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不久,某县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一起重大投机倒把、贪污案。庭审过程中,公诉人鉴于案情复杂,为便于进一步统一认识,曾建议法庭暂时休庭。不料,审判长当即公开答复说:“法庭上一切听从审判长的指挥。”台下群众议论纷纷。我认为,审判长的这种答复是不够慎重的。其理由是: 一、公诉人是代表国家出席法庭,支持公诉,并且监督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公诉人认为确有延期审理  相似文献   

2.
据某材料载:××县人民法院组织巡回法庭,采取审判人员、调解小组成员、村民委员会成员和德高望重的老农“四结合”的办法组成,深入基层就地办案,调解民事纠纷,进行法制宣传。而且,这一做法还被加以推行。 笔者认为,这一做法值得商榷。 首先,它违背了法律的规定。民事诉讼法(试行)第三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民事案件,由审判员、陪审员共同组成合议  相似文献   

3.
刘爱龙 《现代法学》2006,28(2):52-60
作为思维的载体,语言既产生于又服务于人际交流和社会实践。基于语言自身的本体论目的价值和语词意义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双重特质,不同语言表述所型塑的行为模式以及基于此上的意义空间并不总是能够确证其是足以导引人类过上幸福生活的正当性行为模式与生存意义,因而任何语言的表述都不可避免地具有道德性,也因而立法者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语言的表述伦理。笔者认为,立法语言的表述伦理主要有衡平伦理、中庸伦理和公正伦理。  相似文献   

4.
作品定义的立法表述,既要合乎逻辑,又要实现法律的规范功能。作品的定义应遵循属加种差的逻辑,在属的选择上以表达为优,在种差的设定上应以具有法律构成要件价值为准。文学、艺术、科学领域的限定其意义在于划分作品与非作品,立法在判断实用品的外形是否为作品时应格外谨慎。在具体作品的列举与定义时,应借鉴美学的分类,同时兼顾法律的规范目的。  相似文献   

5.
时下,村财乡管作为一种新的财务管理制度已在一些地方逐步推行,其目的是为了杜绝村干部大手大脚和铺张浪费,促进农村的党风廉政建设,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笔者发现,一些乡镇在具体实施中,错误地把“村财乡管”变成了“村财乡用”,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在乡镇组织出现资金困难的时候,挪用、平调或借用去应急;二是巧立名目截取“村财”,有的甚至用于发展乡镇机关经济实体,为乡镇干部搞创收,谋取福利;三是将“村财”直接划入乡财政,用于办公支出或用于机关发工资等;四是被少数乡镇干部利用,趁机硬性推销烟酒、挂历、文具、农药、种子等,然后从村…  相似文献   

6.
论罪刑法定原则的立法表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罪刑法定原则的价值取向应当是限制国家刑罚权,维护市民社会的自由,这也就要求对罪刑法定原则的立法表述应当采取消极的表述形式。我国刑法典第3条对此的表述是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进行的,这不利于罪刑法定原则机能的发挥。对此,在理论上应当进行反思,在立法上应当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人民司法》编辑部: 贵刊1982年第11期的《一起涉及港商的合同纠纷案》一文,介绍了广东省汕头地区中级人民法院裁定扣留港商的身份证及出入境证件,以促其到庭应诉的作法,并称之为诉讼保全措施。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这种作法不属于诉讼保全性质,而且于法无据。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8.
莫敏 《法制与社会》2015,(4):238-239
针对目前我国行政法律在立法语言表述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从统一性、逻辑性、确定性、操作性四个方面以例析方式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日,对"人大代表"是否改为"人民代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有些观点值得商榷,笔者认为,沿用"人大代表"较为妥当.这是因为: 一是人大代表具有法源性.<宪法>和<代表法>等法律法规对人大代表的全称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设区的市或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我是一名农村党员。1993年,我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受到当地计划生育部门的行政处罚。1998年,组织上发展我入党。由于我当时不清楚曾受行政处罚的事实是否需要在入党材料中写明,同时组织上也没有对我讲明此类问题需要填写,且已时隔多年,因此,我就没有在入党材料中填写曾受行政处罚的情况。但在2004年5月,县纪委却以我入党时未在入党有关材料中填写曾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受到行政处罚的事实为由,以“隐瞒入党前错误”给予我纪律处分。对此,我感到不解和委屈。请问:县纪委这种处理是否妥当?读者薛海峰薛海峰同志:首先应该指出,按照规定,…  相似文献   

11.
目前,关于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新《刑法》)第20条第3款的含义问题,即该款规定的是否无限防卫权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此,刑法理论工作者和司法实践部门的同志各抒己见。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该条款规定的就是无限防卫权,①并进一步断言,...  相似文献   

12.
栾广萍 《人民司法》2023,(17):32-35
<正>【裁判要旨】因琐事引发的正当防卫是司法实践中的认定难点,起因方面涉及防卫行为与斗殴行为的区分及防卫挑拨的排除,过程中涉及防卫时机的确认,在发生死伤等严重后果时应首先确定特殊防卫的适用范围,其次准确判断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最终落脚于人民群众的公平正义观念,以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法院判处被告×年徒刑”的不妥提法在各种报刊的法制报道中颇为常见。不妥有二:①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种(主刑和附加刑)中没有“徒刑”的提法。②目前司法文书已逐渐规范化。一般在民事诉讼中称“被告”,在刑事诉讼中称“被告人”。罪刑相当,犯什么罪相应量什么刑。被告人是刑罚的承担者。法院是针对被告人所犯的罪判处刑罚。  相似文献   

14.
15.
笔者认为,把年节及纪念放假立法权收归全国人大常委会比较妥当,可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专门法律予以明确或设立年节及纪念日以及是否放假和天数等规定,但具体调整大小长假还是“全国一盘棋”为好.  相似文献   

16.
贵立义  徐凯 《法制与社会》2011,(11):261-262
我国合同法对于不可撤销要约的规定虽是折中的做法,但是由于我国合同法自身存在的不足会导致对某些诉讼纠纷的解决不公平。因两大法系对于要约的撤销存在着迥异之处,这是由于其文化、理念、制度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可以通过对两大法系之间的对比,从而完善我国的立法,以促进我国市场交易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法治领域一直是权力腐败现象的"重灾区".提起法治领域的腐败,人们通常会本能地想到"司法腐败"这一众矢之的.诚然,司法腐败的确是权力腐败在法治领域的重要表征,不过,颇具隐蔽性的立法腐败也是不容漠视的权力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李某是某乡党委副书记,分管组织工作。2003年10月,该乡某村刘某应聘到外市一企业工作,并将本人户口迁至该市。2004年10月,刘某返乡探亲时,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填写了《入党志愿书》,该村党支部大会讨论通过将未经过定期培养、教育和考察且户口不在本地的刘某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同年11月,经乡党委审查后上报区委审批。审批前,李某受区委组织委员委托找刘某谈话,之后,李某在刘某《入党志愿书》上填写了谈话意见。区委于12月批准刘某为中共预备党员。2005年11月,刘某又向村党支部递交了转正申请书,经乡党委审查后,报区委审…  相似文献   

19.
写下的这个题目,是对当前一些司法改革乱象的慎重批评与建议。司法改革乱象丛生,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在立法中,时常直接引用其它有关法律的规定,由此而产生了对所援引之法律文件的名称的表述问题。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第一条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二十六条所述“刑法”,等等.都是对各自引用的其它法律文件名称的表述,这种表述问题,在我国立法中是很值得注意和研究的。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浏览一下我国现有的各种法律文件,可以发现,我国立法中对引用的其它法律的名称的表达几乎没有任何规格或标准,任意性相当大。例如,不少法律,对各自所援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通过)的名称,分别有“《中华人民共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