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苏联最高领导人访华,有两次最引人注目:一次是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另一次则是30年后的戈尔巴乔夫访华。赫鲁晓夫的访问标志着中苏关系由“蜜月”期逐步走向破裂,而戈尔巴乔夫的访问则是中苏经历了10年沦战、10年武装对抗、10年谈判之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因此,戈氏的访问在当时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周红 《党史文汇》2009,(5):13-15
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后,曾多次访问中国.本文记述的是他第二次访华的前因后果.时间:1958年7月31日至8月3日;地点:北京;方式:秘密而来,公开而去.  相似文献   

3.
1958年7月31日至8月3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秘密访华。7月31日、8月1日、2日和3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同赫鲁晓夫进行了四次会谈。俄罗斯《近现代史》杂志2001年第1期刊登了费德林、菲列夫所作的这次会谈的第一次和第四次谈话俄文记录。这两份记录由不同的译者译成中文,分别发表在《中共党史资料》2001年总第79辑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2001年第4期。阎明复和朱瑞真当时作为中方翻译人员,分别参加了毛泽东同赫鲁晓夫的四次会谈和赫鲁晓夫访华的接待工作。他们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当时中方的会谈记录摘要,对1958年赫鲁晓夫访华的情况,特别是毛泽东同赫鲁晓夫的四次会谈进行了回忆。  相似文献   

4.
王熙章 《世纪桥》2008,(17):37-40
<正>1958年7月31日,前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第二次访华。因6月20日苏联单方面撕毁了《国防新技术协定》,给中苏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所以这次赫鲁晓夫访华,机场上并没有举行欢迎国家元首的正规仪式,中方也没有致欢迎词和欢呼口号。前往中南海怀仁堂的路上,大家也没有讲什么话,整个场面比较严肃。随之,会谈桌上,毛泽东与赫鲁晓夫进行了正式的交锋,酒桌上  相似文献   

5.
1959年9月30日,赫鲁晓夫访美结束后,匆匆率苏联党政代表团访华,参加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祝活动,并于10月2日同中国领导人进行了会谈。然而,在这次会谈中,双方发生了激烈争论,以致赫鲁晓夫提前结束访华回国。此后,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关系开始急剧恶化。当时,我们作为中办翻译组的成员,参加了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的接待和翻译工作,见证了中苏关系史上这不平静的一幕。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的历史背景从1958年下半年起中苏关系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诸如毛泽东拒绝赫鲁晓夫提出的“共同舰队”建议、中国人民解放军炮轰金门、苏联撕毁《国防新技术协定》…  相似文献   

6.
张颖 《党的文献》2012,(5):114-115
1958年7月底,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秘密访华期间,双方除了在“联合舰队”、“长波电台”等问题上发生了激烈争论外,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在干部是否应参加体力劳动的问题上也出现了分歧。  相似文献   

7.
赫鲁晓夫,对于生活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在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期间,他三次访华,与中国结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既有对华友好的一面,也有结怨的一面。可以说,三次访华的曲折经历、是是非非,折射出建国后中苏两国一段特殊而又复杂的历史进程。首次中国之行进入中苏友好合作新阶段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在9月召开的苏共中央全会上当选为苏共第一书记。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争取中国以及毛泽东的支持,赫鲁晓夫开始调整对华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外交领域全力支持中国。1954年,中国决定举…  相似文献   

8.
《理论与当代》2009,(9):53-54
沈志华在7月20日的《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1958年赫鲁晓夫访华和金门危机爆发以后,中苏之间的摩擦和矛盾不断加剧,苏联开始有意减少或减缓向中国派遣专家(主要是在核武器研制方面)。这是容易解释的,从内心深处讲,无论是斯大林还是赫鲁晓夫,都不情愿让中国分享苏联已经掌握的秘密。只是由于赫鲁晓夫要确立其在苏联党内和社会主义阵营内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正>1958年中苏关系出现裂痕后,便不可遏制地一步步走向恶化。1959年国庆节前夕,赫鲁晓夫率团访华。赫鲁晓夫到达北京的当天晚上,中共领导人与苏共领导人便在中南海颐年堂发生了激烈的争  相似文献   

10.
胡居成 《党史博览》2006,(10):18-20
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说,毛泽东"放出陈毅来攻击我" 陈毅和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曾多次见面、会谈,但给赫鲁晓夫留下深刻印象的是1959年10月2日那一次.当时,赫鲁晓夫结束了对美国的访问,匆匆赶往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庆典.他穿着意大利裁缝为他访美赶制的做工极为考究的灰色西装,神采飞扬,似乎在那个世界最富有的国度里受到的盛大欢迎的喜悦还没有消失.  相似文献   

11.
赫鲁晓夫,对于生活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在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期间,他三次访华,与中国结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既有对华友好的一面,也有结怨的一面.可以说,三次访华的曲折经历、是是非非,折射出建国后中苏两国一段特殊而又复杂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2.
《世纪桥》2012,(14):24-24
1958年7月31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访问中国。访问期间,赫鲁晓夫同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讨论了国际形势和中苏关系等问题,并发表了《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会谈公报》。在这以前,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于4月份致函中国国防部长彭德怀,建议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  相似文献   

13.
顾保孜 《湘潮》2013,(6):16-19
基辛格突然提出拜访要求,留下“整周”“隐患” 1973年11月10日至14日,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再次访华,这是他短短两年多时间里第六次访华,也是他就任美国国务卿后第一次访华。周恩来抱病接见了他和他的随行人员,与基辛格举行了多次会谈。  相似文献   

14.
光祥 《党史纵横》2008,(1):48-51
1992年10月23日至28日,日本明仁天皇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这是中日交往史上日本天皇首次对中国访问。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来华访问的日本天皇,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明仁天皇的成功访华,对改善中日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许多人并不知道,当年促成日本天皇访华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一波三折的。  相似文献   

15.
国际     
《党的建设》2008,(2):5-5
一、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邀请,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于13日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3天的正式访问。此次访问是辛格2004年出任印度总理后的首次访华。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把邓小平介绍给赫鲁晓夫 1954年9月29日,赫鲁晓夫率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副主席米高扬等乘专机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并参加中国国庆庆典。9月30日,毛泽东率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主要领导人,会见了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政府代表团成员。 当时邓小平并没有引起赫鲁晓夫的太多注意。在赫鲁晓夫的印象里,他只是很多副总理中的一位,中苏友协名誉理事之一。凡是有关对外的事务,他都表现克制,让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人出头露面。  相似文献   

17.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踌躇满志,称访问中国的一周,是改变世界的一周。他认为跨入大门紧闭的紫禁城,就改变了美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可以更从容地面对苏联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成为继斯大林之后苏联党和国家的新一代领导人,在他的领导下,中苏两国关系经历了一段非常曲折的过程。1954年10月,赫鲁晓夫亲自率领苏联最高领导集体访华并兑现此前承诺,表示出对中国的重视和礼遇;然而1959年以后,苏联不仅单反方面撕毁中苏多项协议,撤走在华援建专家,甚至两国不断加强边境军备,以致发生珍宝岛流血冲突事件,中苏同盟由亲密无间的兄弟转至关系破裂也不过十载。  相似文献   

19.
赫鲁晓夫上台以后,仍以老大自居,而且全面否定斯大林,这是毛泽东不能容忍的。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的关系可以用话不投机一言以蔽之。1956年3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做反对斯大林的秘密报告。3月17日、19日、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研究,毛泽东说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一是揭了盖子,一是捅了漏子,造成思想阵线的混乱,不利于国际共产主义的发展。斯大林有错误,但贡献是巨大的,是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20.
张兵 《湘潮》2006,(11):38-39
1996年7月16日至18日,应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以下简称巴新)总理朱利叶斯·陈邀请,钱其琛副总理兼外长访问了巴新,我是随行人员之一。这是一次回访。1994年7月,当时的巴新副总理兼外交、贸易部长朱利叶斯·陈应钱副总理兼外长的邀请对中国进行友好访问。访华后不到一个月,朱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