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迎接第三次飞跃──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超前思考彭荣昭只要我国人口大部分还分布在农村.则农业和农村问题就始终是中国的首要问题。农村经济体制是农业和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村经济和行政管理的基础。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进行了两次大的变革,第一次是1954年...  相似文献   

2.
从传统农业发展观向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观的转变 ,是人类经济发展思想的一次重大飞跃。在实现这一重大飞跃过程中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自然发展现、人口生育观、利益观、经营观和政绩观等方面的特殊性障碍。本文在分析这些障碍性因素的基础上 ,提出了我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是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这是一场新的农业革命,是对农业生产力的再次解放。根据我国农业现实情况,要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主要有五条思路:1.加快农业经营的市场化进程。加快农业经营的市场化进程,就是要通过市场利益机制、竞争机制来导向农民生产,以市场需求导向生产需求,以市场竞争导向技术改革,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因此,建立健全和扩大农村市场,使各种产品、资金、劳动力、信息等在市场上得以充分交换,是实现现代化农业的首要条件。2…  相似文献   

4.
经济欠发达的信阳市是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也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省辖市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分析表明,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及其推广,既会因为"资本下乡"、农业产业化发展与规模化经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缩小"边缘区"与"核心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也会因为"边缘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规模的提升、区域之间可达性的提高、要素流动制度阻力的降低而密切区域经济联系、推进区域分工合理化,还会因为经济腹地与经济中心的相互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从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建党到今天,在历史紧要关头,每一次大转变最先选择的都是农村,其农村观大抵有三次重大转变,分别是:第一次重大转变:农村从革命的外围阵地、后继者向革命的中心舞台转变、先行者,践行新民主主义观,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解放之梦;第二次重大转变:农村从农产品的供给者向改革的先行者转变,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走先农村后城市的改革道路,践行实践标准的真理观,实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全体人民实现温饱之梦;第三次重大转变:农村从城市的支撑保障者向协同发展者转变,城乡实现一体化发展,走从碎片式改革转向全面深化改革之路,践行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实现建成全面小康之梦。第一次转变主要是一次伟大政治变革,第二次转变则是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而第三次转变则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变革。前两次转变带来的历史转折经历艰难困苦,坎坷曲折,但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玉汝于成。第三次转变带来的转折的大幕虽刚拉起,但已铿锵前行。每一次转变都成了中国梦实现路途中的一次关键转折,前两次转变各开创了一个极富传奇而伟大的时代,第三次转变的集结号已吹响,航船正开始起航,正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多个维度推进中国梦不断前行和加速落点。  相似文献   

6.
张婷  胡继魁 《学理论》2012,(22):72-74
随着我国农业人口向城市持续转移,农地流转也不断增加。这两个农村重要经济条件的变化,对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有重要影响,推动农业经营体制向市场化不断转变。重点分析了劳动力转移对形成于1980年代的农业经营体制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祖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必然要求农业科技有一个大的发展,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这就揭示了科技进步在农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要求我们必须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谷物产量1997年达到44349万吨,是1978年的26546万吨的1.7倍;棉花产量1997年达到460.3万吨,是1978…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问题在农村,农村的问题在农业,农业的问题在农民。历史的经验证明,在我们这样农民占绝大多数的世界人口大国,无论解决吃饭问题、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离不开兴农。兴农必盛,轻农必衰,伤农必乱,害农必反。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第一步决胜棋是农村改革。这场伟大的历史变革,从农村开始燃起星星之火,很快形成全国燎原之势,有力地推动了城市改革。这是中国国情和历史发展所决定的,也是中国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从全国各个领域、各条战线改革的整个进程来看,农村改革发展最顺利,成效最明显,基本上没有走什么弯路,没有出现什么…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7,(8)
中国农村经济如何实现突破发展?当前经济新常态代表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和总趋势,同时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突破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向可持续发展转变,与农业生产的模式、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密切相关。在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改善农民的经济现状和生活水平,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打破城乡经济二元藩篱,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完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机制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对三农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业生产在土地小规模分户经营的特定条件下,如何通过稳妥而积极的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近年来全国20多个农村改革试验区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超前试验和探索。最近,记者到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的广西玉林市调查发现:这个市一批按企业生产营销管理模式运作的农业企业已经破土而出,正迅速推动着农业经营规模化,显示出农业现代化的新曙光。当地党政干部和经济研究人员、企业家认为,这种农业企业化的探索很有可能成为我国农村深化改革的一个新方向,前途远大。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市的转移过程中体现出两个显著特征:一是规模大,这与庞大的中国农业人口基数相关;二是转移过程割裂。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被分成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农村的农民到城市的农民工的转变过程,实现地域和职业转变;第二阶段是从城市农民工到城市市民的转变过程,实现身份和认同的转变。那么,农民工问题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如何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要在实践中探索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所在,这些都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瞭望》1991,(50)
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了进一步做好农村各项工作,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任务。完成这项任务,无疑应当继续发挥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十一亿人口中有近九亿在农村。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在民主革命阶段,中国农民是工人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联盟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  相似文献   

13.
深圳特区农村城市化,是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具体实践,是深圳特区改革开放迅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特区农村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转变的客观要求。在短期内实现城市化,这是中国改革的伟大创举G但是,转变后的“农村”怎样加快发展步伐,是深圳特区顺利完成“第二次创业”,实现“三个根本性转变”的重要课题。(-)深圳特区农村城市化后,依据邓小平同志关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力争国民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相似文献   

14.
骆文智 《理论视野》2007,86(4):45-47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中应着重解决三个重大现实问题: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克服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进一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和集团企业运行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两次转轨变型,第一次是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转变,当前正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发展。认真探索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战略转变,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集约经营,从而加快我国实现现代化经营管理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这是值得探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一、我国企业和集团企业经营的现状我国企业和集团企业(其中主要是国营大中型企业)经过多年的改革,在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同经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企业处于生产型、速度型、外延型…  相似文献   

16.
农业产业化是近年来农村改革与发展中一个热门理论研究话题和重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了从本质上把握农业产业化,有效健康地推进产业化发展,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上对农业产业化进行全面的研究。一、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及问题七十年代末以来,在我国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和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营效益,并使农民收入连续九年快速增长。然而,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在深化农村改革和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又出现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及问题。一是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一…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制约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培养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新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而农村妇女占农村人口的一半以上,传统父权文化积淀导致的其弱势地位,严重制约了其公民意识的发展.本文将以政治参与为切入点,分析她们向现代公民转变的障碍,并探索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实现角色转变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我国2015年前后完成第一次现代化《人民日报》2007年1月29日刊登记者杨健的报道:《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1月27日在京发布。课题组在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后预测,如果按照中国1980年至2004年的速度估算,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达到100%大约还需要8年。就是说,中国可能在2015年前后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达到1960年发达国家的水平。据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何传启研究员介绍,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其特点是工业化、城市化、…  相似文献   

19.
宋亚平 《理论探索》2015,(1):10-12,22
城镇化是多种要素向特定区域集聚的过程,特别是经济要素和人口要素,其本质是人的城镇化,是产业上实现从事农业向从事包括工业和服务业在内的非农产业的转换,从居住和生活方式上实现由农村向城镇空间的转化。推进城镇化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十分重要,但它不应是城镇化的源动力,城镇化建设和"三农"之间的关系具有复杂函数的性质。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引发了包括农业经济比较效益低、农村社会治理状况堪忧、土地城镇化大于人口城镇化等诸多问题。推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首先要明确认识,准确把握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实事求是,从具体实际出发,精心绘制城镇化建设的"路线图",在此基础上稳步推进其朝前走。  相似文献   

20.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关于发展农业经济的论述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指针。 建国以来,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仅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依靠自己的力量基本解决了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我国的粮食生产每年以3%的速度递增,特别是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