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被害人陈述是指作为自然人的刑事被害人就其所感知的案件事实依法向公安司法机关所做的陈述.就陈述主体而言,作为证据法之被害人并不包含所谓的单位被害人.被害人控诉、被害人主张都是作为意见性的陈述,并非证据意义上的被害人陈述.被害人辨认是被害人陈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英美法系国家中的所谓被害人影响陈述则在外延上与作为证据的被害人陈述有相当之交集.  相似文献   

2.
随着被害人学的发展,被害与被害人等研究范畴逐渐纳入犯罪学的视野。在犯罪学及被害人学中,根据被害人是否遭受犯罪侵害,可将被害人分为现实的被害人和潜在的被害人。潜在被害人研究的一项理论基础或预设在于:社会  相似文献   

3.
李春来 《法制与社会》2011,(11):126-128
被害人的权利在刑事诉讼研究中一直都受到忽略,本文通过对被害人概念分析后,着重提出了对刑事诉讼中的被害人的权利保护的问题,在保护被害人权利的措施方面主要着重于对被害人的援助,对被害人民事权利的重视,以及被害人的上诉权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确认标志着实体被害人向程序被害人的转化.在公诉案件中,被害人虽是法定的当事人之一,但却并不享有起诉权.这就导致了实务中被害人身份确认的困难和混乱,并导致被害人诉讼地位的证人化.构建专门的被害人确认程序,才能从立法和形式层面给予被害人与其他当事人同等的程序保护,确保被害人诉讼权利的落实,并促进被害人民事权益的实现.这一程序构想涉及确认被害人的主体、时间、方式和证据条件等多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在外国证据立法中,一般都把被害人陈述作为证人证言。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由于被害人同犯罪行为之间存在特殊关系,被害人的人身不可替代性和被害人的特殊的诉讼地位,我国《刑事诉讼法》将被害人陈述规定为一种不同于证人证言的具有独立诉讼意义的证据。但我国《刑事诉讼法》并未规定对被害人的交叉询问制度,也未规定被害人必须出席法庭审判的义务,更未明确被害人提供陈述是否享有普通证人的权利与义务。因而本文将从被害人陈述的现状讨论对被害人陈述进行质证必要性,从而探讨如何对被害人陈述进行质证。  相似文献   

6.
美国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概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被害人国家补偿(或被害人补偿)是指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因国家司法机关始终没有找到罪犯或者罪犯无力赔偿被害人损失等情况,而由国家对被害人予以一定金钱或物质的行为。美国是较早建立现代被害人补偿制度的国家之一,自1965年加利福尼亚州在美国率先建立被害人初偿制度后,经过近40年的发展,由州补偿计划对暴力犯罪的被害人进行补偿已经成为美国人价值观念的一部分。可以说, 美国的补偿计划每天都在做着为被害人提供正义的工作,它们通过为被害人提供经济补偿,不仅使被害人得到有效恢复, 而且也提升了美国人的价值理念。现在,美国每年补偿的被害人数已愈20万人,2004年各州补偿金预算总额为6.25亿美元。被害人被偿制度正在美国蓬勃兴起并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7.
梅文娟 《法制与社会》2010,(29):123-125
犯罪首先是侵犯被害人权益的行为,被害人是当然的刑事诉讼当事人,传统的三方诉讼构造因为被害人的加入变成了四方诉讼构造。在四方诉讼构造下,虽然被害人与检察机关一起履行控诉职能,但被害人是独立的诉讼主体,享有独立的诉讼利益。被害人量刑建议权的行使不仅有利于被害人恢复,实现被害人个人正义,也有利于促成量刑公正。本文指出为了规范被害人量刑建议权的行使,法律应当明确规定量刑建议权的行使主体、建议内容、提出时间和方式。  相似文献   

8.
浅议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在我国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以来,随着被害人理论研究的深化和被害人权利运动的发展,被害人权利保护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为了有效的保障被害人在遭受犯罪侵害后得到有效的经济补偿,各国都建立了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①。本文在分析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体系的缺陷和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具体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9.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际间对于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的持续关注和日益加强,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乃大势所趋,目前国外已陆续建立了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因此我国亟需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首先阐述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法理基础,其次对国外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进行比较法的介绍与评价,最后在对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进行实证考察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构建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0.
尽管被害人也是公诉案件的当事人,但法律赋予被害人的权利并不完整.并且从我们司法实践的操作来看,被害人在整个案件的审查起诉和审判的过程中往往处于一个次要的地位,这致使被害人经常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其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本文将从我国刑事法律体制中被害人的地位和现状谈起,并对被害人的诉讼参与权、上诉权及被害人刑事法律援助等方面制度的构建进行了思考,建议在我国尝试强化被害人陈述对案件的影响、赋予被害人上诉权、完善被害人刑事法律援助.  相似文献   

11.
知情权是被害人享有的首要的诉讼权利,也是保障行使其他诉讼权利的前提,被害人告知程序是对被害人知情权的必要保障。司法实践中,审查起诉阶段对被害人告知存在不及时、不规范等问题,不利于被害人权利的保障,本文阐述了审查起诉阶段被害人告知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实践中被害人告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对正确规范的被害人告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被害人过错的界定,需要把握被害人行为的不正当性、被害人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关联性以及犯罪行为的针对性.据此展开,判断被害人行为是否构成被害人过错,被害人行为违反某种善良的社会规范是规范条件;被害人主体适格性是主体条件;利益关联性是事实条件;时间关联性是紧密性条件;犯罪行为的针对性是对象条件.国外有关被害人过错的立法例对我国有借鉴意义,被害人过错影响量刑有其刑事法学、文化传统以及自然法哲学方面的正当性与合理性.结合我国刑事司法实践,被害人过错这一酌定量刑情节需要法定化.  相似文献   

13.
新增的和解公诉程序设计了一种被害人与加害人面对面交流机制,为被害人知情权的保护提供新的契机。本文以传统公诉程序对被害人和被害人知情权的保护,探讨新程序对被害人知情权保护的重大意义,并就如何真正发挥新程序对被害人知情权保护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14.
缪爱丽 《法律适用》2012,(4):107-112
被害人影响性陈述(Victim impact statement——VIS),是由被害人或者被害人的家庭在量刑阶段向法院提供的关于被害人所遭受的身体上,精神上及经济上的损伤。被害人影响性陈述对定罪过程不产生影响,被害人在其影响性陈述中也可以提出损害赔偿要求。第一个被害人影响性陈述于1976年出现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随后美国所有的州都赋予了被害人提供影响性陈述的权利。  相似文献   

15.
吴大华  邓琳君 《现代法学》2014,36(5):162-169
《犯罪被害人权利法》标志着美国犯罪被害人保护立法达到了顶峰,但是环境犯罪被害人的出现使该法的适用引起了争议。反对者的主要理由是基于审判程序的复杂性、被害人的难以确定性和媒体报道所导致的不公正性,然而,支持者认为适用该法不仅不会导致审判程序复杂化,而且能够合理地保护环境犯罪被害人的权利并保证审判的公正性。引起争论的深层原因在于环境犯罪被害人的特殊性。美国《犯罪被害人权利法》的扩张适用对我国环境犯罪被害人的保护具有启发意义。首先是扩展传统犯罪被害人的定义;其次是保障环境犯罪被害人的刑事诉权;最后是完善环境犯罪被害人的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6.
被害人行为是笔者最初在研究被害人过错后,通过理性思辨提出的一个崭新概念;通过刑法视野中被害人行为的境外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现行刑法关于被害人行为的规定还有待于立法完善。借鉴国外立法,条件成熟时,对于被害人的同意行为、被害人的过错行为、被害人的和解行为等,我国刑法应作出原则性的规定,对于被害人的告诉行为,在确定告诉才处理案件时应该确立一个清晰明确的标准。将被害人行为纳入刑法学研究视野后,应当进行刑法学理论的重构。  相似文献   

17.
基于被害人陈述的独立地位,我国应当探索并确立与被害人陈述的特点相适应的证据能力与证明力规则.被害人辨认属于被害人陈述,可以通过辩护律师在场来监督被害人辨认程序的合法性与结果的准确性.我们需要系统反思对被害人陈述之证据能力的规制,推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传闻排除规则、意见证据规则进一步走向精细化.我们要辩证地评价被害人陈述的证明力,检讨对被害人陈述的补强规则,在建立科学的人证可信性检验机制的基础上,允许单独依靠被害人陈述慎重地定罪.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区矫正的理论与实践一直忽视被害人的地位。从社区矫正所依据的刑事司法理念可知,被害人应当是社区矫正参与者之一;从国外实践也可知被害人参与社区矫正的国际潮流。中国应当逐步推动被害人参与社区矫正,合理定位被害人的权利,以法律的形式确定被害人的地位,鼓励被害人以社会团体的方式参与到社区矫正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9.
在刑事司法体中,被害人先后经历了原始被害人中心、被害人隐形与被害人重新复兴三个时期。在这三个时期中,被害人在刑事领域中的地位经历了从辉煌到失落在再到重新回归的变化。现代刑事政策运动的客观趋势是将保护受害人放在首位,而不是把惩罚犯罪人放在首位。以恢复性司法理念为主导的被害人救助、被害人权利保护、刑事和解等运动正是这种趋势的体现。我国应该顺应这种趋势,切实的加强对刑事被害人的救助与权利保护,确立犯罪人和被害人同等的地位,建立国家—犯罪人—被害人三位一体的刑事立法与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概述被害人权利保护的意义和国内外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立法情况入手,简要说明联合国大会及有关国家加强和发展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立法和实践情况;分析我国刑事立法在公诉案件被害人权利保护方面存在的缺陷及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缺失对被害人权利保护的不彻底性;进而提出完善被害人权利保护制度的建议和立法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