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罪犯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 ,是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高发群体。开展罪犯心理健康教育是稳定罪犯改造情绪和监狱改造秩序的需要 ;是提高罪犯素质 ,适应再社会化后的需要。《罪犯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实施的研究与实验》采用“质的研究”方法 ,从理论上着重研究罪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罪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从实践上着重探索罪犯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实施的方法、途径和模式。  相似文献   

2.
在"国际视野、本土行动"理念指导下,钟启泉教授对很多教育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奠基了中国课程论研究领域,引领了中国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验,在比较教育研究和课程论研究两大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前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三种重要的研究范式即量性研究、质性研究、实践研究(也称行动研究)可引入公安理论研究领域,这三种研究范式的哲学渊源及其在基本假设、研究方法、目的和研究者的角色等方面有其特点。公安理论研究中引入三种研究范式具有可行性,但也应当注意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某省监狱683名罪犯对目前教育改造现状认知持较为肯定态度,特别是"三课教育"、文明管理与心理矫治,70%以上的罪犯认同或认为有帮助。罪犯在个别教育认知上出现分化,16.3%的罪犯认为开展得好,13.8%的罪犯认为没开展。近半数罪犯认为监狱人文精神一般。罪犯服刑时间与其教育改造现状认知显著相关,表现为随服刑时间推移对教育改造工作认知评价趋向负面。服刑一年以上与一年以下罪犯在教育改造认知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前者负性认知显著地多于后者。  相似文献   

5.
中外的刑事法律法规中对罪犯分类有了一些规定,但因民族习俗、文化积淀和监狱行刑理念的不同,各国对罪犯分类的阐释和规定,也存在着很多差异。本文通过对罪犯分类进行的比较研究,论述了我国罪犯分类的新进展和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以期对我国罪犯分类制度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生命教育起源于西方,有着深厚的哲学、心理学等理论基础。罪犯生命教育主要包括罪犯生命价值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生命逆境教育、生存能力教育以及直面死亡教育等内容。必须按照"首要标准"、"底线思维"以及社会管理和监狱管理创新的相关要求,拓宽罪犯思想文化教育内容,创新防御罪犯自残、自杀的新路径,实施罪犯生命教育。应结合监狱实际和罪犯不同时期的思想、心理及行为特征,开设罪犯生命教育课程,加强罪犯生命教育理论研究,创新罪犯生命教育形式以及运用现代媒体技术调动罪犯学习兴趣等,着力增强罪犯生命意识和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能力,有效消解罪犯隐性自杀意念以及自残、自杀等自我毁灭性行为,全面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  相似文献   

7.
罪犯感情势能的形成和积累,给罪犯带来各种各样的情感困扰,使罪犯产生心理问题,不仅对罪犯自身的服刑改造产生影响作用,而且对罪犯的身心健康也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因此,防止罪犯感情势能在罪犯体内形成和积累,让罪犯学会及时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使心理恢复平衡,把握宣泄不良情绪、情感的方法,有效地、科学地把消极情感"零存整取"地排解出去,是保持罪犯身心健康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作为人类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价值判断对个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犯罪人是否犯罪、选择实施什么犯罪与价值判断高度关联。研究罪犯的价值判断对挖掘其违法犯罪动机和寻找适当的教育矫正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以价值判断的垂直空间隐喻为切入点,对100名财产类罪犯和二学位试点班学生的价值判断进行测查。结果表明罪犯对"负性价值词在下"的隐喻联结较弱,相较于二学位学生,更重视"自由、名誉、财富"。基于测查结果,需要增强罪犯"负性价值词在下"的隐喻联结,进一步细化教育矫正分类,加强罪犯的教育感化及释放后的社会控制,预防再犯。  相似文献   

9.
监狱领域中存在行刑主体与客体、改造主体与客体等基本范畴。监狱行刑主体是监狱及其民警,行刑客体是罪犯;改造主体是罪犯,改造客体是罪犯的犯罪思想和犯罪恶习。在行刑主客体与改造主客体这两对基本范畴之间,行刑主体与改造主体处于上、下两个不同层次,且行刑客体与改造主体是同一体,因此形成"二层次主客体联结论"。  相似文献   

10.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Object Relations Therapy)是一种强调"治疗师—来访者"关系的深度心理治疗方法。通过诠释客体和客体关系内涵,分析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理论依据以及实施的四个阶段,对中国罪犯心理矫治工作进行初步探讨。在罪犯心理矫治中引进客体关系心理治疗,是罪犯心理咨询和治疗手段的创新,也是提升罪犯教育改造质量和践行监管安全"首要标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