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由于目前还欠缺系统的法律予以规范,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拟揭示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立法现状与不足,论述地下空间权归属、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部门及其职能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促进措施等问题,以期对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立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在介绍国外地下空间权相关立法的基础上,对比我国在地下空间方面相关法律、法规的欠缺,对我国城市地下空间权立法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城市容量不足以及交通拥挤不畅等问题也伴随而生.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解决了城市化与土地集约化的双重需求,在城市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对于地下空间使用权的相关制度并没有明确规定,本文通过对地下空间使用权概念界定、法律性质以及与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对今后立法过程中所需完善之处提供分析依据,并提出相关立法应当在明确地下空间使用权概念规定、统一地下空间使用权范围标准、确立地下空间使用权取得方式、规定地下空间使用权登记规则、明晰地下空间使用权环保理念五个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世界各国都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的土地资源日显稀缺和珍贵,地下空间已经成为人类生活拓展的新领域,它不再附属于地表,而是具有了独立的经济价值和权利,我国《物权法》第136条也明确了地下空间的用益物权性质,但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实践相联系,目前立法仍存在漏洞与不完善。本文从地下空间权作为物权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出发,提出建立和完善该项法律制度的简单构想,为规范地下空间开发活动提供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5.
姚俭 《中国审判》2009,(5):70-71
目前,城市土地的利用已从地表扩展到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向上发展高层建筑,向下发展地下商场、地铁、地下车库等,土地权利的法律内涵也随之丰富。但国家对城市地下空间产权问题的立法滞后,极大阻碍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地下空间的产权界定不明,担保、入股等派生融资手段无法可依,阻碍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随之而来又是纠纷的日益增多。本文拟就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建造的车库的产权归属作一初步的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6.
日本地下深层空间利用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必须立足于长远观点,有计划地、安全地进行开发利用,并制定出能让国民普遍接受的、综合考虑地下利用的城市土地立体利用规划,同时完善相关规定并加以立法化。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地下空间资源作为城市的自然资源,在经济、民生、环境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地下空间权作为一项崭新的权利类型,首先在美国、德国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且已为大多数国家的法律所认可.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呈飞速发展的态势,城市开发的不断深化同样带来了对土地的拓展利用,即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本文探讨了地下空间权的取得问题.  相似文献   

8.
浅议我国地下空间权制度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空间权产生于城市化发展与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双重需求。西方典型国家立法中存在实质意义上的空间权制度,我国物权法及相关立法没有确立此具体制度,无法为城市化发展利用地下空间提供法律规范,不利于地下空间有序有效利用。笔者认为应构建地下空间权制度,明确其登记取得方式、登记管理部门以及权利人的优先权等诸问题。  相似文献   

9.
李杨艺 《法制与社会》2013,(29):167-168
我国《物权法》承认土地空间权的存在,但没用赋予空间权独立的法律地位。我国城市的土地权利系统包括国家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日本为了最大程度的利用土地,设立了地上权,包括普通地上权和空间地上权。借鉴日本的做法,我国立法应当将土地空间权视为独立的物权,将空间利用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别予以规定,我国的城市土地的权利系统由国家对土地和空间的所有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和空间利用权构成。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地下空间权建构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正方 《政治与法律》2006,3(5):133-136
土地资源的紧缺,使得人们对土地的利用从平面转向立体,但我国在地下空间的立法方面是缺位的,本文从地下空间权的主体,客体和性质三方面对地下空间权进行剖析,分析其对传统民法理论的突破,借鉴外国的立法例,对物权法的立法体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论日本地下空间利用的基础法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日本地下空间利用法律制度比较完备,并且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日本法律规定为了公共事业,在给予损失补偿后可以强制征收土地。该补偿金一般向土地所有权人支付,进行大深度地下公共使用时一般不需要补偿。共同沟和电线共同沟的建设保护了道路,改善了交通、环境和城市景观,促进了公共事业管道的维护和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2.
王燕霞 《河北法学》2012,30(7):101-107
《物权法》第136条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地下分别设立.新设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损害已设立的用益物权.”由此创造出了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出让制度.如何保证该制度顺利实施,涉及到诸多法律问题.通过对地下、地表、地上空间的范围的界定、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设定、登记公示制度构建以及土地立体空间的不同用益物权之间的权利冲突如何协调等问题的全面研究,试图构筑科学的土地分层利用制度,使得我国土地的空间利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海域使用权制度及其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海域使用权系一新颖的物权,且属于典型物权中的用益物权,而非准物权。它同渔业权、矿业权、水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国有土地使用权存在着效力冲突,需要协调。在不否认后几种权利存在的正当性的情况下,站在立法论的立场上,应当废除海域使用权制度。  相似文献   

14.
随着土地资源的稀缺和建筑技术的发展,空间利用具有了前所未有的价值,空间不再附属于土地,能够独立成为权利的客体。空间权是对以一定范围空间为客体所设定的各种权利的综合表述。理论上,物权性质空间权包括:空间所有权、空间地上权、空间永佃权、空间地役权,结合实践中空间开发利用需求,我国立法只需引入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空间地上权)概念即可,《物权法》对于空间权类型也可做相同处理。  相似文献   

15.
Studies of urban governance, as well as the overlapping literature on law and space, have been heavily influenced by critical analyses of how spatial techniques helped constitute modern disciplinary powers and knowledges. The rise of land‐use control and land‐use planning seem at first sight to be perfect examples of the disciplining of populations through space by the kind of governmental gaze dubbed by Scott (1998) as “seeing like a state.” But a detailed genealogical study that puts the emergence of the notion of “land use” in the broader context of urban governance technologies reveals that modernist techniques of land use planning, such as North American zoning, are more flexible, contradictory, and fragile than critical urbanists assume. Legal tools of premodern origin that target nonquantifiable offensiveness and thus construct an embodied and relational form of urban subjectivity keep reappearing in the present day. When cities attempt to govern conflicts about the use of space through objective rules, these rules often undermine themselves in a dialectical process that results in the return to older notions of offensivenes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dialectical process by which modernist “seeing like a state” techniques give way to older ways of seeing (e.g., the logic of nuisance) plays a central role in the epistemologically hybrid approach to governing space that is here called “seeing like a city.”  相似文献   

16.
谢遥 《华中电力》2021,(2):104-123
法律地理学不是“陡然出世”的研究领域。其沿着关联性脉络与辩证性脉络发展,核心是研究“人—法律—地”的学问。法律地理学有着反思空间排斥现象的制度原因、阐释“城市与乡村”“省域与市域、县域”等具体空间的规范性意涵、深化地方法治建设等功能。法律地理学的关键范畴是空间正义、城市权利、尺度、身份和边界,研究方法主要是“行为—结构”分析与“双重想象”。  相似文献   

17.
万江 《现代法学》2012,(5):185-193
我国土地用途管制的特色之一是其年度用地指标分配政策。为了获得更多用地指标,地方政府在实践中创造了多种类型的指标流转方式,这与国外的开发权交易相差不大。无论是为了平衡土地用途管制所导致的土地权利人之间的利益失衡,还是为了化解当前的土地争议,抑或化解耕地保护与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我国都有必要构建包括实地开发权、转用开发权、市地开发权在内的开发权交易制度,让土地权利人成为最终的交易主体,通过市场来发现各类开发权的价格。  相似文献   

18.
国外城市土地利用制度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理尘  姜杰 《法学论坛》2003,18(2):69-73,68
国外城市土地利用制度有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做法 ,如区划法、土地征用制度、土地交易管制制度、住房金融制度等 ,我国城市政府应加以借鉴 ,并进一步强化有关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19.
矿业用地制度创新的根本出路在于资源产权的合理安排。以现代矿业地役权作为矿业用地的重要方式,既是拓展矿业用地获取途径的出路,更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出路。从主体、客体、内容等方面构建的现代矿业地役权是传统地役权的转型升级,以地下空间为需役地的空间地役权、为获取矿业广场而设立的地表地役权等基本覆盖矿业用地领域。地役权的主体界定以及合同订立,是矿山企业设立地役权的重要内容。地役权的从属性而显示其弱权利性,可通过地役权登记原则、物权请求权以及法律责任等方式,维护地役权的预期、稳定和圆满。  相似文献   

20.
陈小君  戴威 《法律科学》2012,(3):154-161
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公租房建设政策试点实际上突破了法律的刚性规定,变相允许利用农村集体土地进行服务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外群体的房地产建设;将国家公益事业责任交由集体经济组织这一私权主体承担,其合理性也不无疑问。因此,从长远来看,公益事业保障和集体利益实现仍应依赖于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