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的固有价值和敬畏生命的实践取向等生态伦理思想。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为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精神养料和重要的启蒙价值。当代生态伦理学与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契合之处,使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发展为我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性创生提供了历史文化契机。  相似文献   

2.
熊建文 《唯实》2009,(8):62-64
孟子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尤其是行政伦理思想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极具进步意义。其行政伦理思想主要包括“民贵君轻”的权力观、“有恒产者有恒心”的民生观、“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政绩观,以及“省刑罚,薄税敛”的公共政策执行伦理原则、“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的人事行政伦理原则和“仁民而爱物”的行政伦理执政原则,这些行政伦理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儒家行政伦理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国行政制度史得以延续的思想源泉,也是中华文明得以沿袭的基础之一。本文把它划分为几个组成部分加以探讨:1、儒家行政伦理思想的“行政为民”观;2、道义标准观;3、厉行节俭、清正廉洁观;4、忠于职守、敬业勤政观;5、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观。  相似文献   

4.
王剑峰 《学习月刊》2014,(20):15-16
一、中国文化与传统伦理思想的关系中国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且绵延不断传承了数千年,它有着众多的结构层次,这种文化传统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中国文化催生出了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伦理思想,中国文化传统及伦理思想也推动着中华民族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即便是在今天。  相似文献   

5.
余绪鹏  杨艳春 《唯实》2012,(8):167-170
当代中国从封建社会中脱胎而出,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的转型时期,一切社会现象既具有当代新特征,又沿袭着传统旧特点。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现代社会公共道德危机可以从历史传统中找到根源:古代伦理思想没有留下公德基因;传统伦理道德长期为政治统治服务,受政治形态控制,阻断了市民文化;封建经济排斥自由市场,形成传统政治形态与文化伦理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6.
论传统行政文化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鹏飞 《探索》2001,(2):55-58
古代中国客观存在着的行政实践造就了传统行政文化,传统行政文化包括传统行政思想、行政心理和行政观念三个方面.传统行政思想早已被国人摒弃,但作为行政思想历史积淀的行政心理和行政心理外化的行政观念,至今仍对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发生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不能不正视这些影响.  相似文献   

7.
儒家伦理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绍云 《理论学刊》2003,(6):129-132
在战国末期学术融合尤其是儒法融合的影响下 ,儒家伦理思想于秦汉之际历经了一次深刻的历史变化。新的儒家伦理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发展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由于社会道德受到特别的强调 ,其约束性逐渐超越舆论的层面而走向了法律化 ,这造成了传统法律在审美意识、制度建设、司法实践等方面伦理道德化特征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张艺华 《理论导报》2007,(11):34-35
传统行政伦理向现代转型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关键环节。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德治为本"的社会,行政伦理在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行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传统行政伦理必然走向现代化。那么对行政伦理进行历史的梳理与观察,探讨其演变的历史必然性,对于传统行政伦理向现代转型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汪洁 《学习论坛》2012,(4):61-65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以德性主义经济伦理思想为核心,适应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由于受制于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经济结构、以家国同构为基础的政治结构和以群体本位为基础的文化结构,导致了以重义轻利、崇公黜私和重本抑末为价值取向的儒家德性主义经济伦理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一结构系统以及与之相应的价值体系与现代化的冲突乃至对立是必然的。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经济伦理只有在批判地继承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基础上改变其内容和类型,才能有所否定、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0.
孔孟荀的行政伦理思想非常丰富 ,至少包括利民安民、民为政本 ,坚持正义、公平理政 ,忠于职守、敬业勤政 ,节用裕民、清廉为政和正身律己、以德为政等几个方面。孔孟荀行政伦理思想对于加强当代行政伦理建设和提高干部道德修养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