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22年5月,菲律宾将迎来新一轮大选,杜特尔特也将卸任总统.而每次大选都是菲律宾南海政策变化的重要转折点.从2010年到2016年"南海仲裁案"后,菲律宾的南海政策,由阿基诺三世时期的追随美国与中国对抗,转向了杜特尔特政府与中国关系缓和,也开始由激进对抗转向合作姿态.但是,即使是表现出亲华倾向的杜特尔特政府仍旧存在着机会主义倾向.如何理解菲律宾政府南海政策前后变化的原因?借助双层博弈理论,文章通过对"仲裁案"前后5年的菲律宾南海政策进行分析发现,这既是菲律宾当权政府与国内反对派政治精英博弈,为了大选争取国内宗教势力、军队以及民众支持的选择,也是中美两国地区战略对菲律宾政府施加影响的结果.在该过程中,不同行为体都利用自己手中的博弈筹码,从而最终影响了菲律宾政府的南海政策走向.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对华战略新动向,即在中美博弈加剧、中俄实力对比根本逆转之后俄对华外交的新态势。该战略动向表明俄希望以外交弥补实力不足,巩固和增强其在中俄关系中的主动性,拓展外交空间,与美国维护霸权地位的进攻型战略不同。其政策表现为在中美之间实施平衡外交,在保持中俄关系发展的同时尽力构建与美良性关系,既不与中结盟,也不联美制中;为弥补在中俄关系中的实力不足,以俄印关系对冲中俄关系,谋求在中俄印关系中的主导地位以增强战略能力,使其在中美俄关系中更加主动。本文首先分析界定平衡与对冲概念,建立分析框架;其次分析能反映出俄对华战略新动向的精英言论、体现俄对华战略新动向之外交行为及战略新动向产生的根源;最后在对俄罗斯平衡与对冲战略的政策效应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的因应之道。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美国学者把对中国周边安全研究置于国际体系演变的背景下进行考察,他们密切关注中国周边外交政策调整,把"亲诚惠容"理念与中国提升周边外交软实力联系起来,认为这是中国展示"魅力外交"的重要途径。美国学者对中美在朝核问题上所扮演的角色有不同的认知,他们从地缘政治困境的角度分析"六方会谈"机制的得失,强调美韩同盟、美日同盟对解决朝核问题的制约作用。中印美战略关系的形成对南亚及印度洋的和平与安全至关重要,美国学者认为虽然美印对华战略选择不尽相同,但实行对华接触政策符合美印全球战略的需要,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双重因素制约着变化中的中印美三角关系,经济与安全是检验三角关系好坏的试金石。美国学界有关地缘政治经济考量、软实力外交、联盟体系制约作用的研究,凸显了其当代中国周边外交与安全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在菲律宾对外政策中,对美国和对东盟的政策是其中最重要的两大组成部分.这其中,美国对菲律宾东盟政策的影响是巨大的.本文考察了菲律宾建国以来,在其制定和实施对东南亚(东盟成立前)/东盟政策时,美国所起的巨大作用以及同时期的菲美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2001年"9·11事件"之后,美国将菲律宾视为一个坚定的盟友,再次发现了菲律宾在反恐战争中的战略价值,菲美以反恐为契机开展了密切的安全合作。2004年7月菲律宾因人质事件提前从伊拉克战场撤军之后,菲美安全合作遭受重创,但随后又有所恢复。这一时期菲律宾在中美之间奉行"大国平衡"外交,重视与中国的关系,并发展与中国的安全和防务合作,但是中菲之间的外交与安全合作关系未能动摇美国在菲律宾安全合作中的地位。与菲律宾的反恐合作只是菲美安全合作的一个方面,美国更重视发挥菲律宾在其全球军力部署中前沿阵地和安全合作站点的作用,美国的这一意图也反映在2014年菲美《加强防御合作框架协定》之中。  相似文献   

6.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菲律宾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变化开始冲击牢固的菲美特殊关系基石。1962年马卡帕加尔总统上台后,发起了以"亚洲办法解决亚洲问题"的民族主义外交改革运动,企图借助沙巴领土争端和马菲印多提升菲律宾的独立形象和国际地位。但是,此时的菲律宾民族主义政治力量仍然难以撼动根深蒂固的菲美特殊关系。当印马对抗加剧、美国态度转为强硬后,马卡帕加尔政府又急于重回特殊关系的轨道。马卡帕加尔的民族主义外交运动是菲律宾外交"去特殊化"的第一次尝试,对后来的菲美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 美国统治时期,菲律宾华侨经济发展,有其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之一,是在美国统治时期,菲律宾的生产有了发展,经济也趋向活跃。美国在菲律宾推行美菲自由贸易政策,使美国工业品得以向菲律宾倾销,而菲律宾的农业初级产品和加工产品——麻、烟草、椰干、糖等也可以运销美国。为了促进这种对美国  相似文献   

8.
美菲关系史研究具有三个比较明显的、值得讨论的特点:首先,其范围甚为广泛,因为菲律宾成为美国一块正式的殖民地将近五十年之久,故此研究美菲关系不仅要特别探讨外交、传教、贸易、军事、文化交流等类似的活动,而且还要考虑美国殖民政策的制定、实施及影响和菲律宾人对这些政策的反应以及菲律宾人同美国殖民主义的许多代理人的相互交往。换言之,美菲关系实际上不只是一个研究领域,而是两个研究领域。一个领域类似于研究美国同其他大多数主权国家的关系史,而另一个领域则是类似于研究英国、法国、德国或西班牙的帝国殖民史,后者已引致了学术…  相似文献   

9.
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以来,美朝关系经历了对抗与危机时期、缓和与蜜月时期以及僵持时期三个阶段。在对抗与危机时期,美国对朝采取经济制裁、军事演习等极限施压举措;在缓和与蜜月时期,美国对朝采取首脑峰会、工作磋商的接触政策;在僵持时期,美国对朝"谈压并举"。新冠肺炎疫情也没有给美朝关系改善提供机会之窗。而贯穿始终的是美国对朝制裁毫不放松。特朗普本人及其幕僚对奥巴马政府的对朝政策十分不满,积极应对突飞猛进的朝鲜核导技术,掌握在东北亚地缘战略竞争中的主导权。这成为特朗普政府对朝政策的动因。特朗普政府对朝政策推动了无核化谈判的展开和朝鲜半岛局势的缓和,但美朝无核化谈判依然陷入梗阻。  相似文献   

10.
默克尔总理领导的大联合政府执政一年间将改善德美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一个重点,对德国的对美政策进行了调整。这一调整主要表现在默克尔在寻找独立自主外交的同时,实现同美国的和解与接近,并平衡德国对欧政策和对美政策这两个外交支柱,以达到追求本国利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2011年菲律宾经济、政治与外交形势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的菲律宾,经济总体表现不如预期;在国内政治方面,政府三权之间冲突不断引发宪政危机。此外,政府与国内分裂势力之间的谈判进展也不顺利,和解之路依然任重道远。外交方面,对外关系处于急剧变动时期,菲中关系喜忧参半,菲美、菲日关系急剧升温。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菲律宾政府与商界对中国入世和CAFTA的看法,以及菲律宾政府所采取的逆向应对举措,并从菲律宾的"逆工业化"过程的特点,制造业滞后发展与中小企业惧变,菲律宾政府与商界关系的变化与互动,菲律宾政治的特点以及21世纪初期菲政府的经济外交政策等角度,作了深层次的原因探析.  相似文献   

13.
1945年,因日本占领和美菲政局的影响,菲律宾掀起一场不同于以往的经济民族化运动。这一运动既影响到菲律宾的华侨零售业者,也波及到除美国外的其他外国商人。此时,美国正准备应对菲律宾的独立,菲律宾的极端民族化趋势令美国政府担心将来自身在菲利益受损。在菲律宾即将独立的敏感时刻,中国外交官员和侨领积极与美国政府交涉,终于通过美国的干预暂时缓解局面。这场未果的经济民族化运动,折射出1945年的亚太局势、美菲关系和菲律宾的政坛纷争。  相似文献   

14.
2016年杜特尔特总统执政以来,菲律宾政府调整了对华政策,在南海问题上采取主动降温的方式,加强了与中国的政治沟通和经济合作,放弃了"联美制华"政策,转而奉行"大国平衡"政策。这种调整使得中菲关系得以平稳有序的发展。不过,杜特尔特总统仍然继承和延续了菲律宾的一些传统政策,主要表现在南海问题上坚持领土要求,坚持南海仲裁案的结果,以及对美国的防务依赖性。  相似文献   

15.
奥巴马政府积极推动美古关系正常化的主要动因是,通过改善美古关系恢复美国在西半球的领导地位,进而推进"维持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地位"这一战略目标。奥巴马政府的对古政策得益于古巴裔美国人在美古关系问题上的立场分化,顺应了美国国内的主流民意。为启动美古关系正常化进程,奥巴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新的对古政策和外交举措,直至美国与古巴正式恢复外交关系。然而,美古关系要实现全面正常化,还面临诸多障碍:美国尚未解除对古巴的经济制裁;美古两国相互没收的资产尚未归还对方;美国仍然占据古巴的关塔那摩湾;古巴移民问题和美国关注的古巴民主与人权问题依然存在。短时期内,克服这些障碍的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6.
车轲 《德国研究》2023,(1):4-31+149
在德美同盟中,德国并非完全追随美国,其对外政策呈现出在“战略协调”与“外交对抗”之间动态变化的特点。根据本体安全理论,德国动态调整对美同盟政策的动力机制源自于德国维护其“文明国家”“西方国家”和“正常大国”复合型外交身份稳定性的需要。德国在“战略协调”和“外交对抗”之间的策略选择,取决于美国外交政策对德国复合外交身份稳定性的冲击程度。当美国对外政策调整严重威胁到德国外交身份的稳定性时,本体安全机制会推动德国调整其对外身份的叙事结构,指导德国采用外交对抗或战略平衡的方式应对由此导致的身份危机。不过,德国的对美政策调整被限定在外交身份框架的范围之内,因而两国间的分歧不会造成德美同盟关系的根本性破裂。  相似文献   

17.
中菲“美济礁”争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济礁”问题是中国和菲律宾两国关系中最为敏感的因素 ,今年 5月 2 5日菲律宾军舰在美济礁附近海域撞沉中国渔船以后 ,两国关系骤然紧张。本文通过大量的事实 ,论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菲律宾对美济礁提出领土要求的过程 ;2 .从国际法的角度阐述美济礁主权归属我国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3 .分析菲律宾在美济礁争端上所采用的外交策略 ;4 .中菲两国对美济礁问题的态度。在这些事实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菲律宾政府在美济礁问题上挑起事端是一种缺乏远见的行为 ,只有维护美济礁及其附近海域的稳定才符合中菲两国的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18.
盟国占领时期的日美关系处于一种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特殊状态,美国基于自身国家战略利益的考量,在应对所谓共产主义势力威胁之际,为确保对日占领的顺利实施,也推行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文化外交举措,并为其后日美关系的顺畅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巩固和确保美国在占领时期的改革成果,洛克菲勒三世在访问日本后撰写的《美日文化关系报告书》,在战后日美关系的文化交流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划时代意义。报告书中规划的长远目标为推动美国对日文化外交的深入开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2010年的菲律宾,经济复苏形势喜人,总体表现好于预期;在国内政治方面,冲突与犯罪不断,和解稳定之路任重道远;外交方面,虽然在发展菲中经贸关系、配合美国东南亚政策以及在南海问题维护本国利益等方面有所斩获,但也因香港游客人质事件与中国关系紧张。  相似文献   

20.
从历史上来看,美菲同盟经历了从休眠到恢复再到强化的过程,美国对南海问题的关注和介入程度也不断加深,但是美国仍然拒绝在协防南沙问题上作出明确的安全承诺,并严格限制菲律宾对《美菲共同防御条约》进行扩大化解释。在不同历史时段,美国政策背后的利益考量有所不同。美国的模糊表态使得它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维持美菲同盟的存在,同时形成对中国的威慑。杜特尔特时期,美菲同盟会继续存在,特朗普政府也不会放弃对南海航行自由的关注,但是中菲关系未来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中国和菲律宾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