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杨善洲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0多个春秋,植树造林5.6万多亩,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改善了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并修桥铺路架电线,  相似文献   

2.
原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曾说:以前,乡亲们不止一次地来找我,让我多为家乡做一些贡献。我承诺过,就一定要兑现!只要我们有决心,就一定能把树种下去,而且一定能种活。正是凭着这份沉甸甸的承诺,杨善洲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0个春秋。作为一名退休的  相似文献   

3.
李佳 《湘潮》2024,(1):16-17
<正>作为党员干部楷模,杨善洲退休后去植树造林,再造绿水青山回报家乡父老的故事,展现了忘我利他的大爱,这是信仰的力量,更是精神的闪光。“我要回大亮山种树去!”1988年4月,已过60岁的杨善洲光荣退休。组织上安排他去昆明养老,杨善洲婉言谢绝了。他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说过的话就要兑现,我要回大亮山种树去!”  相似文献   

4.
一个人的名字,或许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也许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杨善洲,在他退休后的岁月里,不做“盆景”做“雪松”,用善举大爱,去亲近一座座荒山秃岭,将其打造成山青水秀的绿洲。终了,连他自己也真的成为了大亮山上的一棵雪松,永远同大亮山作伴。杨善洲的名字,不就真真正正蕴含了他人生的意义吗?  相似文献   

5.
《党课》2012,(23):46-47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20多年住深山,拼了老命办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这是云南省保山市群众自编的一首歌谣,赞扬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  相似文献   

6.
一个人的名字,或许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也许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杨善洲,在他退休后的岁月里,不做“盆景”做“雪松”,用善举大爱,去亲近一座座荒山秃岭,将其打造成山青水秀的绿洲。终了,连他自己也真的成为了大亮山上的一棵雪松,永远同大亮山作伴。杨善洲的名字,不就真真正正蕴含了他人生的意义吗?  相似文献   

7.
杨善洲事迹最令人钦佩之处,就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位地委书记,不摆架子,不搞特殊,朴实地为人民服务,退休之后本来可以安享晚年,可他却上大亮山植树造林,为子孙后代造福。他把一生献给了他热爱的家乡和人民。  相似文献   

8.
张继仲 《党史文汇》2012,(12):67-68
杨善洲从20多岁起担任县领导直至担任中共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始终不忘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用手中权力老老实实为人民办事,绝不允许自己占公家一丁点便宜,从不利用职权为自家谋私利,做到了清正廉洁为人民,身居官位不发财。1988年退休后,他放弃了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走进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个春秋,带领大家绿化荒山5.6万亩。  相似文献   

9.
仰望杨善洲     
曾建立 《学习导报》2011,(10):42-43
从普通农家子弟到革命工作队伍中的一员,从党的基层干部到地委主要负责同志,从退休的老干部到植树造林的新干将,是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的人生轨迹。这是有形的生命痕迹,以农村始,以农村终,始终围绕着杨善洲家乡的大亮山,始终围绕着祖国西南边陲山区的各族群众。这是无形的精神丰碑,讲述了一个共产党人执著理想信念、致力党和人民事业的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0.
罗鸿 《支部生活》2011,(6):21-21
杨善洲同志从不搞试吃、试用。1980年,小麦丰收,粮食局试验用小麦酿出第一批酒,送了一些给地委领导试喝。杨善洲说:“白送的一口不尝,付了钱的可以喝。”他从不利用职权揩国家的油、占公家的便宜。杨善洲家住在离地委110多公里远的姚关公社。有时因私事回家,都是买客车票。他跑农村回来晚了,不想麻烦炊事员.就吃点干粮或到街上去吃。直到退休,他的家人还在农村,  相似文献   

11.
感恩     
小鸦反哺老鸦,羊羔跪地吮乳,庄稼奉献果实,诠释的都是"感恩"二字。动植物尚且如此,人如不懂感恩,那还是真正的人吗?许多人到保山,到大亮山,听杨善洲的事迹,读杨善洲的笔记,看杨善洲领办的林场,都会感动不已,并不由自主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杨善洲能够一辈子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一辈子为人民服务,一辈子无私奉献?他为什么能够作出那些令人感动和震撼的抉择?他为什么能够"老牛拉车不回头",用自己的方式书写人生的精彩与辉煌?  相似文献   

12.
7月上旬,省委党校机关党务工作骨干培训班一行36人,专程来到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走进当年杨善洲同志忘我奋斗的“善洲林场”,亲身感受、体会杨善洲几十年如一日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境界,大家普遍反映,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心灵震撼、思想洗礼。  相似文献   

13.
三年前的春天,曾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把退休后花20多年心血种植起来,已价值3亿多元的林场无偿捐给了国家。几个月后,这位有58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因病去世。杨善洲清贫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坚守信仰一辈子。对着杨善洲留下的这片树林,对着这个共产党员的墓碑,我们不能不想到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4.
杨善洲同志入党60年,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用毕生精力践行了“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诺言,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用心血和汗水书写了在大亮山及云岭大地上的感人故事,留下了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人生负责的光辉足迹。他超然物外、诚以修身的精神风范,卓然独立、勤以自强的人格魅力,淡泊明志、俭以养德的人生境界,吸引、感染、影响着每一个人。  相似文献   

15.
《当代贵州》2011,(5):27-27
新年伊始,各省区市地方“两会”陆续召开。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十二五”规划建议成为2011年地方“两会”的热点内容。做大地方规划、提升人民幸福指数、GDP五年翻番等等,已经成为今年地方“两会”的热词。其中,诸多举措,甚有启发意义。本刊特摘选部分省区市“两会”的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杨善洲,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作为一名宣传工作者,我早在10多年前就从各种报刊、电视上看到过他的感人事迹。一个老地委书记退休后荣获“全国绿化十大标兵”、“全国绿化奖章”、“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等众多荣誉,被大家誉为“活着的孔繁森”。  相似文献   

17.
行业间的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隐藏了哪些不合理?“鸿沟”如何填补?今年全国“两会”召开时,代表、委员们再次带来了众多百姓的深刻关切:不能任由不合理的行业收入“鸿沟”蔓延扩大。  相似文献   

18.
“我们村的生姜已成规模,我家6亩地都种了生姜,一年能生产20多吨,光这一项收入就超过10万元咧!”说起村里这两年来的变化,新华村村民黄代明深有体会。新华村是长宁县北部最偏远的一个村,恶劣的条件和单一的产业始终制约着新华村的发展。自“挂包帮”活动开展以来,这个边远山村在短短两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这些年来,一些省市级领导干部走马上任后,大都要在千人大会上或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传媒发表一番“就职宣言”。诸如:“规规矩矩做事,清清白白做官,坦坦荡荡做人”;切实用好“三盆水”——“洗清脑”,“洗净手”,“洗勤脚”;“真正做到为官一任,致富一方、文明一方”……  相似文献   

20.
最近,众多媒体热议建设“幸福广东”的问题,注意力多偏于讨论个人的幸福感。其实,依我浅见,建设“幸福广东”应该是建设整个广东社会的幸福,并非是某一部分人或某个别人的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