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复旦大学林尚立教授的新著《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 2 0 0 0年 1月出版 ,以下简称林著 ) ,是一部从政治学的学理出发 ,深入探讨当代中国政治形态形成发展逻辑 ,考察当代中国政治形态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以把握当代中国政治在半个世纪中所形成的总体态势和基本特征 ,并预示其在 2 1世纪的发展趋势的创新之作。一、分析概念上的创新。中国社会的特殊历史发展逻辑和独特的国情 ,决定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同时也决定了当代中国政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难度 ,因此它很难用现存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2.
试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线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首先界定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内涵,即在政权组织、政治文化和国家与社会关系三个方面的变革演化。在此基础上,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起点、过程、内容、特征逐一具体分析,试图勾勒出改革开放20年来政治发展的逻辑线索,揭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路向和前景  相似文献   

3.
精英转换:西方理论局限与中国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与之相伴随,当代中国进行了三次政治精英转换。本文通过对西方经典精英转换理论进行梳理分析,认为西方经典精英转换理论不能够解释当代中国政治精英转换的独特性质。当代中国政治精英转换是高层领导人主导的以政治稳定为基础的政策过程,是高层领导人根据政治利益需要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所推动的体制内干部人事变动过程。随着制度和法规的完善,这种政策选择过程必然趋向于制度规定。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当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在中国改革开放条件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政治观念、政治态度、政治价值取向的总和,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念和要求.从政治理念的变革、政治制度的变迁以及政治价值变化的视角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发展变化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六大方面.  相似文献   

5.
浅议先进文化对于社会政治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先进文化总是立于时代前列 ,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先进文化因其先进性构成社会政治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积极向上的文化力 ,具体、历史地推动着社会政治发展。在当代中国 ,发展先进文化 ,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坚实的政治领导保证和不竭的精神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6.
执政党、国家、社会一体化是政党、国家、社会关系的一种非常态形式,是执政党结构严密和功能扩张的结果。它是在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过程中,在国家和社会能力虚弱的条件下,执政党权力扩张以至控制国家和社会从而三者结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或状态。执政党、国家、社会一体化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政治现象,研究执政党、国家、社会一体化问题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政治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执政党、国家、社会一体化研究为反思“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从执政党、国家、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与革命社会是连续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思潮、革命经历和现代化危机共同推进了当代中国执政党、国家、社会一体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多极化的形成从不同的角度印证了当代国际社会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由时代背景而形成了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理论模式、载体思维模式和载体操作模式。当代国际社会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的 ,只有克服种种悖论的干扰 ,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当代西方主要民主观念和理论体系极为庞杂,各种学说目不暇接,代表人物流派层出不穷。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观察与评价西方的民主观念和民主理论,是我们研究西方政治观念的基本出发点和方法。西方式民主是在西方社会这块独特的土壤上培育出来的,是一种特殊的、历史的政治现象,有其历史和社会局限性,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不能照搬西方的民主体制和价值观念,应当树立科学、正确的民主观。从方法上讲,必须坚定阶级的立场、历史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和过程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政治哲学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哲学是和经济哲学、文化哲学处于问一层次的应用哲学,是关于社会政治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不同的政治集团对社会政治的本质有不同的看法。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哲学,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e的看法,是党的基本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生活有不同的主题。在中国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政治生活有不同看法。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哲学的创始入。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政治哲学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当代社会政治生活…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5,(15)
土匪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民国时期的土匪问题更是存在于近代中国的严重社会问题,其中以四川省尤为严重。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和社会因素,土匪活动猖獗,产生的影响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就土匪的定义和危害着手,对民国时期四川土匪泛滥的原因做初步探讨与分析以汲取教训,以期对当代中国的治理和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谢金林 《公共管理学报》2012,(1):80-93,126,127
本文打通个人层次与社会层次联系,从微观层面展现当代中国网络政治抗争动员的一般图景,以克服资源动员理论对中国网络政治抗争动员机制解释的不适应问题。湖北"石首事件"个案分析表明,情感在网络政治抗争动员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个体层次看,事件对网民的情感刺激决定了网民对事件的解读方式,从而直接影响公共话语建构和网民的社会认同。从社会层次看,网民情感反应根植于社会文化之中,社会文化框架决定着政府与网民互动的模式,直接决定网络政治抗争动员框架的建构。打通个体分析层次与社会分析层次的联系是理解情感影响下的社会认同建构是根本,也是理解当代中国网络政治抗争的根本。分析情感对网络政治抗争动员的影响有利于深入理解网络社会运动的内在机理,也有利于政府科学应对网络集体行动,促进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2.
社会抗争是一种重要而普遍的社会、政治现象。社会抗争和政治稳定之间具有关联性,正确理解二者之间关系以及妥善处理当代中国的社会抗争现象,对于中国的政治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除了一般性的特征之外,当代中国社会抗争由于国情的不同呈现出自身显著的特点,意味着社会抗争对于当代中国政治稳定的影响也是较为特殊的,这也决定了当代中国社会抗争控制与疏解的主要原则和基本途径,同时,从政治稳定的角度理解社会抗争,其正面作用与其负面影响一样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3.
法视野中的我国行政改革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关于邓小平社会控制谋略的思辨邓小平人权理论探析对马克思世界历史观的当代思考 — —兼谈“四个如何认识”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迫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认识、新成果 — —“迎接新世纪新千年,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理论研讨会综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新发展 — —兼谈对“两个必然”的再认识腐败根源的政治权力分析面对全球化的创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抉择政治体制改革: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选择中美关系的回顾与展望论纲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独创…  相似文献   

14.
社会政治生活离不开政治哲学的引导。中国的政治建设实践是中国政治哲学的现实基础。当代中国政治哲学不是对西方政治哲学的"移植",也不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拷贝",而是基于当代中国政治实践,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理论建构是现实而紧迫的任务,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实践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发展和完善提出的客观性要求。这一理论建构应基于鲜明的政治立场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反思与超越、理想与现实、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避免片面性,在创新维度、超越维度、现实维度、个性维度上提出符合现实政治发展需要、能够引领政治价值发展的理论思考和现实目标。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通过"合法性"与政治认同相联结。意识形态为政治权力提供合法性证明,为政治认同的生成提供稳定环境,为政治认同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近代主流意识形态的渐变以及现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发展均对其所在时代的政治认同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利益分化、虚拟网络化、社会思潮多样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乏力等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和生命力,对政治认同产生了消极影响。为此,应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推进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以来 ,国内一些知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贡献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 ,取得了很多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 ,从目前理论界取得的研究成果来看 ,对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一系列根本观点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不够全面。本文正是以此为重点 ,研究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根本观点 ,认真学习和领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贡献中贯通着的政治哲学思想。政治哲学是与发展哲学、经济哲学、文化哲学、价值哲学等并列的哲…  相似文献   

17.
政治哲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复兴无疑会波及变革中的中国社会。作为中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的灵魂和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相适应的哲学理论变革,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为积极回应现实生活和理论研究提出的挑战,必须构建一种适应于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理论,这是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使命。构建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维度的努力体现在理念、诉求、向度三个方面。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理念体现在以"实践的唯物主义"为指导;当代中国政治哲学诉求体现在实现公共性的建设和完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向度体现在实现"中国向度"和"世界向度"的结合。  相似文献   

18.
政治伦理问题无论从中西政治思想资源还是社会实践处着眼,都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应有新意。政治伦理问题的实质就是基于人类自我关切的政治权力的正当性反思。至为关键的是,哪一种政治权力真正基于中国目前社会发展的特殊阶段、时代背景和社会基本结构的深层转型,作出了合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责任承诺和社会道义担当。中国政治伦理的当代建构可以从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两个维度说开去。优良政治伦理的真谛,一定是优良制度理性、优雅道德理性和优秀观念理性的三位一体及其长效自我修复机制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9.
"失灵"理论是西方学者解释第三部门生成和发展的重要理论,但它有基本的前提条件,包括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选举民主、社会自治和独立性的第三部门等。而当代中国的现实,如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第三部门产生的主动性等方面,与"失灵"理论的前提并不相符,所以,"失灵"理论不能完全解释当代中国第三部门的生成和发展问题,而需要依据中国的现实从政治体制改革、市场经济建设、政府职能转变、社会传统文化等方面来分析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葛兰西的社会主义革命方式:夺取文化领导权入手展开分析,通过文化领导权和政治领导权两者间的关系论述并结合中国历史与人文实际情况,分析中国市民社会的现状,对当代中国民主化进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在民主化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以及对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前途做一个初步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