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训是传统社会中家庭内部治家教子的训诫。在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下,传统家训中的德育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修身、齐家、处世三方面内容。当下青少年道德教育受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影响,存在急功近利、重智轻德的问题,青少年道德责任感存在滑坡现象。而传统家训中的德育思想因其自身传承性和当代价值,以及当代家庭功能的不变性,其现代转换成为了可能。要实现传统家训的现代转换,与当前青少年道德培育进行对接,应该加强对家训内容的现代阐释,将道德教育日常生活化,同时加强对教育主体的家长进行教育,共同促进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养成。  相似文献   

2.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一书是宋代重要的笔记著作,但其中有不少错讹之处,本文依据宋代其它史料,对书中若干内容做了部分勘误与考订工作。  相似文献   

3.
一、李当之著有《药录》的依据 李当之与吴普同为华佗弟子,吴普是三国时魏人,则李当之亦应是魏人。李当之著有《药录》和《本草》。据《隋书经籍志》所载《桐君药录》条下注云:“梁有《李当之药录》6卷”《太平御览》引书目  相似文献   

4.
福建家训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多层面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维系着福建家族道德伦理、地域精神、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福建家训存在名人精英家训和民俗家规并存的典型特色,其语言形式通俗易懂,便于大众化传播和接受。福建家训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功能目标、传播媒介和文化心理多方面存在契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福建家训的弘扬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推广,将弘扬福建家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从严治党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中,有益于养成优良党风政风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5.
《经方实验录》中大承气汤证医案体现了曹颖甫对大承气汤证的认识及其临床应用特点,即以《伤寒论》所载条文的脉证为主线,同时参考胃足阳明脉的循行及其“是动病”“是主病”的证候,尤其注重审察病源和辨别表里。  相似文献   

6.
卢梭的教育名著《爱弥儿》中的自然主义德育思想包含了人本基础、德育分期和德育方法等内容,其以尊重儿童的天性,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为核心的自然主义德育思想蕴含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这对改变我国当前学校德育所形成的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中的“人学空场”的顽症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家训中的赏罚观念为切入点,追溯秦汉时期家族规范与国家规范之关系,明晰秦汉时期家族规范的特点,指出其目的指向家族生存,多为长辈对后世的训诂,属于劝导型规范;其内容承继先秦家法族规,但赏罚体系欠完备;其拟定与训导形式自由、散在,主要依靠口传身授、家族惯习传承。反观当下,应当倡导家庭教育理念对传统礼文化的合理吸收与继承,以礼治家,以礼成仁,使得当今的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8.
家庭作为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在当代青年道德修养构建中具有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颜氏家训》素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之美誉,借鉴其"人伦为重,不可不笃"的家庭伦理教育和"礼为教本""朋友有道""经世治学"的家庭道德教育内容,参考教子婴稚,把握时机、身正率下,家风熏陶、严爱殷责,惩爱有度的家庭教育方法,探索塑造现代家庭教育理念能够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新时期家庭伦理的嬗变、现代化进程中个体意识和精神世界铸造这三方面新境遇的思想根基和文化勇气,才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粹的理念融入于时代要求的社会治理之中。  相似文献   

9.
《南词叙录》是宋元明清四代专论南戏的唯一著作,在戏曲史上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作者徐渭醉心于南戏的创作与研究,将自己重要的曲学思想、精到的戏曲美学见解集结成一册言简意深的《南词叙录》。本文通过文本分析,从声辞关系、曲体流变、南北曲差异、语言的本色等角度对徐渭的曲学思想加以透视、阐发。  相似文献   

10.
近代名医张锡纯在其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以代赭石为主所组成的方剂达29首(不包括非以代赭石为主药的方剂),反映了张氏对代赭石运用的特点。本文就此作一分析介绍。 一、力主生用 《本草经》、《本草纲目》中载其有生、煅两种用法。张氏认为代赭石生用者佳,煅用者差,如在“赭石解”云:“生研服之不伤肠胃,即服其稍粗之末亦与肠胃无损。且生服则养气纯全,大能养血。”“若煅用之即无斯效,煅之复醋淬之,大非所宜。此书诸方中有赭石者,皆宜将生赭石轧细用之。”且引证徐灵胎谓若煅之复用醋淬,即能伤肺,弊多利少。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教育发达,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和环节,古代家训尤为兴盛,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家训文化。其特点鲜明:中国古代家训特别讲究家教尚早,讲究严厉和慈爱的平衡,讲究父亲的首要责任。中国古代家训内容丰富,要义是致力培植爱心,敬畏生命,推崇节俭,宣扬诚信,维护尊严。  相似文献   

12.
家训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是长辈对晚辈进行为人处世教育的一种方式。对于子女的健康成长、成材,对于家庭的和谐幸福,时于国家社会的稳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子成材,当以德为先。《庭训格言》显示了康熙教子谦和仁爱的德育精神,他不重说教、入情入理的教育理念值得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牵头出版的《中国家规》一书收录了胡林翼的家风家训故事。他的治家思想要义是特别注重"先器识、后文艺"的读书之方,传授"以百姓之心做官"的为官之道,恪守"热心公益、关心民瘼"的处世之法。核心辩题"公私、义利"的之辩,"情感与理智"之防、"个人与家国"之别,更是引人深思。其家风思想的形成深受"修齐治平"的儒家传统的熏陶浸润,深受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教化洗礼,也是胡氏一门的家教、家训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录囚"是建立于我国西汉时期的一项司法制度,其功能是纠正冤狱、督办滞狱(久悬未决的案件),它在整个法律机制运行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国家通过录囚活动检验和监督司法的合法性,从而维护了法律的威信,同时也推进了法律的文明进程.录囚制度符合法律理念、顺应民心,在社会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故能为后世确认并继承延续.录囚制度中蕴含着法律公平正义的基本理念,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录囚亦是一种受司法非法侵害时的公权救济,国家通过录囚制度纠正执法偏差,拯救无辜,匡扶正义,社会效果彰显.故此,录囚对于整体法律制度而言意义重大,是法律宏观调控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5.
对领导干部而言,修德是严以修身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围绕着领导干部"因何修德、修什么德、如何修德"等基本问题,习近平进行了科学的理论阐述,提出了独到的理论见解,从而形成了一个内容严整的领导干部修德观。习近平认为,领导干部必须把修德作为重要的人生必修课,并以"三学"、"三慎"为基本的修德途径,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特别是始终坚守"为民、务实、清廉"的基本为政之德。  相似文献   

16.
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美称并在此后屡受旌表的浦江郑氏家族,因其孝义治家的大家庭模式和传世家训《郑氏规范》,奠定了它在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史上的重要地位。《郑氏规范》中关于孝义方面的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稳定和儒家伦理、文化的世俗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醒世悟语     
我离休后写了一些杂感,印了《心声集》、《探索者杂论》、《晚年絮语》、《老朽乱弹》等四本书。其中有些内容分别收录在《共产党人格言》、《中华名人格言》、《八荣八耻箴言录》、《中华精英盛世感言录》、《为人民服务·中外名人颂扬毛泽东》、《人生铭语》、《当代社会名流经典格言》等出版书中。  相似文献   

18.
1998年11月党中央发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的意见》。目前,全党在县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正在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深入开展这项教育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推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重要举措。也是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团结全党进行新的伟大长征的重要思想和组织准备。 “三讲”之一的讲正气,就是营造扶正祛邪的良好风气,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古人云:“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因此,领导干部讲正气首先应注重自身修养,堂堂正正做人,  相似文献   

19.
清朝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对良吏的评价有其道德标尺 ,一要“身正” ,由正己推及正人 ;二要勤政务实 ,恪尽职守 ;三要从实际出发 ,以民情为本灵活审理各类疑难案情。这种道德要求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认知价值 ,也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  相似文献   

20.
历来基于家庭教育的内容人们总能达成较一致的看法,而教育的结果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家庭教育方法。文中从以身垂范、时时督促和明示读书法等三个方面充分挖掘《曾国藩家书》中蕴含的宝贵家庭教育方法,以给现代家庭教育带来有益的启示。亦求在如今各种托管班盛行的风气中,能使为人父母者意识到最好的托管就是家庭,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