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5 毫秒
1.
李景治 《新视野》2006,(6):20-22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国际战略的发展趋势是,通过多边多元外交维护国家安全;进一步发展“战略伙伴”关系,构建新的战略支撑点;进一步稳定并不断改善周边环境。同时,中国也要积极应对“冷战思维”和是否放弃不结盟政策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国际格局的走向与中国外交战略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国际格局是由欧洲中心向欧洲以外推进的过程,先后形成了威斯特伐里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和“一超多强”,现在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在这样的国际格局走向下,为更好维护国家利益,我国在外交领域应坚持和平崛起战略、实施伙伴战略、推行多边外交战略、实行大国外交战略、继续推进睦邻友好战略,并一以贯之地维护和发展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多边外交思想是江泽民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江泽民的多边外交思想主要体现为发挥中国在联合国的重要作用,推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参与和创建地区性国际组织.江泽民的多边外交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蔡拓 《党史博采》2005,(2):66-71
联合国新一轮改革正在酝酿与启动.本次改革体现出三大新指向,即强调多边主义,确立多边机制的权威;加大联合国自身的民主化力度;关注发展与非传统安全.联合国改革的新指向与转型中的中国的理念、原则及自身发展需求从根本上讲是契合的.我们的理性与积极回应是:树立并逐步强化多边主义意识,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坚持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明确立场,支持联合国民主化改革;在发展和非传统安全领域有更大作为.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以后,江泽民坚持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深入论述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积极维护世界的多样性,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改善和发展了与各大国的关系,开创了多边外交的新局面,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际战略的新思想、新观点,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6.
刘世义 《世纪桥》2010,(15):56-57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对外战略与对外交往在各个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政策。随着国际局势的转变和全球趋势的不断发展,多边外交日益频繁的出现在中国的外交活动中。中国多边外交的发展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沿革。对多边外交在中国的发展进行研究,有助于理解中国所坚持的和平发展道路,有助于把握国际形势,更有助于未来中国对外交往的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泽 《党史纵横》2006,(4):50-52
能否恰当运用多边外交,既是衡量大国外交风范的标志,也是中国走向“和平崛起”的关键。本文作者对中国的多边外交再度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8.
任晓莉 《世纪桥》2011,(11):50-52
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是中国外交的首要目标,中国的和平发展需要相应的国际环境。继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命题后,江泽民在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期间,在率团出访及一些重大的多边外交场合,多次讲到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问题,并从基础、核心、途径、亮点、主力军的多个角度,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阐述和分析。他的论述是对"中国威胁论"舆论的最好回应,昭示了中国决心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是新形势下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思想的新发展,是对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理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正认真学习系列讲话关于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战略的重要论述,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中国将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要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完善外交总体布局,全方位推进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外交和各个领域外  相似文献   

10.
齐云鸿 《学习月刊》2013,(21):35-36
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终结之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多边外交如火如荼、风光无限.尤其在21世纪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并大力推行.多边外交具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但不能高估多边外交的地位和作用。人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多边机制所起的作用低于预期.大国首脑忙于穿梭越来越流于形式的会面、握手、合影,许多重大经济、金融、安全问题难以达成根本一致.难以获得真正解决。可以说.在国际外交舞台.  相似文献   

11.
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是统筹“两个大局”、应对国际话语权争夺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内在要求。通过深入挖掘话语权内涵、把握国际话语权特点、挖掘影响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的关键因素,有益于有针对性提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科学路径,确保国家发展战略和外交方针政策顺利实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  相似文献   

12.
试论江泽民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外交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总结历史,正视现实,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形成的.江泽民在国际形势判断、国际战略目标选择和具体战略上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国际战略.  相似文献   

13.
60年来,新中国外交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与世界大多数国家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为本国的建设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促进了国内经济、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国际和地区合作、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中国外交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遵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努力开展多边外交.科学分析国际环境的发展变化,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促进国家协调发展.但是,如何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如何理性处理中国和平发展与大国之间的关系,如何妥善处理中国和平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如何兼顾中国和平发展与促进世界共同繁荣,中国应承担怎样的国际责任,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终结之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多边外交如火如荼、风光无限,许多国家首脑在此类场合一展风采,一试身手,似乎双边外交越来越失去本原价值和意义,似乎只有多边外交才能更多更好地推动国际合作、解决国际重大问题,以至于把许多双边重大问题纳入多边外交讨论框架。其实,应该清醒地看到,双边外交和多边外交各有所长,为推动国际合作、解决一些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与新时期的中国外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小平是伟大的国际战略家和外交家,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领导者、开创者和实践者.他具有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科学判断了总体国际形势,改变了世界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看法;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问题;预见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指明了我国对外工作的目标、任务;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倡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准则;提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确定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策略方针;强调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根本的问题;提出正确处理党际关系的指导原则.他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外交业绩:调整"一条线"、"一大片"战略,不断改善和发展同各大国的关系;推动中美关系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改善和发展中苏、中俄关系;推动睦邻友好,创造良好周边环境;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广泛参与多边外交活动;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了世界和平.邓小平独树一帜的外交风格,展现了泱泱大国的领袖风范,为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树立起新的庄严形象.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国际战略理论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国际战略理论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途径,不仅能反映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特色国际战略理论的构建提出了坚持与时俱进等新要求。  相似文献   

17.
十七大报告在阐释我国的外交理念时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P46)。这一理念奠定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方略。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是中国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的基本外交理念。  相似文献   

18.
沙祖康,江苏宜兴人,多边外交谈判高手,著名外交、军控专家。“沙铁嘴”、“沙将军”、“外交斗土”、“硬骨头”、“工作狂”、“外交三宝”之一……所有这些.都是现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中国外交官沙祖康前些年的别称。在1993年震惊世界的“银河号”事件中.他与美国调查组斗智斗勇,让美国政府掉入自己挖掘的一个又一个尴尬的陷阱.伸张了正义,揭露了美国践踏国际法的霸权嘴脸。  相似文献   

19.
陈佳 《理论建设》2008,(2):38-40
胡锦涛提出的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思想,是在立足与中国内政与外交的现实需要和世界发展总体趋势的基础上,对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与创新。这一重要理论对推进中国的外交事业与和平发展道路,对促进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共同繁荣,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六个必须坚持”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破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难题;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汇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合力;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