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回到马克思:解开剥削问题的死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将剩余价值分解为初始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三个组成部分,其中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得到的,不是靠剥削工人的劳动得来的。因此,资本家占有相对剩余价值不是剥削,不能滥用剩余价值率来衡量剥削程度。但在现实中,剩余价值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劳资双方为争取各自的利益展开博弈。政府的作为在于用法令缩短工作日,限制剥削,促进全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悄然改变人们的生产组织方式,网络化、数字化成为新时代转型的主要标识。在非物质劳动逐渐占据劳动主导形态的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劳动作为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之时代拓展的特殊价值日益凸显。鉴于此,理清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数字劳动的概念和具体表现形式,详细分析数字劳动的剩余价值生产过程,考察数字劳动之于延续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意识形态控制、异化等的作用,对于理解其与资本剥削逻辑之间的隐秘关系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起点,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的一元论,承认只有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应该扩大生产劳动的范畴,认为凡是有益社会的劳动都创造价值,各种非生产劳动要素虽不是创造价值的要素,但却是创造价值的前提,创造使用价值的要素,因而现实中生产决定分配的内涵要求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分配关系。文章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方式的基本特征与必然要求,按要素分配不存在剥削,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具有逻辑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数字劳动是数字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拓展的重要范畴。国外对数字劳动的研究较为深入,其有关数字劳动的概念及具体表现形式的研究可通过物质劳动、非物质劳动的属性划分归为两大类,而基于劳动价值论的研究维度则包括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剩余价值生产、异化、剥削和意识形态等方面。但总体来看,学界对数字劳动的研究仍存在概念界定不清晰、对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分析不够系统深入等问题,劳动价值论视阈下的数字劳动研究应考察数字劳动的概念和涵盖范围,更加关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重视研究的细致化、系统化和理论化,并结合实际问题探究数字时代如何摆脱资本的控制和剥削。  相似文献   

5.
资本参与分配并受到保护,是近十年来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的成果对党和国家重大决策的一大贡献.剩余价值是由资本和管理、决策、技术、生产等劳动和非劳动各种因素形成合力共同创造的.管理、技术、生产等劳动因素不承担剩余价值负增长的后果,其后果全部由投资者承担.遵循责任与权益一致的原则,资本这一非劳动因素享有剩余价值,是合法的.通过投资经营获得的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应该得到保护.社会的不公平不是资本占有剩余价值,而是历史形成的社会各阶层经济基础存在差别.政府的职能是通过各种合法合理的方式缓解由于差别而形成的矛盾,使社会的不公平降低到全体人民能够承受和愿意承受的程度.两次分配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按劳分配,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其正确的理论依据是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报酬的分配对象是劳动过程创造的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应当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前提是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中的地位。探索经理层运作的新机制,让劳动力资本成为国有企业的最大股东。  相似文献   

7.
经营管理工作是不是生产劳动?经营管理活动创造不创造价值?经营管理人员应不应该得到相应的高额报酬?对于这些问题,长期以来存在着以下两种片面的认识:第一,认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多注重体力劳动,不重视脑力劳动,多重视对物质产品直接进行加工的工人的劳动对价值创造的作用,不重视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和科技工作者的劳动对价值的创造。第二,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指出资本家管理自己企业的经营活动,目的是为了取得剩余价值,因而不是生产劳动,不创造价值。但是,仔细分析马克思的有关思想,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8.
肖勤福 《理论前沿》2003,1(20):25-26
在雇佣劳动制度下,资本对于劳动剥削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工人在市场上出卖的是劳动力,而劳动力的价值与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量,资本家无偿占有了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的那个价值量。这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带有根本性的重大发现。然而,马克思在其对资本主义社会作出“生理解剖”和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展开批判进而获得这一发现时,对于工人在市场上出卖的到底是劳动还是劳动力,却有一个逐步深化其认识的过程,即从最初“出卖劳动”的提法到后来“出卖劳动力”的深刻认识。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勇于自我否定和创…  相似文献   

9.
资本主义进入数字时代以来其外在形态发生了变化,但资本的增值本性未变,资本逻辑一方面作为拜物教的社会历史根源,另一方面同拜物教相“耦合”推进资本的增值。在数字时代,数字劳动依然是剩余价值的源泉,“数据”成为资本增值得以实现的载体,与之相对应而衍生出了数字拜物教,在同数字资本逻辑相“耦合”中不断模糊劳动与休闲的界限,实现了对数字劳动的隐匿性剥削。消解此类剥削现象需从资本逻辑的破解入手,坚持马克思开辟的资本逻辑批判的科学道路揭露其内在否定性,并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打破资本逻辑提供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揭露了资本剥削的秘密和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当前,我们应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进一步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这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劳动的角度看,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中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是劳动过程的结果,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表现为价值的增殖过程,而所谓价值的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商品经济社会的共有现象。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他经济学著作中所考察的劳动,主要是分工协作的共同劳动即“总体劳动”。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都是“总体劳动”中的必要组成部分,都是生产劳动,都创造价值。资本家作为生产指挥者的劳动,其管理劳动是生产劳动,也创造价值。当代社会的劳动可分为科学技术劳动、经营管理劳动和直接操作劳动。科学技术劳动和经营管理劳动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价值创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劳动的重新定义与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入理解劳动价值论,不能绕开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尤其要重新探讨抽象劳动这个核心性概念。马克思把抽象劳动定义为“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有失偏颇,表现为没有对脑力和体力进行深入研究,把本来是体力的一部分的大脑的生理功能同大脑记忆、思考的内容即知识力混为一谈,导致了对简单劳动的“过度抽象”。因此,我们必须对劳动重新进行定义:劳动是劳动者以体力为基础的对知识力的传承与积累过程。根据这一新的劳动定义,劳动力既属于个人又属于社会;价值和剩余价值不仅是雇佣工人创造的,更是社会创造的,而且,价值的创造越来越依赖于社会,劳动工具参与价值创造;劳动生产率同价值量成正比。  相似文献   

14.
一、剥削根源论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腐败从本质上说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和剥削思想的产物。腐败的本质就是剥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剥削制度作为一种完整的制度,剥削阶级作为一个完整的阶级都已不复存在。但是它们的剥削思想残余还存在,这种思想余毒以带有剥削性质的私营经济、外商经济滋生的新剥削分子为主要载体,同时,也存在于我党内部某些党员和其它一些社会成员身上。这种残缺的剥削制度、剥削阶级及其思想残余,虽然以隐蔽的、非法的、间接的形式存在,但它导致了以无偿占有他人劳动为本质特征的腐败的产生。这一观点已为大多数人认同。  相似文献   

15.
在世纪之交,我们需要熏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经济学.马克思通过对"社会生产关系"这一研究对象和"实证的辩证法"的确立,构筑了自己的经济学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三条主线一是剩余价值的产生、流通和分配,二是利益转变的起点、过程和结果,三是异化劳动的变动过程.这三条线索相互独立,相互联系,形成了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进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掌握着知识的人力资本在生产总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劳动成果的分配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应考虑人力资本的因素.人力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分享,必然调动劳动者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和劳动的创造性,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相似文献   

17.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并推动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倡导社会主义和谐劳动观,即倡导"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既要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研究和认识,又要注重"劳动解放"的思想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应用,还要创建和完善让劳动参与收益分配的制度,让已经摆脱了阶级压迫的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的劳动,成为逐步"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劳动。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在激励广大职工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工会干部之所以必须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是因为工会本质上是劳动者的组织,是因为工会组织实际上应当是社会劳动政策的平衡器,是因为正是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才诞生了"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必须着眼于"新的历史条件",必须着眼于理论创新,必须着眼于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19.
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不等于剥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这就涉及一个深层次的基本理论问题: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价值基础是什么?非劳动收入是否等于剥削收入?应当说,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价值基础是它们各自在价值创造中所做的贡献,剥削是对他人生产要素贡献的无偿占有,因此,以非劳动生产要素的贡献为基础的非劳动收入不是剥削。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私营企业主群体的逐步形成,私营企业主的社会属性问题,引起了广大统一战线工作者及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探讨,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其中最典型的有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私营企业主既不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前的民族资本家,也不是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家,是社会主义劳动者;第二种观点认为,私营企业主在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资本投入、雇佣劳动占有一部分剩余价值,是剥削者;第三种观点认为,私营企业主既占有一部分剩余价值,又参与劳动,因而具有剥削者与劳动者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