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被认为是影响我国近三千年的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哲学、军事科学、语言文学、乃至卫生学界,都把它视为蕴含精深的“璞玉”,并对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掘。笔者认为,从管理学角度对它进行的融合提炼,也是颇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7,(7)
中国哲学思想中包含着许多丰富的领导思想,老子哲学是其间优异的组成部分,老子哲学思想就蕴含了许多丰富的领导思想。老子以"道"解说世界万物的演化,着重人与自然和谐、尊敬客观自然规律,认为事物阴阳相生相克、彼此控制、彼此平衡。老子哲学中领导思想的基础是以"道"为核心的"无为",它的思想在这些基础上论述"道"的内涵,并构建了以"道"为中心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3.
我们知道 ,庄子曾提出“绝圣弃智”的主张。学术界对这个口号一般是持否定态度的 ,认为它弃绝知识和文化 ,“开历史的倒车” ,是“反动”的。这种看法符合庄子的本意吗 ?本文从发掘“绝圣弃智”的本来意义出发 ,力图对庄子的这个主张作出一点新的评价 ,以就正于同仁。庄子提出弃绝圣智礼法 ,是不是他认为圣智礼法本身就是坏的呢 ?不是的。庄子不认为圣智礼法本身有什么问题。他指出 ,圣智礼法的创设 ,本来是用以防盗制贼的 ,其出发点本来是好的 ,但是却反被盗贼所窃 ,用为护身的名器 ,张其恣肆之欲 ,而为害民众。庄子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刻的…  相似文献   

4.
张森年的“实践之树常青、理论不是昏鸦——对黑格尔‘哲学是黄昏到来时才起飞的密纳发的猫头鹰’咒语的破译”一文指出,黑格尔的这句名言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当然之真理,认为它所揭示的仅仅是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表述的是理论对实践的相对滞后性这样一个事实。但是,这句名言同样体现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晦涩性,它的深层内蕴是:第一,哲学是“事后的概括者”,只有黄昏到来时才予起飞;第二,哲学是万应大全式的“终结真理”。它表述的是理论滞后于实践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5.
以“道”为本,这是老、庄道论的共同特征。老、庄都是通过论“道”来阐发各自思想的。道论发端于老子而庄子继之并多有发明。因此二者道论除相同之外更有许多不同。现撮要分述如下:一、“道”作为老庄道论的最高范畴,它始终是一种纯粹的抽象,一种抛开了任何具体规定的存在。在老庄道论中,道先天地而存在,道无形无体,看不见、摸不着,但同时道又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6.
道家思想流派中,主要的代表人物为老子、庄子。庄子作为老子的学生,继承了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思想,并进一步发挥了"无为"思想,提出了"以道观物"的认识论来认识世界,最终达到逍遥游境界。在当代,过快的发展进程激发了系列的社会问题。庄子作为先秦道家代表人物,其思想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过时,辨析庄子的"以道观物"认识论中"齐万物""齐是非""齐生死"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相结合。对解答当代存在的社会矛盾问题,有着重要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21,(6)
老子哲学中的"慈爱"思想和墨子哲学中的"兼爱"思想都被认为是"无差别之爱"。但是二者有着深层次的区别。笔者认为,老子的无差别之爱其实是齐"自我""非我"于"无我",建立在人的主体性的弱化、人完全遵从"道"的规律的基础上,而墨子的无差别之爱其实是将"非我"纳入"自我"之中,人的主体性由此凸显。二者的无差别之爱的深层次结构性区别在于他们各自的哲学中"人的主体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庄子》被誉为"天下第一奇书,"《秋水》篇又被人们公认为《庄子》中第一等文字,作为《秋水》篇中一则著名故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自然也属于极妙之作。庄子与惠施两位辩论高手,同游于濠梁之上,俯看儵鱼出游从容,因而引发联想,开展了一场人能否知鱼快乐的辩论。对这一话题,现有些学者发表论说,认为庄子与惠施的濠梁之辩反映了庄子与惠施的思想。但笔者认为,庄子与惠施的濠梁之辩涉及到了几个十分严肃的哲学问题,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并对此文的哲学内涵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9.
景艳 《学理论》2012,(24):28-29
“主仆辩证法”是黑格尔在早期代表作《精神现象学》中所阐述的观点和理念.《精神现象学》被认为是黑格尔哲学的起源.而“主仆辩证法”思想是在自我意识的范畴下产生的.从“主仆辩证法”的理论知识到它对现今社会的影响,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以其“直指人心”的心学思想著称于世,但他的这种思想被后世许多研究者视为异端之说。本文从“淮南格物”论,“百姓日用即道”以及“愚夫愚妇所以为学”的平民化教育三个方面变换角度来论述其思想,旨在阐述王艮的思想不应被视为异端,而只能认为是具有平民化特质的儒学。  相似文献   

11.
李维武 《理论视野》2008,(12):14-1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存在着一个有待认真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经历了百余年的传播、发展及其中国化后,往往仍然只是被看作一种“在中国的哲学”,而不是一种“中国的哲学”。也就是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被许多人视为一种在中国产生影响、得到发展的外来哲学,而没有转化为一种中国人自己的哲学。今天人们经常谈论的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还不是“中国的哲学”的一个有力证明。  相似文献   

12.
老子思想与现代领导者──读《道德经》随记郭涤列宁有句名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备的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列宁选集》第2卷,第443页。)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它属于工人阶级,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3.
一、从“反”的发现到“道”论的提出老子哲学究竟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根本问题在于老子的“道”是精神性的还是物质性的东西。如果就老子对“道”本身的规定性上去考察存在困难的话(因为其表述确实存在许多含混不清的地方),那末,从老子的思维过程、从其如何提出“道”这一范畴中,可能帮助我们看清“道”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道家思想由于晦涩难懂因而总被世人误解为消极的退缩主义,但在现如今道家文化越来越受学界的重视,而老子的道论思想是道家文化的核心内容。结合近代以来学者对老子道论的研究现状,主要论述了陈鼓应先生在这一方面的研究特点,分别从"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道"为《易传》思想的主体以及具有人文精神这三个方面来论述,不仅展现出老子思想中积极入世的一面,也为今后老学研究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5.
李阳 《学理论》2012,(4):55-56
庄子的人生观是庄子哲学的核心,庄子哲学的其他内容都是围绕其人生观而展开的。在生死观等方面,庄子有着自己独到且深刻的见解,在庄子的人生观中虽然有着消极的方面,然而庄子重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具有人生的理想和目标,并提出了达到其理想和目标的方法,要求人们努力去实行。所以,庄子的人生观并非只是消极。我们更应看到庄子哲学中对我们树立人生观的积极影响而不是消极方面,在社会发展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的人生观,庄子的人生观中也蕴含着许多宝贵的思想,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音希声的启示杨舵在二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提出了“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思想。作为一个哲学的和美学的命题,“大音希声”有着大量的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是中国古代美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遗产。“大音希声”看似荒谬、悖理,其实却是道家学派那...  相似文献   

17.
王建良 《理论导刊》2002,(12):40-41
尼采曾自称为“自由精神者”,而庄子的“逍遥游”也是表达人的精神的自由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庄子的哲学和尼采的哲学都是自由哲学。但是,他们所说的自由,并不是现代政治法律制度下权利义务关系规范下的自由,而是一种精神性的自由。他们虽然都崇尚精神性的自由,可是各人的精神自由却都具有很不相同的文化特性和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8.
陈娟 《学理论》2010,(17):102-103
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到亚力士多德,"一"字不仅做为数量词在诸多哲学著作中出现。同时,"一"作为一个哲学范畴从柏拉图的"一"与"多"到亚力士多德的"各自成‘一’并成‘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51);从《老子》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到《庄子》的"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一"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其意义是什么,经历了样的历史变迁?本文拟沿着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的脉络,通过对春秋以来老子、庄子几位主要哲学家及其著作的考证与分析,梳理"一"的哲学范畴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整体观念     
《求知》2018,(11)
正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释义】天地万物虽形态各异,但本源上相同,宇宙万物与我混然同为一体。【作者简介】庄子,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写作背景】《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齐物论》以"丧我"发端来说明万物不齐是由于"我"的偏执所至,只有达到"忘我",才能实现万物的"齐"。  相似文献   

20.
苏丽  马疆华 《学理论》2009,(24):119-120
实用主义被认为是“美国精神”的哲学表达。它以信念、真理、价值、效用等哲学概念来丰富甚至取代商业交易的传统思想,逐渐成为现代西方企业管理科学的文化基石。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便彰显“实用主义”注重价值、强调实效等优点,但也不可避免地“汲取”了它极具“功利色彩”的历史宿弊。因此,如何在探求实用主义理论锋芒的同时趋利避害,从而实现企业科学发展的理性选择,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