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廷采在浙东学术史上处于特殊的地位,他年轻时入姚江书院跟随余姚王学著名学者韩孔当习阳明良知之学;后来赴绍兴参与证人讲会,在会稽陶家读书,分别结识了毛奇龄和刘宗周的弟子董瑒,开始全面研读刘宗周的著作,对刘宗周甚为推崇。由此他打通了阳明学与蕺山学,打通了明州文化与越州文化,成为明末清初浙东阳明后学的杰出代表,为阳明学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佛教是对中国文化及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宗教,而禅宗的兴起则是外来的佛教本土化、世俗化的转折点.自其产生之日起,禅宗就在宗教教义和宗教生活上努力与"人间"社会打成一片,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佛教同当时中国社会的关系,使佛教与社会相适应.禅宗的入世宗教伦理对稍后的新道教(包括后来成为道教主流的全真教)的宗教伦理有着关键性的影响.禅宗的入世宗教伦理对稍后的新儒家(即"道学"或"理学",以及更晚出的"心学")的"宗教"伦理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并终于与"人间的"文化系统打成一片.禅宗宗教伦理与韦伯所归纳的"新教伦理"内涵一致,前者却比后者至少早了700多年.禅宗是"人间佛教"的第一次成功的尝试,其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都十分深远,今天中国佛教界所倡导的"人间佛教"即是承禅宗而来.  相似文献   

3.
在余姚城内原有一座古老的书院,即创建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的“姚江书院”,它是明清之际浙东地区传播阳明学说的大本营。 “姚江书院”是由明末余姚的一群学术观点一致的学者为传播阳明学说而创立的一个教研活动基地,并因讲学该书院而形成了影响卓著的“姚江书院派”,它与绍兴的“蕺山派”、嵊县的“石梁派”鼎足而三,是明末清初浙东阳明学术的支派,成为明清之际传播阳明心学的主要场所。正如清代著名学者邵廷采所说:“姚江讲学之盛,前称徐(爱)、钱(德洪),后称沈(国模)、史(孝咸)焉。”(《思复堂文集·姚江书院传》卷一)  相似文献   

4.
《广东党史》2009,(6):45-45
南华禅寺 南华禅寺位于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东南6公里的曹溪之畔,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古刹,广东四大名寺之一,也是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弘扬“南禅宗法”的发祥地。1983年列为全国重点寺院,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华禅寺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有重要的位置,一千多年来,南华禅寺与六祖的名字连在一起而著称于世,素有“禅宗祖庭”之称。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探究日本茶道为什么推崇"禅宗墨迹"为茶席中第一挂物的原因,提出了关于浙东禅茶文化演化、嬗变与精神实质的一些新观点。文中指出,中日两国文化上存在的落差,恰恰实现了浙东唐诗之路与禅茶东传之路的灵魂对接。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述“浙学”与“浙东学派”名称的由来,指出“浙学”名称始于朱熹的批评,其后由刘鳞长、全祖望等肯定;“浙东学派”名称始于明史馆臣的批评,其后由黄宗羲、梁启超等肯定。次述浙东学派的演变脉络,将北宋到南宋、元、明、清以至近代浙东学派的发展脉络梳理一遍,进而论证解析了浙东学派的思想内涵、基本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向颖羿 《当代贵州》2024,(12):16-17
<正>阳明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中的一颗灿烂明珠,不仅是国内,在海外也影响较大。那么,作为阳明思想和文化发源地的贵州,我们应该如何加大其在海外的传播力度?对此,本刊特别采访了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教授任健,与他一起探讨新时代背景下阳明文化的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8.
“浙东学派”最早由黄宗羲提出,其所揭示的是浙东学脉,而非一个学派著作的汇总。自黄宗羲及其弟子后学,始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浙东学派”,其学术特色不仅在于史学,而是经史并重的。因此,其学派的正式名称应为“清代浙东经史学派”,而非“清代浙东史学派”。  相似文献   

9.
在王阳明生前,弟子遍布大半个中国。从明代中后期到现在,阳明学研究已经走过了五百年的历程,近代阳明学在其中占有重要一席。近代哲学家基于各自的哲学理念、政治诉求和价值旨趣审视王阳明的思想,以不同范式解读、诠释阳明学,形成了六种不同的阳明学研究范式和形态,为阳明学研究提供了多种样式和选择。与此同时,近代阳明学研究带有与生俱来的时代烙印和鲜明特征,反思近代哲学家的阳明学研究,既有助于直观感受阳明学在近代的传播,又可以得到诸多启示和启迪。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推广,近年来,阳明学已渐成显学。有关阳明精神文化的学术与通俗著书众多。孔学堂书局出版《阳明学研究年鉴(2016)》,以期推动阳明学的研究,服务于"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阳明学研究年鉴(2016)》是一本合编年鉴类图书,整理编写了2016年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韩国、欧美等地阳明学的文献综述,汇辑一年内的重要阳明学会议论坛纪要、统计该  相似文献   

11.
文章指出唐代福建佛教以禅宗最繁盛,出了不少名僧。福建成了当时海内外佛教交流的一个中心区域,这是福建文化史上一个不可忽略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谭处端借助佛教的因缘论否定了人的身体的真实性,破除了传统的肉体成仙观念;利用佛性论确立了真性的核心地位,使真性称为成仙的根据.他从禅宗的心性论出发,把真心与真性合一,将修心与修性合一,要求修行者去内求真心、自悟真性.他借用佛教除三毒的思想,来解说他的心性修炼方法;又借鉴佛教的修行方式,要求全真教徒出家进行苦修;同时,受居士佛教的影响,也不反对信徒在家修行.他还主张修行应该随缘自得、不修而修.追求一种如行云流水般自在逍遥的神仙境界,这都是受佛教特别是禅宗思想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浙东地区素来文化发达,人才辈出,这与它历史上注重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清末国势衰危,改革呼声日高,为培养人才,各地纷纷开办新式学堂,其中以地方士绅举办的民立学堂占多数。本文分析了辛亥前后浙东士绅阶层的转变与兴学活动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4.
南宋时期,东钱湖湖滨及周边外围区域佛教寺宇数量激增,并且与西晋至北宋历代创建的寺宇彼此联结,形成环东钱湖佛教文化景观带.目前,东钱湖南宋佛教建造物尚有不少遗迹仍存,这些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利用将有益于浙东文化、教育与旅游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5.
张明 《当代贵州》2013,(11):62-63
明代是贵州书院讲学运动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契机肇始于阳明先生在"龙岗书院"和"文明书院"的讲学活动。贵州是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地,故贵州独得风气之先,首传阳明心学。在王阳明之后一百年间,黔中王门弟子在贵州新建40多所书院,掀起了三次书院讲学运动高潮,形成五大王学重镇,对贵州民族地区社会文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教化的哲学,儒学自始便关注于成就自我、教化民众与安顿社会等理想的践履与落实。阳明学兴起后,江右地区的阳明学者从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两方面着手,致力于将宗族缔造成一道德的、教化的、伦理的“共同体”。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实在、心体之呈现的“万物一体之仁”,构成了阳明学者对宗族伦理进行建构的理论基础。其目的,是希望通过“万物一体之仁”的实信与实行,实现良知与天地万物的交流沟通,从而开出光明宏阔的生命真境。  相似文献   

17.
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王阳明和阳明文化,各地正兴起一股"阳明热",有的地方党委、政府也倡导领导干部学习阳明文化。那么,领导干部学王阳明,学什么呢?我通过对阳明文化的学习,认为领导干部学习阳明文化,可以从以下几点去理解。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王阳明家族数代淡泊名利,王阳明也认为读书是为学圣贤,而不是为当官。王阳明被贬龙场后,胸怀坦荡,潜心读书。在平乱有功,被朝廷封为"新建伯"  相似文献   

18.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5,27(6):F0002-F0002
为了从实学文化的全新视角,深化对于浙东学术文化的认识.阐发蕴含于浙东学派中的“以民为本”及“经世务实”的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宁波市行政学院、中国实学研究会、宁波市社会科学院、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勤州区政协,联合于10月27日-31日在宁波市委党校共同主办召开了全国“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  相似文献   

19.
四明学派•浙东学派•浙东史学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明学派、浙东学派、浙东史学派是浙东学术的重要群体,它们有着优良传统和丰富内涵,是浙江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浙东史学派,其影响和作用尤其明显.但不少读者对三者的认识和解释有某些混淆,本文试图理清这些问题,而把重点放在评介浙东史学派方面.  相似文献   

20.
<正>明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谪居贵州近3年,给贵州留下了宝贵历史财富。数百年过去,王阳明在贵州播下的思想种子一直在茁壮生长,深度挖掘阳明学传承与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2023年,贵州省重大文化出版工程《阳明文库》首批新书亮相。《阳明文库》由孔学堂书局编辑出版,以阳明文化为核心,多角度、深层次挖掘阳明文化资源,高水准、全方位汇聚海内外阳明学研究成果,在阳明文化的文献保存、学术研究、普及推广和国际交流等方面,价值丰厚,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