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团结》2002,(3):17-17
社会政策,是指以公正为理念依据,以解决社会问题、保证社会安全、改进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的整体福利为主要目的,以国家的立法和行政干预为主要途径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行为准则、措施、法令、条例的总称。社会政策是社会公正理念的具体体现。为此,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吴忠民在《南方周末》(02,5,16)上撰文强调,政府要重视社会政策的制定,这对于协调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保证社会的安全,促进社会的整体化发展,提升社会的质量,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社会管理,即政府代表全民的意志对社会事务实施有效的管理,就是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以化解社会矛盾,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面对上海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趋势,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的政府社会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多元、矛盾复杂、风险加大,社会管理的任务非常繁重,传统以政府为主体的社会管理体制暴露出许多问题,社会管理职能社会化、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已经成为社会管理实践发展的必然。伴随着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趋势,寻求政府、市场和非政府组织在社会管理领域的均衡点,建立社会管理主体间的社会协同机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要研究这一问题,就必须通过构建社会管理的社会协同机制模型来认识社会协同机制的真实面目,探究社会管理的社会协同运作原理以及内在的、本质的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4.
社会信任是人类文明的基石和社会互动的桥梁,没有了社会信任,社会进步将会付出较大的成本代价。近年来,社会上出现假冒伪劣产品酿成事故、助人为乐反成被告等热点话题,表明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一定程度的社会信任危机。积顿推进社会信任建设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紧迫需求。鉴于此,本期专题围绕社会信任的话题,从社会信任类型、社会信任模式、社会信任建设等角度进行多方位探讨,以期着力实现社会信任建设的深度思考、深度认同和有效推进,全面提升社会信任建设在维护社会和诺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周耀虹 《党政论坛》2014,(23):29-30
一、加强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建设成绩斐然,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和提高。然而,近年来,伴随改革发展的深入,社会治理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考验,社会矛盾尖锐、社会冲突频繁,社会稳定维护与社会治理成本日渐增高。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社会,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维护稳定的任务更重了,要求更高了。社会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才能集中精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和谐的问题。当前,我省社会形势总体上是稳定的、和谐的,但是,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定的因素还不少,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社会总是在解决矛盾中不断前进的。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不断化解这些不稳定、不确定、  相似文献   

7.
企业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企业为社会提供产品,为社会创造财富,为社会培养人才,推进科技进步和经济繁荣,在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有大型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党执政的经济基础,担负着发展民族工业、创造财富、扩大就业、维护稳定、保护环境、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责任。没有和谐的环境,就没有企业的发展;没有企业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我国社会现实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成为社会学研究的热点。回顾2013年,学界围绕社会结构与阶层流动,新型城镇化、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生态社会学等热点问题,从不同视角和层面展开深度研究,产生一些有影响的理论成果,从而彰显了社会学研究社会、建设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的解读:现代社会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新  岳敏 《学理论》2009,(27):155-156
现代社会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从经济、法制、社会等不同的角度来理解现代社会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充分认识现代社会的时空特征、文化特征和身体特征,了解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在时空、文化和身体等方面的转向,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现代性和现代社会,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环境,制定可行的政策策略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1.
王劲颖 《党政论坛》2008,(23):36-37
近年来,上海探索实践社会组织的“枢纽式管理”,即在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设立联合会、服务中心等形式的组织载体,通过政府委托或者授权形式,对一个地域、一个领域的社会组织实施管理和服务,以实现社会组织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服务。这些组织载体是政府扶持成立,以政府需求为主导的社会组织,可以称为政府主导型枢纽组织。与此同时,一些社会自发成立,以社会需求为主导的社会组织也在兴起,他们通过为各类社会组织服务,  相似文献   

12.
毫无疑问,当今我国已经进入追求社会公平的新时期。而现在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不断增加,公民对政府提供优质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体现社会公平性的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如果采取回避矛盾或堵、截等消极社会管理方法势必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对建设和谐社会于事无补,创新社会管理成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当前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
《理论视野》2013,(11):68-73
【提要】宁夏石嘴山市在“大维稳、大和谐”理念指导下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在社会管理的理念定位、体制创新、机制健全、基础夯实、方法拓展等方面进行积极创新,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西部特色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之路。从石嘴山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出,未来的社会管理创新应在一些方面有所突破:将社会管理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加强和改进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增强社会管理中的公众参与程度,健全社会管理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法治保障,提高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14.
建立新型城市社会救助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建立新型城市社会救助体系,有利于保持适度的贫富差距,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形成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有利于提高思想道德建设水平。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新型城市社会救助体系应该是在现代社会救助价值理念的指导下.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灾害性社会救助为主体,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重点,以社会帮扶为补充的有机统一体。围绕构建和谐社会造一目标,大力推进新型城市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就必须重构社会救助的现代价值理念,建立统一的社会救助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加快社会救助工作的法制化进程,实现社会救助主体的多元化,健全社会救助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最终实现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衔接。  相似文献   

15.
王成国 《理论视野》2012,(10):72-73
社会管理是指党委、政府和社会组织、公众等其他社会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依据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运用法律法规、政策、道德等社会规范体系对社会事务进行服务、协调、组织、监控的过程和活动。它的根本目的是维系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基本任务是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社会生存和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6.
谭桔华 《求知》2012,(12):21-23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同属于政府职能的范畴。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社会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服务是出发点,也是根本目的。然而,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社会组织发展的不成熟、公民参与意识不强以及法规体系的不健全等,这一切都制约着社会管理的进一步完善。为此。要从转变政府职能、发展社会组织、鼓励公民参与和健全法制体系四个方面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促进整个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7.
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科学,广告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语言是广告的核心,广告语言也存着社会语言具有的地域、性别、年龄、阶层等方面的特征。广告语言要取得成效,就不得不将社会因素纳入考虑的范围之内,将广告和社会生活相结合,有助于广告人更好地理解社会,更好地确定广告语言的诉求定位,使广告语言更加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8.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人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又是社会发展的内容:“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进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颜良成 《学理论》2008,(3):58-62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详述了执政党“社会建设”方略,提出构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社会。这是历次党代会报告中第一次单独阐述社会建设内容。自改革开放到1990年代中期,中国只有经济政策,没有社会政策。而十六大之后,社会政策才开始陆续制定,社会政策时代向民生渐行渐近。所谓社会政策,是以公正为理念依据,以解决社会问题、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改善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的整体福利为主要目的.以国家的立法和行政干预为主要途径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行为准则、法令和条例的总称。  相似文献   

20.
刘忠祥 《理论视野》2013,(11):15-17
随着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党越来越重视社会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并要求“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