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和平解决东海争端法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河 《法学评论》2006,24(5):84-89
和平解决东海争端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这一国际法之基本原则的体现,也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必然要求。中日东海争端根源于大陆架划界,并因能源开发而激化。中日划界主张的法律分析显示了双方分歧的严重性,共同开发成为现实的和平解决争端的一种临时措施。共同开发必须以原划界争端为体制基础,同时,共同开发又为最终划界协议的缔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与海底资源共同开发有关的几个国际法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海底资源进行共同开发是解决在跨界或权利要求重叠区域资源开发可能引发争端的一种方式。然而 ,共同开发涉及到法律的诸多方面 ,尤其是国际法。共同开发所涉及的国际法问题 ,如共同开发的缘起、对被开发区域的地位影响、法律实践、国际地役等 ,但重点是法律依据和区域归属的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3.
张新军 《中外法学》2011,(6):1121-1134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中国政府化解以至于最终消除周边海域争端的一个政策提案,它的提出甚至早于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中国政府立场始终如一,今后也没有改变的迹象。《公约》第15部就争端解决的程序,设定了一个非常复杂但又巧妙的制度;《公约》第74条第3款和第83条第3款也为最终划界前化解以至于消除争端国家在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上的对立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两者均为我国处理周边海域争议,在程序和实体上提出了初步的要求和基本的框架。"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作为我国处理周边海域争端的一个政策归结,无论是从《公约》的争端解决程序上,还是《公约》设想的各国划界最终解决争端前的临时安排中,都具有正当性和现实性。搁置争议并不是懈怠争端解决。恰恰相反,在搁置争议这一前提下,争端可以通过谈判中的对抗和互动,构筑在法律和事实主张上的共识并彼此尊重关切。临时或永久的共同开发安排,有助于争议海域的稳定,同时化解和消除对立并最终有助于争端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禾木 《中外法学》2013,(6):1256-1275
国际裁判中法律争端和政治争端的区分由来已久,但两者的区分标准尚无定论。本文首先考察了关于该问题的两种传统理论:"是否存在可适用的规则"以及"国家的意图"。无论采用哪种标准,都不可能在法律争端和政治争端之间划分出一条清晰的界限。基于此,作者通过分析大量的国际裁判实践后指出,一个复杂的国际争端往往既包含政治侧面也包含法律侧面,政治争端和法律争端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所谓的"法律争端",不仅取决于被提交到法庭的争端的客观性质,也不仅取决于当事国的主观意愿,它是由法庭和当事国共同完成的一个具有高度技术含量的程序。  相似文献   

5.
刘鹏飞 《北方法学》2009,3(3):153-160
《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公约》作为国际社会首个专门针对文化多样性并涉及文化产品和贸易的公约,对文化贸易的国际规制将会产生重要影响。该公约虽然为各国保护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并不能有效地保证文化多样性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保护。从文化贸易争端解决途径来看,公约规定的争端解决机制与WTO的争端解决机制相比先天不足,这将导致文化贸易争端的最终解决可能仍需要诉诸于WTO争端解决机构,结果会使公约的正面作用被严重削弱。  相似文献   

6.
论WTO争端解决活动中的法律解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WTO争端解决中的法律解释对于WTO规则 (各涵盖协议 )的正确适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争端解决中的法律解释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有权解释 ,无“遵循先例”的效力 ,但对于以后的争端解决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争端解决中的法律解释须符合国际公法解释的习惯规则 ,“解释之补充资料”作为解释规则对于WTO争端解决来说 ,其适用余地较小。在使用“适用当事国关系的任何有关国际法规则”这一与上下文一并考虑的因素将使WTO规则与其他国际法规则相协调。  相似文献   

7.
我国南海因其丰富的经济资源和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而成为各种势力觊觎的对象。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以来,南海就成为世界上争端最为复杂的海域之一。我国从和平与发展的高度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南海政策,为和平解决南海问题打开一扇大门,虽然具体的政策落实还存在一定困难,但该政策仍是目前南海问题最现实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张潇剑 《河北法学》2007,25(3):39-44
专家决策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起着主导性作用.依照DsU的有关规定,专家组成员可以请求其他专家帮助他们评估某一WTO成员方的政策,以界定该成员方所采取的措施是否符合其所承担的自由贸易义务.然而,不论是专家的选任还是专家意见的征求,都有需要改进之处.WTO争端解决的法律化及民主化是公众参与的先决条件.实质上,公众参与的法律基础是透明度.公众参与作为一项手段,可以大大加强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效力.  相似文献   

9.
浅析“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在新形势下的战略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邓小平战略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导我国正确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本文简要回顾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战略思想的形成过程及产生原因,阐述了其内在含义,分析了现阶段东海、南海方面存在的争端,最后认为,新形势下,只有继续加强我国的经济军事科技实力,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战略思想才能发挥最大作用,各方的利益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维护。  相似文献   

10.
贺小勇 《法学》2006,(1):30-34
WTO《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谅解》将上诉机构的管辖权限定于上诉通知中对专家小组裁决报告的法律结论和法律解释问题的上诉。然而,在争端解决实践中,上诉机构一方面遵循其边界限制,甚至在事实客观评估问题上进行了自我限制;另一方面,在有关对专家小组管辖权和司法经济原则适用的上诉问题上,为有效解决贸易争端,上诉机构又谨慎地突破了其管辖权的法律边界。上诉机构这种“抓大放小”的态度有利于WTO自身的发展,得到了WTO成员方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浅析我国林权流转方式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的林权改革的核心是林权流转制度改革,而林权流转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林权流转方式的规范化。现行的转让、转包、出租、互换、入股、抵押等林权流转方式存在概念不清、范围封闭、方式不完整等问题。为了使流转方式更加适应林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关立法应当解除对转让和抵押两种方式规定的限制条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和规范流转的方式;并修改相关立法,使有关林权流转的法条之间保持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2.
司法理性是指法官在司法过程中运用程序技术进行法律推理和判断、寻求结论的妥当性所体现出的一种睿智和能力。司法理性是形式理性、实质理性以及实践理性的统一。法官在司法裁判时运用法律推理的过程,同时也是彰显司法理性的过程。因此通过法律推理促进理性司法,从而实现司法公正是我们追求的法治目标。  相似文献   

13.
我国以民事实体法为依据来衡量利益是否被救济的民事诉讼制度设计限制了法院判决对权利生成的推动,然而我国的民事诉讼实践并没有呈现出理论上应有的停滞状态。本文通过对法院判决推动权力生成在我国民事诉讼实践中困局的描述引发出对两种实践路径的科学性定位,以期为我国民事诉讼实践对权利生成的推动作用的发挥找到合乎我国民事诉讼制度设计的稳妥道路。  相似文献   

14.
违宪审查与相关概念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锦光 《法学杂志》2006,27(4):18-27
宪法从其在法的位阶和效力上说,是高级法、最高法;从近代以来国家所实行的制度的渊源上说,其是根本法。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国家生活实践反复证明,法治优于人治;因宪法从总体上、法的第一个层次,或者说是法的最高层次上控制、分配和保障国家权力的运行,界定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界限,以达到保障人权的效果,因此,法治的核心是宪治。无论在哪一种意义上,都需要建立一种制度以保障宪法的地位和权威,保障宪法的实施和国家的实现,保障宪法对国家权力控制的实效性,以达到保障人权、追求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理想境界。违宪审查是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北京市现有的金融法规现状的总结和梳理,提出了完善北京市金融法规的必要性及建议,以期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金融法制的完善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召开,促使各国提出减排目标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京都议定书》工业化缔约方借履行公约的减排义务为名,通过国内立法提出或实施了以碳关税、碳标签、生态设计要求为主要形式的低碳壁垒措施,限制高能耗产品的进口,以达到保护国内相关产业之目的。低碳壁垒措施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只有认真研究、理性思考、积极应对,才能保证我国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与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7.
地役权与相邻关系是相似的两种法律制度,都涉及对他人不动产的利用。相邻关系属于最小限度不动产利用的调整,是实现相邻不动产和谐利用的必要前提,认识相邻关系的关键在于如何判断最小限度利用。从妨害相邻关系的判断标准入手论证凡是属于最小限度利用的情形,必然构成相邻关系,除此以外的不动产利用应以地役权约定实现,所以相邻关系属于对不动产权利的限制或延伸,地役权则是一种约定权利,属于用益物权。  相似文献   

18.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权利与权力的冲突与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权利与权力的冲突。物权对矿产资源的轻视与忽略以及行政权在矿产资源领域的膨胀与扩张,是导致该冲突形成的主要原因。为有效协调该冲突,必须要以明确矿产资源的财产属性为基础,对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类型化分析,并明确区分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和管理者的不同身份,从而逐步厘清民事权利和行政权力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各自分工与侧重。  相似文献   

19.
美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分析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考核是公务员管理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当前各国的公务员考核制度,尽管政治环境各异,但其基本价值理念却是一致的。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回顾分析,为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完善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对诉讼活动进行法律监督,是我国检察机关重要职能之一。相对于丰富的实践活动,当前对诉讼监督的理论研究还非常薄弱。诉讼监督的内涵、范围、目的、原则,与人大监督、法律监督、法院独立审判的关系,相关工作机制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需要进一步澄清和完善,诉讼监督实践中的突出问题也需要深入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