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沙平 《党史文苑》2000,(6):16-18
1937年 10月,艾思奇与周扬等一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从上海来到延安。第一次来延安的艾思奇看见延安土墙上贴着一幅幅欢迎的标语,其中有一幅这样写道:欢迎青年哲学家艾思奇到延安来 !这使他感到一股巨大的暖流在心底奔涌。在交际处刚吃完饭,工作人员就进窑洞通报:毛主席要来看望大家了 !艾思奇和大家一样,都为党的领袖能礼贤下士而激动万分……   当毛泽东满脸笑容神采奕奕地出现在窑洞中时,窑洞里立即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毛泽东轻轻鼓掌还礼,然后伸出双臂招呼大家坐下。等大家坐好后,他亲自给每个人斟茶、…  相似文献   

2.
沙平 《四川党史》2002,(4):38-40
1937年10月,艾思奇、周扬等一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从上海来到延安,延安土墙上贴着一幅幅欢迎的标语,其中有这样一幅:欢迎青年哲学家艾思奇到延安来!这使他顿时感到一股巨大的暖流在心底奔涌。在交际处刚吃完饭,工作人员又进窑洞来通报:毛主席来看望大家了!艾思奇和大家一样,都为党的领袖能礼贤下士而激动万分……  相似文献   

3.
我从延安回来,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窑洞。照理说我对窑洞并不陌生,我是在窑洞里生,窑洞里长的。我对窑洞的熟悉,就像对一件穿旧了的衣服,已经忘记了它的存在。但是,当3年前,我初访延安时,这熟悉的土窑洞却让我的心猛然一颤,以至于3年来如魔在身,萦绕不绝。因为这普通的窑洞里曾住过一位伟大的人,而那些伟大的思想也就像生产土豆、小米一样在这黄土坡上的土洞洞里奇迹般地生产了出来。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斗争的心脏,  相似文献   

4.
延安兰家坪,是马列学院的所在地。虽然是一所窑洞学校,却是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建立的一所攻读马列主义理论比较正规的学校。张闻天一手创办了这所学校并兼任院长。学员一部分来自前方和在延机关,大部分则是国统区来延安的青年党员。1939年3月底,刘少奇从河南竹沟回到了延安。这次,他住在与张闻天隔壁的窑洞里。延安和敌后涌现了大批的新党员,这是革命蓬勃发展后继有人的表现,刘少奇感到很高兴。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并任《解放》周刊责任编辑的吴黎平,也住在兰家坪新打的土窑洞里,离刘少奇的住处不远,常到刘少奇那里坐一坐。…  相似文献   

5.
1937年10月,艾思奇、周扬等一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从上海来到延安,延安土墙上贴着一幅幅欢迎的标语,其中有这样一幅:欢迎青年哲学家艾思奇到延安来。这使他顿时感到一股巨大的暖流在心底奔涌。在交际处刚吃完饭,工作人员又进窑洞来通报:毛主席来看望大家了。艾思奇和大家一样,都为党的领袖能礼贤下士而激动万分……当毛主席神采奕奕满脸笑容地出现在窑洞时,立即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毛主席轻轻鼓掌还礼,然后伸出两臂招呼大家坐下。等大家坐好后,他就亲自给每个人斟茶、递烟,还给抽烟的同志划火柴点火。…  相似文献   

6.
延安的窑洞     
初春时节,单位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到延安参观学习,这一下子勾起了我对延安的记忆. 回忆延安的第一瞥还是20多年前的事.那时,因为是匆匆路过,停留的时间很短,延安给我留下的印象,仅是那画儿一般的宝塔山.记得从住地走出来不远,就能看到宝塔山,它远远地、静静地在那里座落着,被一层蒙蒙的绿色笼罩着,塔身被一抹阳光照得发亮,不由得想往前靠近,好想冲进这画儿中.关于延安更多的记忆则来自书本.延安的地貌用一句话来描述,即三座绵延起伏的山环抱一条清澈的河流.如果再简约一些,即三山抱一水,开阔平地很少.当地居民的房舍,主要是依山而开凿的窑洞.家境富裕点的,则用砖在窑洞口砌出一个门面,看上去坚固、气派.远远看去,山腰间错错落落地散布着点点窑洞.  相似文献   

7.
延安城墙的对面,一座大山,山上有一座全城能看到的宝塔,宝塔山下和山上,有着一排排窑洞,窑洞外面可见近处和远处穿着白色大褂的医务人员走出走进。有时可见穿着便服的病人从窑洞内走出来晒太阳,散步。早春时候的一个上午,阳光明媚地照在树梢上,一个23岁的外科大夫,穿着一身不厚不薄的军装,从山上快步走下来。她非常高兴,又紧张又活泼地往前奔。她的后面跟随着毛泽东的警卫员小王。来到毛泽东居处,小王走前一步,揭开窑洞门帘向毛泽东报告:“主席,朱仲丽医生来了!”“嗯,好!”毛泽东坐在书桌边,放下手中笔合拢了文件,转…  相似文献   

8.
刘明钢 《湘潮》2010,(1):48-48
<正>延安马列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攻读马列主义的学校,设在延河边上的蓝家坪。半山腰一排窑洞就是学员的宿舍,每个窑洞住10来个人,就是一个学习小组。新老干部混  相似文献   

9.
1939年,抗日战争进行到第三个年头,斗争更加激烈,日军多次派重型轰炸机对延安进行狂轰乱作。为了保证人民和军队的安全、党中央在宝塔山上设立了观察哨,一旦听到飞机声、马上敲响山上的大钟,以便人们立刻采取防空措施。当时的延安城,街道已被敌机炸毁,损失非常严重,几乎不剩几间房子,满地碎跨栏瓦,只有山坡上的窑洞还能住人。一城里商店已搬迁到城南的巨鸿么这里,南北两侧是高山,中间是一个山村、比较安全,建立了~个新市场。城东关地处延安城东11外的延河边。附近是一座清凉山_。山腰处窑洞位的是解放日报社。它的东南土山位…  相似文献   

10.
《支部生活》2011,(10):50-50
延安整风运动以后,作为一个正在走向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该有自己正式的旗帜。 1943年4月28日,在延安杨家岭窑洞里,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作出了关于制作中国共产党党旗样式的决定:“中共党旗样式:长宽为三与二之比,左上角有斧头镰刀,无五角星。”会议委托中共中央办公厅制作一批党旗样旗.分发给各机关试用。  相似文献   

11.
莽莽黄土高原,最美的还是延安窑洞。 为了看窑洞,我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就像久别的亲人重逢,一切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站在杨家岭窑洞宾馆楼上,举目四望,巍巍宝塔山下,  相似文献   

12.
莽莽黄土高原,最美的还是延安窑洞。 为了看窑洞,我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就像久别的亲人重逢,一切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站在杨家岭窑洞宾馆楼上,举目四望,巍巍宝塔山下,  相似文献   

13.
简朴与奢侈     
何华 《党的建设》2007,(6):36-37
简朴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境界。70年前,美国记者斯诺采访了革命圣地延安,写下了闻名于世的《西行漫记》。在延安,毛泽东住在十分简陋的窑洞  相似文献   

14.
梁钎 《当代贵州》2004,(19):36-37
我从延安回来,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窑洞。 我看着这一排排敞开的窑洞,突然觉得它就是一排思考的机器……  相似文献   

15.
1942年12月12日,在延安的一个窑洞里,将要举行一场婚礼。 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简朴的婚礼:没有讲究的家具,没有亲朋好友的祝贺,除了新郎、新娘之外,唯一的“来宾”便是证婚人——党支部组织委员彭达章。  相似文献   

16.
《湘潮》2020,(3)
正来到延安,印象最深的要数那些依山而建的窑洞了。绿树掩映下,一孔孔土窑洞、砖窑洞、石窑洞随处可见,几乎布满沟沟岔岔、坡坡坎坎,形成了陕北黄土高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土窑油灯与精品文献延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刘少奇等党的领导人,都和当地百姓一样住在土窑洞里。那时候,还没有用上电灯,走进窑洞里黑乎乎的,照明就用小煤油灯或普通马灯,豆大的火苗发出微微亮光。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这样异常简陋的窑洞里,党中央、中央军委发出了那些关乎我党我军战略战役问题、指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取得节节胜利的电令文件;毛泽东胸有成竹,写出了指导中国革命的雄文巨著。《毛泽东选集》四卷共159篇文章,其中有112篇出自延安革命时期。毛泽东曾风趣地说:延安的窑洞里有马克思主义。全国人民的希望寄托在延安的土窑洞里。  相似文献   

17.
黎辛 《党史文苑》2010,(9):38-40
1942年初.我调到延安解放日报,任《文艺》副刊编辑,认识了中央政治局委员、解放日报社社长博古的第二位夫人张越霞同志。她和博古住在编辑部办公室东边的窑洞。我住在“南天门”编辑部东北边最高的窑洞.我去办公室或印刷厂必经过他们住的窑洞外的小平坝。  相似文献   

18.
“我那时还是个年青娃娃”1973年6月9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宾参观,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延安。当天上午,他不顾旅途疲劳,就陪同外宾一道来到凤凰山麓革命旧址。这是一排三孔窑洞,窑洞外面的大牌上挂着一张周恩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回延安后和毛泽东合影的照片。外宾指着照片问:“‘这张照片是在这里拍的吗?”一位同志回答:“就是在这个地方拍的。”周恩来当即谦逊地说:“我那时还是个年青娃娃!”’西安事变,矛盾错综复杂,各方剑拔管张。周恩来受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重托,不顾个人安危,周旋于张学良、杨虎城和南京国民党政府代表之间,…  相似文献   

19.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一生艰苦朴素,遵纪守法,是共产党人的楷模。他的许多动人事迹,成了党的精神财富。“吃饭要照镜子”延安时期,陈云同志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中组部开始住在延安城内,日本飞机轰炸延安城之后,搬到北门外大约两公里处一山坡上的窑洞里。山脚下有一饭馆,名叫西北菜社,顾客很多。特别是归国华侨和国民党地区一些官员富豪的子女,跑到延安来学习,寻找抗日救国的道理,但是不习惯生活上的艰苦,经常去西北菜社解馋。那些人很有钱,每次都要许多菜,显得十分阔气,吃不完就扔掉,毫不在意,同…  相似文献   

20.
延安寻梦     
治安  王芳 《党风建设》2001,(11):20-20,14
在我许许多多的经历中,有一件最为难忘和值得骄傲的事,那就是曾经去过延安。在那里,我看到了毛主席曾经住过的窑洞,看到了周总理当年纺线用过的纺车,看到了朱总司令开荒用过的锄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