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媒体     
《南风窗》2011,(12):12-12
1出生地决定命运【德】《明镜》5月23日在中国,小地方的中学毕业生,不管他们才华多高,只有极少数能进大城市的名牌大学读书。那些名校的学习位子大都为本地人保留。该歧视是所谓户籍制的一部分,这个国家从1950年代起通过户口来追踪居民的流动情况。每个公民在出生后都在家乡政府部门登记。可是,出生地的影响范围更广。谁从乡下搬进城里,就将这种户口带着,并且作为一种虚拟的脚镣遗传给子女,尽管子女是在别处出生。所以,户口就成了去大城市找工作的来自农村的百万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障碍。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公安局最近发出通知,从明年1月 1日起,所有渭南市居民(含农村户口),在全市范围内取消农业户口,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全市所有人员的户口统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户口”。据陕西省公安厅户籍处透露,陕西省将在5年内完成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工作,其中渭南市是陕西实行城乡统一户籍改革的唯一试点市。  相似文献   

3.
新闻盘点     
《工会博览》2006,(6):23-27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近日表示,要进一步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放宽城市户口迁移限制。杜青林是在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汇报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时作上述表示的。他说,要进一步消除制约  相似文献   

4.
福建户籍管理不久将有重大改革:管理一体化取消农业户口,以准人条件取代进城指标。 主要改革内容有:在全省范围内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自理口粮户口及其他类型的户口性质划分,实行户口登记管理一体化,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相似文献   

5.
重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即将取消,取而代之的是重庆市居民户口。以后,所有重庆居民都将公平地享有国民待遇。 农业、非农业户口取消后,重庆市居民  相似文献   

6.
胡飞  廖海青 《南风窗》2010,(2):68-71
城市化进程有赖于中国政府能够真正推动土地制度的改革进程。在中国的现实之下,如果政府不主动改革,市场会制造出越来越多的现实来逼着政府来接受。这不仅被动,而且结果还不可预知。  相似文献   

7.
迷失的一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推出这组报道。我们已经日益习惯并默许于周围一些年轻人的生存状况,这种别样的生存状况,这种别样的生存,在城市(尤其在中小城市),在农村,广泛地存在。这些人的生活状态大多可以用这样的话语描述:游荡,长年迷茫地游荡。他们大多数仅仅受过初等教育,甚至初等教育都没有完成就直接走进社会,成为“社会待业青年”。社会转型期找不到自己定位的迷茫,种种现实的无奈交织在这样一批人身上。每次回到生我养我的小县城,都市中最为无聊,最为抢眼,也最迷茫的就是这样的一批人。多年来他们重复着无聊的岁月,更可怕的是,后继者越来越多。些许能够自强向上,但更多的可能是就此走上别路——“少年江湖”之路。归结这些年中国社会的诸多演化,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财富、机会、人才、社会关注点等等都在向大城市集聚,这种“集聚效应”使得大城市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些孤岛,和周围海域的差别越来越大。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收入或机会上,更多表现在人的精神状态上。当大城市里的年轻人正在积极地成为所谓“跨世纪一代”时,我们不妨把眼睛向下,想想那些被社会忽略或者遗忘的大多数。诸多现实,让人不得不心忧。  相似文献   

8.
上海封闭的户籍大门终于打开了,计划经济时代铁板一块的“上海人”板块被商品经济大潮冲开了一个口子,昔日对无数“外地人”来说是黄金万两的神秘的上海户口,再也不是可望而不及的事。想做上海人吗?这已不是梦想,而是每个中国人乃至全世界有兴趣成为这座城市居民的人都可实现的目标。 今年2月1日,上海市开始试行《上海市蓝印户口管理暂行规定》和《上海市单位使用和聘用外地劳动力管理暂行规定》。实行蓝印户口制度,就是以鼓励引  相似文献   

9.
《南风窗》2016,(9)
正虽然改革已经在市场主体准入"清路障、设路标"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相比发达国家而言,我国企业户口制度中的障碍与限制还较多。在中国,能够与户口制度搭上边、挂得上号的大体有两类:一类是在社会领域内的人口户籍制度,顺序是先出生,后入籍报户口;另一类是经济领域内的企业户口制度,特征是出生即入户,入户即"出生"。在社会领域,家庭是社会稳定的细  相似文献   

10.
媒体     
《南风窗》2016,(26)
正01中国人口迁移新趋势:祖孙三代重聚英《经济学人》12月3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经历了一场人口大迁移。几百万农民工走出农村,去大城市寻找就业机会,这种大规模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促进了中国城市的经济发展。此前向城市迁移的人群主要集中在年轻的劳动力。在2000年,大约有三分之二迁移到城市的人年龄在20~30多岁。因为户口体系的约束,许多打工者的子女无法享受城市教育与医疗服务,所以很多打工者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农村老家,交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  相似文献   

11.
覃爱玲 《南风窗》2013,(4):32-34
前些年,直接与户口挂钩的利益越来越少。直到最近几年,开始大规模房产限购后,人们对户口的关注重新热切起来。深受高房价之苦的公众,终于在对"房姐"、"房妹"和"房媳"的舆论讨伐中蓦然发现,中国的户籍管理已经积累了大量问题。"我自己就有3个户口,我孩子还是北京市户口。"听到记者问及当地多户口的情况,河南某地一位地方官员刘豫现身说法。因为有过交往并且信任,该官员向记者坦陈,当地多户口现象相当普遍,附近一带有不少以户籍警或派出所所长为中心的户籍买卖链条。  相似文献   

12.
《社会保险法》(草案)经过多次修改,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笔者在研究(草案)第六章生育保险的规定时发现,关于生育保险不与户口挂钩这一条与北京、上海的现行规定不同。回顾在立法过程中围绕此问题发生的争议,分析生育保险不与户口挂钩的意义,对于消除现行生育保险制度中存在的户籍歧视,明确生育保险立法的方向,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正>西方社会主流观念认为:中国的治理体系漏洞百出,最终将被证明是不可持续的,而西方民主制度虽有缺陷,但历史证明它从本质上优于所有其他治理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国家最终都会选择西方民主制或者类似体制。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中国的治理体制具有很大的优势,现实已证实并仍将继续证实这一点。而与此同时,西方民主国家却正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在西方衰落的过程中,这些挑战可能会日益加剧。  相似文献   

14.
<正>《社会保险法》(草案)经过多次修改,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笔者在研究(草案)第六章生育保险的规定时发现,关于生育保险不与户口挂钩这一条与北京、上海的现行规定不同。回顾在立法过程中围绕此问题发生的争议,分析生育保险不与户口挂钩的意义,对于消除现行生育保险制度中存在的户籍歧视,明确生育保险立法的方向,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政策法规     
<正>3个档次北京:出台个人养老保险断档补缴办法近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了《关于城镇职工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有关问题的通知》及相关配套文件。《通知》规定补缴人群首先须具有本市户口,其次要是在市、区(县)人力资  相似文献   

16.
蔡永飞 《南风窗》2014,(18):28-29
<正>改革应当以取消所有特权为指向,而不应当在同样的城市中、在同一行政层级中制造出越来越多的各种各样的特权来。省、市、县、乡镇、村,应当仅仅是不同区域的名称,区域之间应当享有平等的权利,越来越"扁平化"。中国究竟有多少个城市?官方统计为657个,但这个数字和人们的认知和感受十分不同。先从一份官方文件说起。2014年7月21日,国家住建部、发展改革委等7部门发布《关于公布全国重点镇名  相似文献   

17.
流矢穿心     
《法制博览》2011,(6):1-1
中日户口问题 日本前央行副行长武藤敏郎说,中国经常能看到一个词是城市化,日本没有采用这样一个说法,用得更多的说法是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的人口移动,日本不存在从农村到城市没有户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戴玉 《南风窗》2012,(26):53-55
网络舆论监督的突出瓶颈,就是如何把带有戾气宣泄、激情狂欢特征的网络舆论能量,引导到线下的有序政治参与中来。2012年的网络舆情大幕将落,却风云刚起。网络舆论从仇官恨富的匿名怨骂转向捉贪涉政的现实行动,从价值趋同下的集体冲动转向立场割裂之后的群体分化。这不是虚拟的中国,这是中国的现实。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网络舆论的汹涌民意,与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一道,或  相似文献   

19.
企业家立市     
过去我们讲了很多诸如“科技立市”、“教育立市”、“贸易立市”等等,而从中国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讲,我提出一个观点叫“企业家立市”,为什么? 从80年代初期开始,“市场调节”这一改革步骤,已经开始向市场经济的方向努力。市场经济有三个方面的内涵:市场机制、市场主体、市场秩序。广东80年代改革的主要成就是在市场机制方面,就是怎样放宽价格,由市场决定供求。下一步要向创造市场主体方面发展,这里重要的是在90年代要培养一个企业家阶层,也就是“企业家立市”。我认为在中国,目前“企业家立市”比“科技立市”、“贸易立市”更为急需。这是90年代市场经济在中国发展的必然,因为机制放开了,主体必然进入市场,这个主体就是人——有经济意识,有眼光的人。中  相似文献   

20.
经济学家预测,到下一个世纪,中国的经济将由若干个成为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中心的大城市群来控制。珠江三角洲可率先兴建这一宏大的系统工程……著名经济学家童大林最近提出,中国今后有可能形成三个大城市群:即以香港、广州为中心的华南大城市群,以上海为主的沪宁杭大城市群和以天津、大连、青岛三角连结起来的环渤海大城市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