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韩秋红 《理论探讨》2022,(1):115-122
当代西方左翼学者对非物质劳动、意识形态和新主体性的构建发出批判理论的时代强音,为人们分析当代社会现实状况提供了重要范式和思考框架。而这一众思想理论的源头无疑需追溯到卢卡奇。卢卡奇的物化批判理论奠基性地构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叙事框架,为当代西方左翼思潮展开非物质劳动的人本主义批判提供理论基元;卢卡奇基于物化劳动批判强调无产阶级阶级意识觉解,其历史总体性辩证法在认识无产阶级历史身份与历史使命的意义上,成为贯穿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百年历程的主线;而其进一步指明并强调的政党组织原则,又为革命主体的阶级自觉及其时代职责提供了理念支撑与理论根据,延展出当代西方左翼思潮关于无产阶级主体身份及其集体性的理论探讨。卢卡奇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与阶级身份的开新性的、始基性的理论建构具有突出的时代表征、革命意识与实践精神,始终投射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之中,如影随形般地表征在当代西方左翼思潮当中。据此,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史都是卢卡奇的注脚。  相似文献   

2.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质,追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重视共产党的组织建设。他以总体性辩证法作为把握现实的方法,批判了修正主义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揭示了无产阶级组织成为阶级和建立共产党的必然性;他以阶级意识为视角,阐明了共产党建立的意识形态前提和党作为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现实形态的角色;他从党的先进性、党与无产阶级和群众之间的关系、增强党组织的统一和凝聚力等角度思考了党建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6,(4)
贯穿于卢卡奇的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实践概念存在着理论上的错位。在实践与自然的关系上,卢卡奇改造了一个概念体系;在实践与辩证法的关系上,强调社会历史领域的辩证法,把辩证法归结为"实践辩证法";在实践与物质的关系上,片面强调实践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是现实世界的"创造主";在实践与"总体"的关系上,卢卡奇认为"总体的观点"等同于"实践的观点",企图以此否定唯物辩证法;在"实践"与革命实践的关系上,卢卡奇把实践概念看成是"抽象的、唯心主义的",主张通过增强"阶级意识"来取代真正的革命实践。卢卡奇等人企图通过错位的、歪曲的实践概念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而在实践中为当时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提供理论辩护。  相似文献   

4.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深刻阐释.毫无疑问,在卢卡奇的这部著作中,将总体性的辩证法视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所在,并且贯穿始终.在卢卡奇看来,历史唯物主义的功能出现了变化,不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认识,而且具有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性功能.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卢卡奇拿起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革命性武器,对第二国际的庸俗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批判,并对经济决定论和暴力革命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换言之,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动力因素的存在,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尽管我们也不能忽视卢卡奇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理论缺陷,即没有在根本意义上超越黑格尔的历史唯心主义,但无疑,卢卡奇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对于我们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本真精神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5.
唐泽园 《学理论》2014,(4):74-75
卢卡奇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认真研究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以及他对物化现象的批判与揭露,对于我们当今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思想史和形态学视角来看,自辩证法产生以来现已形成多种样态:从变易、转化、生成的辩证法,到归谬、对话乃至共相的辩证法,再到超越抽象知性的消极否定辩证法、积极肯定的思辨辩证法,以及唯物辩证法;经历了辩证法与反辩证法的论辩、形而上学与辩证思维的斗争、辩证法的历险。马克思从黑格尔哲学中拯救出辩证法,并创造性地将其改造为历史(实践)辩证法、劳动和生产辩证法;恩格斯则创立了自然辩证法。但第二与第三国际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们"却遮蔽和遗弃了具有革命本性的辩证法,以卢卡奇为奠基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担当起从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再次拯救辩证法的使命。然而,在拯救者被拯救的过程中,在总体性原则下,由于辩证法的可理解性只被限定在历史领域,单纯强调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同时,却否定了自然辩证法。"两个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不仅重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总体性辩证法,而且彰显出自然辩证法的当代意蕴。  相似文献   

7.
卢卡奇对现代性批判的基本路向体现在对现代性批判的基本原则确立。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对现代性的批判是沿着“商品—时间的空间化—物化意识”展开的,其基本原则是资本统治的“抽象化、形式化和合理化”。卢卡奇对现代性批判的当代价值体现在“继往”和“开来”两个方面:“继往”即呈现了马克思对资本现代性批判的维度,“开来”即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批判的基本定向。  相似文献   

8.
肖红玮  屈常睿 《学理论》2012,(30):47-48
1923年匈牙利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卢卡奇用德文发表了被公认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圣经"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形成及其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中卢卡奇提出了著名的"物化"理论,引起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界广泛而又激烈的争议。从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物化"、"总体性"理论入手,从而浅析其重要意义和当代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青年卢卡奇早期是从事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的,应该说是在属于文学艺术内的形而上学之内来思考问题的。青年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这部著作中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历史辩证法"。因此,当卢卡奇转向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时候,不能不带有他在早期文学批评理论当中所形成的浪漫主义倾向。卢卡奇的这种浪漫主义倾向却恰好在某种意义上迎合了马克思哲学的本意。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类的自由解放的生存状态,不能没有这种浪漫主义倾向作为最高的"支撑"。可以说,卢卡奇是第一个把浪漫主义因素引入到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之中的。因此,在他早期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理解当中,不能忽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0.
庞翼平 《学理论》2011,(14):45-46
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物化理论。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主要讨论物化和物化意识。马克思异化概念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在:二者研究的出发点不同;概念理解上有差异;对消灭物化途径的看法不同。  相似文献   

11.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在方法论上沿袭了卢卡奇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重建,即在方法论上回到黑格尔,"恢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辩证性。但法兰克福学派在其理论发展中忽视了马克思与黑格尔在哲学旨趣和方法上的根本区别,从而导致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只能滞留在一般性的文化审美批判层面,难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社会变革实践的理论诉求。正是基于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类社会历史观,马克思与黑格尔的理论旨向和研究路径有着根本差异,深刻领悟这些差异是正确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方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在《否定的否定》这一章中,批判了杜林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否定的否定规律的歪曲和攻击,阐述了否定的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特别指出辩证法不是单纯的证明工具,而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全章分三个部分:一、批判杜林对否  相似文献   

13.
房立洲 《学理论》2012,(16):68-69,85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化和异化是个经常的话题。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提出了物化和异化理论并据此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与人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在《手稿》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卢卡奇秉承马克思的衣钵,在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以下简称《意识》)中再次对物化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但他的物化概念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还是有着较大差别的,拟从两人对物化概念的理解、对物化产生根源的论证等四个方面对此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4.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阐述了工业化社会中人的物化理论,卢卡奇认为物化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层面上,而且涉及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消除物化的唯一途径是恢复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物化理论对批判资本主义本质,促进人的自由解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卢卡奇始终关注意识形态问题,他的意识形态理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研究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未发表前,卢卡奇就在其《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提出了"物化理论"。他的物化理论是对当代西方社会工人阶级真实境遇的揭示,是对当代西方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日益被割裂的深层反思,其目的在于形成工人阶级统一的"阶级意识"。本文试图对其理论做初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整体性思想是卢卡奇在其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重点阐述的内容,是他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所在。卢卡奇的整体性思想经历了从形式的整体到历史的整体再到革命的整体的深化过程。其主要特征有:整体性是具体性与历史性的统一,整体性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整体性是革命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整体性是乌托邦情怀与关怀人的统一。卢卡奇的整体性思想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晓兵 《理论视野》2010,(10):25-27,37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列宁主义是相区别的。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传承自黑格尔的辩证法,强调的是整体性原则;二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则更强调个体性,以"人学"解决问题;法兰克福学派甚至以"批判理论"代替马克思主义,以主观唯心主义和人道主义作为"救世良方"。但是,这些理论只是从心理-文化现象进行主观性批判,阻碍了人的发展;无产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心理和文化的解放。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资本主义的纵深发展,资本触角的全面延伸,马克思当年所面临的"异化劳动"已经转变为一种人类的生存危机,毋宁说是"文化危机"。面对这种危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总结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经验教训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基础上,以意识形态批判、技术理性批判、大众文化批判、现代国家批判、现代性批判等多元化的视角开始重新反思启蒙的理性叙事,这种精神自觉主要表现在卢卡奇对阶级意识的历史反思、科尔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的强调,以及葛兰西对实践哲学的进一步发展。这些主题思考切中了20世纪的核心问题,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同时为"文化焦虑"中的人类的精神自觉提供了某种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匈牙利学者卢卡奇在其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系统地阐述了阶级意识在历史进步与当代社会有效发展中体现出来的重要性及意义。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的延续与发展,卢卡奇基于阶级意识的视角来消解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让社会主义及共产党人将阶级意识形成一种道义的力量。从对卢卡奇阶级意识下的物化对人的生活状况的影响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论述与分析。人所处的当时社会环境下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思想层面多角度的被技术物化,深刻剖析意识形态的同时又消解解放人的思想才能解放人的社会这一论点,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终将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0.
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不是一个内部严整统一的体系,在不同时代、不同学者身上呈现为不同的理论形态。他们从阶级意识、精神分析、文化艺术、日常生活等层面提出不同的革命策略,将意识觉醒的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艺术家、边缘群体和青年知识分子上升为新的革命主体。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发掘的革命带有典型的主观性、微观性、渐进性和非暴力的特点。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不过是反叛现实的一种人道诉求,其革命视角的伦理性而非实践性,革命方式的妥协性而非彻底性,革命主体的单薄性而非大众性,革命路径的空想性而非现实性,决定了其无力从根基处撼动资本主义大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