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领导者四悟     
贺喜灿的“领导者四悟”一文认为,悟性是人们的一种心理体验。作为领导者,悟性不可少。但悟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断锻造、磨练的结果。领导者要提高“悟性”,须做到四悟,即悟己、悟人、悟事、悟势。  相似文献   

2.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他把研究人的认识形成作为哲学的中心,力图在主体认识和逻辑的关系上寻找一种新的思维形式。他提出并阐述了范畴体系,试图以范畴为形式,以先验图型为中介,从而达到知性思维与感性直观的结合。康德的范畴体系,包括三个方面内容:范畴表、先验图型和知性的先验原理。第一,关于范畴表。康德认为,判断是一种知性的活动,而知性是一种把各种感性表象依据一定规则综合统一起来的能力,因此,要在判断活动中去寻找知性认识阶段的主体能动性结构。他认为,知…  相似文献   

3.
侯才 《理论视野》2005,(4):45-47
本文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及其特质进行了考察和揭示,并以此为基础,批驳了一直被视为权威定论的康德的“感性、知性、理性”三要素认识结构模式,提出了“感性、理性、悟性”三要素新认识结构模式的构想。  相似文献   

4.
在《论语》中,孔子曾多次谈到“知”。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了解、理解之意。综合起来,孔子的“理解观”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克己知人。孔子一贯主张克制自己。他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却不怨怒,不也是君子的品德吗?不仅如此,孔子还主张积极地去理解别人。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意思是不怕别人不了  相似文献   

5.
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金岳霖的《知识论》胡军1亚里士多德以“求知是人的本性” ̄①这句话开始了他的名著《形而上学》一书。无独有偶,中国的先儒荀况也直截了当地指出:“凡以知,人之性也。” ̄②这两位先哲在地域相隔辽远、文化背景迥异,交通极度闭塞的环境中却表达出...  相似文献   

6.
道德被马克思称之为“实践精神”,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如果道德不能进入人的实践领域,化为人的具体实践,它的价值和意义就无从谈起。基于道德的这个属性,如果德育不能实现“知”与“行”的互动,仅仅是停留在让受教育者知德的水平上,那么毋庸置疑,德育的最终产品将会是一群有道德知识而无实际道德品质的人,德育的价值和意义也将无从谈起。德育贵在知行统一,只有将道德贯彻到人们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去,德育的价值才能够充分实现。然而,当前道德生活中存在的种种知行脱节的现象,却不得不让我们对德育中的几个问题予以新的审视。“知”与…  相似文献   

7.
杜威通过揭示康德如何从“启蒙运动的儿子”走向“与启蒙运动决裂”,以及法国哲学与英美经验论哲学的不足,奠定了其心仪中国哲学的思想基础.他评说了中西道德哲学的不同流派,在哲学和文化的一些基本问题上,他的观点多有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相通之处.他看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味儿”或“中国特点”,提出了“两个适应”的理论,即:使古老的中国观念“适应现代的情况”,使西方思想的精华“适应中国的情况”.他从老子和孔子的哲学中发现了为世界上其他民族所不及的精神品格,强烈谴责西方列强向中国转移其社会危机,以中国的人生哲学为“救世之灵药”.他说中国哲学更多地把大自然“当作娱心悦目的事物看”,以及他所提出的“像中国人那样思考”的主张,是后来诺斯罗普关于中国哲学审美特征之研究、公正的世界秩序之建立应引进中国价值观的先声.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工作中有两个能动体: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其工作对象。对于这两者相互关系的认识决定着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的选择。长期以来,在经验领域,普遍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自我中心和主体观念。形成这个观念有三个原因:一是人们把学校教学过程的师生关系移用于思想政治工作,认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起类似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所谓“主导”被理解为“主体”和“导师”,“导师”的威严又使“主体”的意向得到了强化。二是人们在理解思想政治工作的启发引导作用时,总难避开孟子的“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而这“先知”与“后知”,“先觉”与“后觉”的关系,在  相似文献   

9.
樊冬实 《学理论》2014,(1):149-150
梁漱溟先生的演讲录《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出版于1921年,不久,在第三版自序与第八版自序中曾特致声明,声明其中有些不到的见解,而后来别有新悟。暂且先不去看他所自悔的见解,而这本书确实有很多醒人的观点在里面。这本书讨论了一个热点问题,东西文化是否能够融合?而对于现在的社会来看,东西融合也是一种必然趋势了。  相似文献   

10.
陈可依 《学理论》2015,(1):70-71
传统哲学分裂了知与行,只强调知的尊贵、却轻视行的重要性,约翰·杜威是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熟知哲学史的杜威为给哲学一个新的角色把目光投向了知与行之间的接缝处。在《确定性的寻求》一书中他把传统的知识即理性与被传统哲学贬低的行动结合起来,提出人的本性不在于先验性和固定性,而应在于主观能动性。他的这种对于知行关系创造性的见解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知行关系的角度浅析杜威对确定性的寻求。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的斗争中,一些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和西方国家的一些政治、思想界的要人,极力宣传关于现代社会要实行指导思想多元化、政治多元化和经济多元化的观点,这种观点已成为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一个思想武器。我们在进行反和平演变的斗争中,应当认清这种观点的基本内容及其实质,从而抵御和消除它对我们的影响。本来,“多元”这个概念是指性质不同的东西并列存在、共同发展的意思,但是它被人们运用于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方面,就有不同的含义,哲学上根据对世界有几种本原的看法不同,分为一元论、二元论和多元论。哲学上的多元论主张世界是由多种本原构成的。我国古代的“五行说”,将万物  相似文献   

12.
人是费尔巴哈全部哲学的基础,他宣称自己的哲学是人本学,他的“新哲学”就是人的哲学,“新哲学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哲学的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①。他从类存在物出发,对人的本质、人的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体与类的关系、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人与历史的关系等方面广泛地进行了探讨,形成了丰富的人学思想,并逻辑地构成了他的人学体系。1  费尔巴哈认为对人的认识必须从认识那些为人所特有的差别性出发,这是他认识人的根本方法。“如果你从人身上除去他赖以成为人的东西,那你就可以毫无困难地向我证…  相似文献   

13.
人文哲学: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现代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哲学本体是对生活之根的承诺,不同时代的哲学以不同的本体承诺不同的 生活之根。现代哲学的特质在于,它承诺人文(人文世界)为生活之根,“人文”由此成为现代哲 学的本体性范畴。处于近、现代哲学相交之际的马克思哲学,以“实践”作为其基础性范畴。因 此,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范畴,便成为确认马克思哲学时代定位的关键所在。在传统哲学的 意义上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范畴,势必将马克思哲学框定于传统哲学。而事实上,马克思的实践 范畴是以其特有的“人文”意蕴超越于传统哲学的实践范畴的,它通过与“实践”融为一体的 “社会关系”范畴表达了“人”与“文”的双向开放性动态,从而成为具有“人文”意蕴的现代哲学 的本体性范畴。马克思哲学由此被定位于现代哲学。  相似文献   

14.
李靖 《学理论》2012,(35):41-42
王阳明是继陆九渊之后心学的集大成者,他以心为体,创立了与程朱理学进路不同的心学思想。用当代的哲学来看,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中"心"的含义主要为情感、意志、观念等,再将外在伦理规范内化到心中,使道德主体自我立法,表达一个道德主体的观点。王阳明以良知作为心之本体,再通过"致"的功夫使主体先天潜在的良知成为"明觉之知",为道德法则源于主体自身建立了理论基础,"致良知"三字成为他一生学问的精髓,既涵盖了本体又包括了功夫,实现了"知"和"行"的统一,所以良知也理所应当地成了主体思想的核心。他通过心外无理(心即理)确证了这个道德主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黄震  刘涛 《党政论坛》2013,(24):14-15
孔夫子把自己比作夹缝中的人。他在去世前说:“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则与宾主夹之也……而丘也殷入也。”意思是:殷人殡于两楹之间的夹缝,而我是殷人,也处在夹缝之中。  相似文献   

16.
古文献《韩非子·喻老篇》曰:“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意思是说,“知己”抑或“治己”,比“知人”抑或“治人”更难。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领导干部,往往“忧他”者甚多,“忧己”者甚少。例如,有的同志对公款吃喝之风怒不可遏,可自己每逢“知己”,又不以为然;有的同志对“无礼”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怨气冲天,而自己给人办事不见回报,却又耿耿于怀;有的同志对  相似文献   

17.
针对人们对真理、知识的一些误解,通过总结西方关于真理、知识的理论,试图对知性之真、实践之真和绝对之真等西方称作真理的形式做一简单的反思,粗略地区分它们各自的特点、遵循的原理和检验的标准等。知性知识可分为分析的知识和综合的知识两类;它们分别遵循着同一律和综合的原理;分析的知识需要逻辑的证明,例如三段论证明;综合的知识由于是从感性出发的,所以需要落脚到感性的实证。证明和实证,构成知性知识确立的两种标准。按照这两种标准知识确立起来,即为知性之真。实践之知所遵循的是(相对)必然性的原理;它们之所以为真的标准是现实性,即实践之知的成功实现。按照这种标准将实践之知确立起来,即为实践之真。绝对之知是关于物本身的知识。它以绝对必然性作为成真之原理,它的标准就是绝对自身在发展中实现自身的现实性。在绝对必然性中将绝对之知确立起来,即为绝对之真。  相似文献   

18.
翻译家李文俊说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他从中学时代与同学一起合作搞翻译,迄今在这条路上走了已经有50多年。从80年代起他翻译了美国作家福克纳的作品,包括新近出版的被称作“天书”的《押沙龙,押沙龙!》。他动手翻译是1995年1月,译完时已是1998年2月。这是这位已到古稀之年的翻译家所翻译的第四部福著。法国的福克纳专家莫里斯·库安德鲁译过多部福著,惟独未译《押沙龙,押沙龙!》。晚年他捡起此书想译,但已觉力不从心,终于未能如愿,他因此极为后悔,恨自己没有在较年轻时做这一件事。李文俊说他至少不会为没有做这件事而后悔。他说…  相似文献   

19.
徐欧露 《瞭望》2020,(11):32-34
每个人都是地球生态链中微小的一环,同时又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觉知自己和自然的关系,从“我想”到“不想”,一字之差,可能就是一个更好的未来。“对于我们的地球来说,最大的威胁,就是相信会有别人来拯救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方励之在积极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时候,多次谈到民主的含义。他说:“民主本身的含义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然后每个人去争取这种权利,然后组成一个社会。”他又说:“民主是以个人开始的,以‘我’为主。”他认为这种民主不要任何“头”或“圆心”“来牵着你。”叫做“东风吹战鼓擂,现在谁也不伯谁”,并以此来煽动学生闹事。一些缺乏政洽经验和马列主义修养的同志,颇受其蛊惑。究竟民主本身的含义是什么?民主就是“个人的权利”、“以个人开始”、“以我为主”吗?本文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1“民主”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尚书》,书中谈到民主这个词时说:“天惟时求民主”,意思是说上天适时为人民寻求一个皇帝、救世主。这里的民主是指“民之主”,即“君”或“君王”的意思,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民主,含义是根本不同的,而且正是相反的。在西方,民主一词起源于古希腊,它是“人民”和“地区”、“权力”和“统治”两个词合成的,它的基本含义是“人民的权利”,有人民政权和多数人统治的意思。当然这里的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