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么是科学技术?确切说,科学和技术是两个概念。科学是反映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结晶。技术则是人类为实现社会需要而创造的手段的总和。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逐渐地对自然规律有所认识,并且学会了运用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使其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科学技术就是在这漫长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1.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时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成果,即精神生产(指人类通过自身的脑力劳动创造精神产品的活动)和精神生活(指人们为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享受的活动,包括科学、政治、法律、道德、艺术、体育以及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社交活动等)的成果。人类产生以来,不断地认识客观世界,并且不断地改造客观世界。最初,当人类同大自然作斗争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时候,人类的精神生产也就开始了。随着人类同自然斗争…  相似文献   

3.
水灾历来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自古以来,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与洪涝灾害进行不懈的斗争。我国是世界上对天气现象观测最早的国家之一,雨量的测报科学,就是在防治水害、兴修水利的治水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不同的社会历史文明时期,对应着不同的文明观。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基本上是以顺应自然的方式进行生产和生活的。人们视天为畏物、为神,畏天、敬天。在中国古代老子哲学中,称为“天道自然”。在古希腊哲学中,赫拉克利特则称之为“逻各斯”,认为人的本性就是顺应自然,服从自然。这个时期是人类顺应自然生活的阶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对自然界认识和改造的能力加强,人类的自我意识观念也不断强化。这时,开始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状态。人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开始改造和利用自…  相似文献   

5.
共产党员为什么要进行修养呢? 人们为了要生活,就必须和自然界进行斗争,利用自然界来生产物质资料。人类在和自然界的不断斗争中,不断地改造自然界,同时也不断地改造着人类自己,改造着人们彼此间的关系。人们的本身,人们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形式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等,都是在社会的人们和自然界的长年斗争中不断地改造和进步的。 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历史阶段,就产生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每个社会成员都作为一定阶级的人而存在,都在一定的阶级斗争的条件下生活。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正>科学是人类通过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运动规律长期研究和探索形成的知识积累。崇尚科学,不仅反映了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时对前人探索成果的尊崇和运用;而且还体现了人类在改造主观世界时将探索和发现真理作为终极追求。"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把对真的发掘与对善的弘扬紧密相连,凸现了科学精神在构建道德规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从推动社会生产  相似文献   

7.
可以说,生产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正是这种生产活动造就了人类,造就了人类文明,造就了人类历史。人类的这种生产活动,从一开始,就体现为人类与自然、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人类采集、渔猎、用火、耕织到冶炼、采矿、造屋、修渠、铺路、架桥,一直到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对自然从依赖、汲取到利用、再到加工、改造,人类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文明进程不断加快,人类干预自然、改变甚至破坏环境的程度也越来越深,人类受到自然和环境的惩罚也越来越多,人类文明正受到来自人类自身行为、特别是生产活动所带来的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生态思想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都应以自然规律为前提,对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来说,既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保护自然的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揭批“法轮功”的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但“法轮功”组织苦心经营多年 ,近期又建立了秘密的第二三梯队 ,并和海外敌对势力相勾结 ,妄图长期对抗 ,我们务必要除恶务尽。为此 ,首先要深入揭露“法轮功”的邪教本质。一、“法轮功”的理论是反科学、反马克思主义的歪理邪说自然科学和技术给人以战胜自然的力量 ,人文科学给人以思想的力量 ,科学是适应人们不断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而产生和发展的 ,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的方法 ,推动着人们的实践的发展 ,也使人们的认识不断由浅入深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科学的基础上把…  相似文献   

10.
陈铁雄 《今日浙江》2003,(16):36-38
如果不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必将面临大自然的惩罚。在同非典作斗争的同时,一场加强对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的行动也在全省各地展开。尽管在果子狸体内检测到的SARS病毒与非典在人类中爆发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但给人们深刻的警示是:如果不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必将面临大自然的惩  相似文献   

11.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人类同贫困作斗争的进程彰显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制度的变革、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教育和国际合作等因素,推动减贫取得了明显成效,也彰显了减贫的变革精神、创新精神、发展精神、自强精神和合作精神。展望未来,我们要充分弘扬减贫精神,为反贫困提供精神动力支撑,从而加速全球减贫进程,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相似文献   

12.
风险是现代人的宿命。这是因为,"风险"不是其他,而是人的理性行动之伴生物。人有理性能力,所以能改造和重建自然;但人的理性能力又是有限的,所以任何改造和重建的行动都必然生产出各种不确定性和意外后果。风险,即人在享受理性行动的各种成就感和福祉的同时必须承受的不确定性。现代化进程是人对自身理性能力的信任与实践不断推向新的高度、自然不断被改造并彻底人造化的过程,也是风险社会的生成过程。用刚  相似文献   

13.
科学方法和人文理念是人类在认识与改造自然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法和价值体系,它们是贯穿科学探索和人文研究过程中的精神实质。近代科技革命对从科学主义延伸出来的工具理性的极度利用,使人类在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中隐含着深刻的矛盾;人本主义则无限夸大人的非理性,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消极的后果。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冲突及其各自内在的局限,说明单纯的科学与人文不可能完成建构完整的人类精神世界及人自身的使命。因此,两种文化的统一是时代背景下的必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科学的发展进程,均为人类不断地向着一个无限的未知领域作有限的接近的过程。时至今日,中国的发展已进入了科学发展轨道。“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领导的新理念。执政是执掌政权、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领导活动和行为。科学执政则是“科学发展观”在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并指出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所谓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自和谐社会概念提出以来最具权威的定义,也是和谐社会描绘出来的理想蓝图“。三个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这幅蓝图的路径和阶梯,其中,政治文明应当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文明与和谐都是人类追求的社会目标,文明侧重于人们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进程所获…  相似文献   

16.
谭延闿政权确立后,一批革命党的下层份子由于不满意资产阶级与封建保守势力的妥协,追求民主共和的理想及自身社会景况的改善,曾经不断掀起反抗斗争的风潮。这些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湖南的继续发展与深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目前尚无人涉及过这个题目,本文拟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刘婕  颜新云 《传承》2013,(10):128-130
随着人类步入低碳经济时代,发展生产力的核心不再是人类如何征服和改造自然,而是人类在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前提下更好地满足自身需要,进而实现人(社会)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时代发展必然要求为以往生产力概念注入新内涵,并对其构成要素进行重申。低碳经济时代自然界在构成和发展生产力中重要性凸显。  相似文献   

18.
于英  胡延风 《前沿》2010,(9):156-159
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类存在状态不断提升的过程。建设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所要建立的新社会的内在要求,是人类具有了明显的对自然进行控制和改造的能力之后,对如何运用自己的能力以实现与自然界之间的协调与稳定做出的新结论。它是人类存在状态的一次新飞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统筹解决人类自然和社会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不们需要斗争精神了吗?□王殿华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斗争—也许有些人对这个词反应过敏—不仅应该成为维护我们自身权利的锐利武器,更应该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一种哲学,成为融入我们个性品质中的一种刚强精神。“必须进行斗争”,这是自然提供给人类的一条极聪明的法...  相似文献   

20.
一科学技术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9卷第 3 72页 )人类改造自然 ,创造物质产品 ,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要的物质生产 ,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 ,是生产力不断改进 ,不断丰富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 ,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生产力发展 ,促进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不断充裕。科学技术反作用于社会主体 ,并通过社会主体的能动作用 ,变革生产关系 ,使之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进而完善上层建筑 ,使之适应经济基础不断改进的需要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