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精神不断传承和丰富的体现,也是改革理论创新的一大亮点——我们应当看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将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其背后有着深厚的背景。一是改革已呈现"非帕累托改进"特点。"帕累托改进"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即一种制度的改变中没有输家,且至少有一部分人能赢。改革开放之初,我们面临的主要障碍来自于思想观念层面,改革本身也呈现了"帕累托改进"特点,  相似文献   

2.
"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理论需求是由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大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利益共享"是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核心机制,"降低欲望"是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调适机制,"平衡协调、公平正义、生态文明、友爱互助"是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主要内容,"共同富裕"是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然结果,"人民幸福"是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终极目标。这就要求我们的制度设计和建设必须以"平衡东西区域,统筹城乡发展;确保分配公平,坚守社会正义;构筑生态文明,共享美丽中国;倡导友爱互助,回归礼仪之邦"为导向,通过直接的方式和间接的方式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并杜绝非政府组织或团体对人民的利益掠夺,增强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形成人民对党的自觉追随行为,进而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3.
王竹青 《学理论》2014,(1):115-117
司法改革是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管理全面改革大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司法改革必须根据客观实际适时地深化和细化。司法改革正在走近每一个人,如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需要从司法的各个环节来审视。作者从刑事审判的角度对提高当庭认罪率、提高庭审质量、司法效率、二审自首新问题、死刑犯长期检举不实、减少死刑适用、法官员额不足、司法与舆论的相互影响八个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机构改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改革经验,即"强制—推动性"改革、"被动—适应性"改革、"单边—封闭性"改革、"渐进—阶段性"改革、"实践—经验性"改革。同时,我国机构改革实现了多重逻辑的演进:从"政治逻辑"到"行政逻辑"再到"政治逻辑"、从"组织逻辑"到"职能逻辑"再到"体系逻辑"、从"权力逻辑"到"效率逻辑"再到"民生逻辑"、从"科层逻辑"到"市场逻辑"再到"网络逻辑",它们共同构成了机构改革的"中国模式"。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2018年机构改革,从经验重构与逻辑强化两个方面对这一模式进行了重塑。未来的机构改革应进一步完善和强化2018年机构改革的经验与成果,实现由碎片政府到整体政府的转换、定型,推动"中国之治"迈向更高水平。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上海铁路公安局在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的做法进行了总结和探讨.通过建立未尾淘汰,干部双向选聘,干部交流,干部离任审计等制度,有效地完善了用人机制,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同时也对影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反思,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左定超 《民主》2014,(2):8-9
<正>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鲜明的特色、丰富的内涵、坚定的信念、自信的语言为中国改革发展定下了基调。《会议公报》和《决定》涉及的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纵观两个文件,可用"发展"二字来概括。一、"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奠基石坚定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新一轮改革的关键在体制,根本在民生,能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改革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7.
改革攻坚与思想解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解放及其引导下的理论创新是中国改革的不竭动力。改革大幕开启以来,我们党先后打破"两个凡是"、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教条束缚,持续的思想解放激荡人心,推动了改革实践的不断发展。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思想解放虽仍被中央与学界屡次提及与强调,但笔者认为,在到底要打破什么、解放什么的问题上却不像上世纪的改革进程中那样具有明确而有力的共识。  相似文献   

8.
刘佐 《瞭望》2008,(44)
现实与长远结合、借鉴与国情并举,是中国下一步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指导思路中国现行税制中的个人所得税的完善,基本思路可以从合理调整税基、税率和税收优惠入手来解决问题。下一步改革,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扩大居民纳税人的范围。应当参照多数国家的做法,认定居民纳税人的时候将在中国境内没有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居住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迅速发展,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革浪潮。在1949年到1968年的第一次改革浪潮中,中国出现了以"八大"为代表的改革探索;在1978年至今的改革浪潮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既是这次改革浪潮的开创者,又是这次大浪潮的坚守者和引领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0.
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为何始自农村?农村改革的突破口,为何出自名不见经传的小岗?打响改革"第一枪"的小岗,为何没有凭借改革的先发优势再立潮头?被认为没有民主传统的中国农村,"泥腿子"们为何率先闹起了"海选"潮?……当我们认真思考、解剖这一个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时.农村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经验、教训也逐渐浮出水面,并启迪着未来的中国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11.
正为了防止公共权力运行过程中的异化现象,政治行政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要防止制度漏洞所引发的腐败,是用民主的办法扎紧"制度的篱笆"。换句话说,为了防止权力异化和腐败,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具有首要意义。预防腐败或权力异化的制度改革、民主制度建设很重要,这也是全社会上上下下形成的"基本共识"。即要从根子上解决中国转型社会所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限制和制约公共权力,防止权力异化和腐败对国家民族造成重大伤害,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提出"改革动力论"开辟了以改革为动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前进方向,规定了基本原则,明确了价值核心,提出了重要前提,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改革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有了改革的不断推进,才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在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深入总结改革的基本经验,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解决改革中的问题,坚定不移地把改革继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4.
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角度,对新时期改革与新时代改革进行比较分析,能够更清晰地认识新时代改革所蕴含的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和世界意义。从历史跃升的角度总结,从新时期改革到新时代改革,在基本特征上表现为从"改革的全面性"到"全面深化改革";在重点任务上表现为从解决"发展的问题"到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在精神状态上表现为从"发展自卑"到"道路自信";在理论创新上表现为从阐发社会主义本质到回答时代重大课题;在国际作为上表现为从解决"中国难题"到贡献"中国智慧"。由新时期改革到新时代改革所实现历史性跃升,是理解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历史大逻辑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正如何处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之间的关系,再度成了影响中国改革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上下层的良性互动仍是改革必须遵循的策略大幅度放权,是中国过去30多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主要发生在三个基本方面,一是中央向地方放权,特别是向基层放权,增大地方和基层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一个极具深远意义的战略抉择,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重要基点。习近平指出:提出这个改革总目标,"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1]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既是在深刻分析当前和未来的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基  相似文献   

17.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指出,党政干部制度改革包括党政领导干部制度改革和党政机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党政领导干部制度改革,重点是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其中,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干部“能下”问题,进一步完善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制度和办法,是当前这项改革任务的难点和焦点问题。邓小平同志早在1980年就积极倡议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指出我国现行政治体制的主要弊端就是“干部缺少正常的录用、奖惩、退休、退职、淘汰办法,反正工作好坏都是铁饭碗,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江…  相似文献   

18.
《党政论坛》2011,(9):36
在许多西方人的眼里,越南就像是个"小中国"。且不说地缘上两国比邻而居,无论是经济改革还是文化习俗,在越南处处都能找到中国的影子。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关系,民族自尊心强烈的越南人,既钦佩中国的强大,又不愿活在"中国巨人的影子里"。其别别扭扭的对华  相似文献   

19.
试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治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政治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基于原有政治体制的弊端和自身内部社会经济的全面转型而进行的,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中国融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现实,则促使我们必须以全球化为背景推动中国的政治改革.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治改革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政治民主化是中国政治改革的根本目标,政治法治化是中国政治改革的方略选择,政治现代化是中国政治改革的实现形式,政治文明化是中国政治改革的发展形态.  相似文献   

20.
闫健 《团结》2011,(4):25-28
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有关"改革何去何从"的争论,似乎反映了当下中国社会的集体焦虑,而后者又似乎是对改革所带来的巨大社会变迁的自然反应。改革,就其本意而言,就意味着变化以及对过去均衡状态的打破。或许从这个意义上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