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商标评审程序中,当事人自身发生死亡、消亡、合并等变动时,应当由其权利义务的承继者承继其当事人地位。而对于相关权利的主体发生变动的,则需要区分不同的情况作不同处理。承继者应当主动及时地向商标评审委员会声明承继相关评审地位,商标评审委员会在得知相关情况后也要依职权通知。不服商标评审委员会裁决的,只有与该裁决具有法律上直接的、明确的、肯定的利害关系的主体才能作为原告提起行政诉讼。  相似文献   

2.
3.
4.
商标评审程序中商标权发生转让,受让人未向商标评审委员会提交书面声明承继转让人评审地位时应如何处理,在我国法律目前并无明确规定.在广州电池厂诉商标评审委员会驳回商标评审申请通知一案中,法院判决实质上填补了上述法律漏洞,认为:在商标争议程序中商标发生转让的,商标评审委员会应当依职权变更评审当事人,通知受让人参与商标评审程序:商标评审申请是否符合受理条件应当以申请时的事实法律状态予以判定,商标评审委员会以原申请人因转让引证商标而不具有主体资格为由驳回商标评审申请缺乏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5.
6.
7.
当事人概念在学理上经历了从实体到程序转变.直至目前,程序当事人概念已经在理论上得到广泛认同,然而我国立法与司法实践对于当事人概念的处理却尚未与理论接轨,理论、立法和实践三者间的关系显得混乱.基于程序当事人概念在具体司法操作过程中的不足,我们应提出和引进并且完善当事人更换制度予以弥补并构建一套完整的当事人理论和制度.  相似文献   

8.
民事诉讼当事人是指因发生民事争议而以自己的名义请求法院对该争议作出裁判的人及其相对人。当事人享有诉讼主体的地位,是诉讼发生的关键,因此对诉讼当事人进行准确的界定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诉讼权是当事人实体权的保障,但也不能因为权利观念的上升而滥用诉讼权,故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用理论与制度完善成为本文论证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当事人陈述是民事诉讼法的一项重要制度。作为程序主体的当事人对于诉讼的进行及结果有着切身的利害关系,是诉讼结果的利害归属者,因此当事人陈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当事人陈述的双重涵义入手,通过对我国当事人陈述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进而主张引入当事人听取制度和当事人询问制度,对当事人陈述加以区分,作双重涵义理解,以期构建合理、可行的当事人陈述制度。  相似文献   

10.
11.
当事人理论是民事诉讼中要研究的基本理论,是构成民事诉讼基本结构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受到传统民事诉讼当事人概念的影响,使得当事人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确立,致使法院在受理案件时,造成许多纷争无法立案,当事人的诉权得不到保护。本文将就实质当事人与形式当事人做概念比较,分析其利弊,并对正当当事人概念的引入做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2.
当事人理论是民事诉讼的三大理论基石之一。在当事人制度的诸多问题当中,非正当当事人及其更换理论在诉讼法学理论界是一个颇有争论的问题。本文从介绍非正当当事人及其更换理论入手,分析我国非正当当事人更换理论的现状,并针对这一现状进行分析,重构我国的当事人更换理论。  相似文献   

13.
寻求独立的诉讼主体地位──当事人概念的再认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肖建华 《现代法学》2000,22(2):47-50
民事诉讼学者对当事人概念的认识经历了(1)当事人限定于实体利害关系人的范围;(2)当事人不仅指实体利害关系人,还包括权利保护人;(3)当事人应当满足程序适格与实体适格的双重适格第三个阶段。本文以保障最大限度地实现当事人的诉讼主体地位为目标,以正在进行的审判方式改革为背景,分析了上述概念之局限性,指出程序当事人才是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概念的内涵。确立程序当事人即当事人的概念,对扩大司法保障私权的功能,提升程序的自主性,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形式当事人制度及一系列相关制度的建立丰富了当事人制度的内涵,由此产生了识别非正当当事人的必要性。学界以当事人适格作为非正当当事人的识别基础,其在各国有不同的理论内涵,衍生出三种处理非正当当事人的模式。我国非正当当事人的识别应以"与本案有利害关系"为基础,并根据诉的类型予以具体化。在我国,构建独立的非正当当事人处理模式在民事诉讼规范化、理论延续性以及满足实践需求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实践中 ,当事人陈述被定位于证据形式的角色上 ,重形式轻运作是其显见的缺陷 ,这种传统的定位方法导致了当事人陈述制度的逻辑矛盾及程序功能的萎缩。对当事人陈述进行以充实程序规则为核心的制度化分析有利于强化其程序功能。具体地 ,通过询问当事人和听取当事人本人陈述两种程序运作增强当事人陈述的程序驱动力 ,藉此能达到明确诉讼关系、沟通信息、整理争点、形成心证等诉讼目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立足于我国立法,在简要阐述当事人陈述制度的内涵、作为证据性当事人陈述功能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当事人陈述在作为证据使用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诉讼中当事人的身份有两种,作为辩论主体和作为证据方法。作为证据方法的当事人的陈述不是证据种类,而是证据资料。获得当事人陈述的证据调查方法即当事人询问之下,准用证人询问的方法,甚至可以对质。随着时代发展,当事人作为证据的身份会逐渐受到重视,当事人陈述作为证据的价值也会不断攀升。  相似文献   

18.
吕维超 《法制与经济》2013,(7):27-28,30
刑事被害人的诉讼地位经历了一个由高到低,由低再逐渐升高的发展过程,随着世界范围内对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加强,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也确立了被害人作为诉讼当事人地位的规定。但是,由于现行法律规范的不完善导致被害人实际上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窘境,被害人的当事人地位名不副实。如何使得我国《刑事诉讼法》所确立的被害人的当事人地位名副其实,切实保护好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变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公证》2008,(1):61-62
市民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自愿公证事项逐年上升;帮当事人跑腿公正员彻夜不寐;网络证据保全公证悄然兴起;买主、卖主都怕“钱房两空”二手房买卖提存公证受青睐。  相似文献   

20.
官司虽然赢了,当事人的心情仍然非常沉重、痛苦.因为这场官司打得不明不白。至今.她与也还是不明白谁是采取卑鄙无耻的手段伤害了自己的小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