的特色,具体又包括公有制经济占主体论、分配制度上的共同富裕论、更有力有效的宏观调控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治保证论。除此之外,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成果还包括形成了新的所有制结构理论、初步形成了新的分配理论、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理论、初步形成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等等。  相似文献   

12.
文章提出了人的解放的含义、意义和条件;认为人的解放是人性的解放,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人的解放需要生产力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人的解放是一个过程,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特征;改革是为人的解放创造条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指明了实现人的发展的根本途径。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发展等。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价值尺度。构建自主联合劳动的新劳动经济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刘少奇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认为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经济建设道路;必须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以赴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调整改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刘少奇提出的这些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观点,对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仍然有着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思想、自然生产力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等,这些思想对于当前我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艰难实践抉择与自觉理论探索的结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群众依靠力量、科学发展路径、改革创新动力,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该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方面进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它是我们党执政之基础,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和维护社会稳定、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源自它的科学性,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正确反映.要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积极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坚持以人民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人格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八荣八耻”是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人格的继承和发扬。“八荣八耻”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现阶段,要用“八荣八耻”作为塑造社会主义社会理想人格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9.
保持党的先进性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执政兴国是党的先进性具体的历史的要求,也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可以从执政兴国这一角度去分析二者的统一。只有在执政兴国的过程中,我们才可以获得促进党的先进性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相统一的物质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20.
美国汉学家芬格莱特认为礼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仪是人的价值实现的基本途径,并把孔子的思想归结为“人是礼仪的存在”,这是很有见地的。但是芬格莱特忽视人之真切情感与道德价值实现的内在关系,把人之真切情感的剖析视为“心理学偏见”而有意避免,因此他对人和礼的理解存在抽象化的缺陷。孔子把礼仪理解为情文的统一,他认为,作为人行原则的礼仪规范必然与人的自然情感和道德自觉密切相关,但必须区分德性成就和功利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