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士英 《各界》2010,(2):67-70
西晋灭亡,皇族司马睿在王导等人的鼎助下重新开国,是为东晋元帝。但是,东晋朝廷一直由琅玢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世家豪族所垄断,从元帝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皇帝的权限极小。当时一个叫韦华的人说“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风俗。”  相似文献   

2.
相人即识人,孔子相人有三则: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度哉!人焉度哉!孔子说:第一要"视其所以"——看他的目的是什么?第二要观其所由——观察知道他的来源、动机也就是本心。第三要"察其所安",就是再看看他平常做人是安于什么?  相似文献   

3.
古代的"治世"、"盛世"与"大同"社会都是人们所希望的理想社会形态,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然而,"治世"、"盛世"又和"大同"社会有着很大的不同.前者反映了当时统治者一种治理国家的水平和达到理想的治理结果:后者则主要反映了民众对未来理想社会的一种设想和勾画,带有很大的空想性.前者是一种现实层面的努力和对治理过程的一种总结和反思、修正;后者则是人们对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4.
《左传》载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历代学者训释"则以观德"皆聚焦于"则"字,且以后世的道德观念训释前人,不甚恰当.西周初年"德"的观念更为重要,"德"既源自上帝、祖先神又开始与积极主动之"敬"的观念相融合.周公"则以观德"是"仪式刑文王之德"的产物,周公所制礼乐(礼则)源自文王虔敬上天、恭敬人事而形成的"德型"."德"为"则"之根源,"则"为"德"之具体落实.周公制礼作乐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以制度典礼(礼则)落实文王之"德型",由此永葆天命.从文王树立"德型"到周公"则以观德",世俗化、人文化的礼乐制度逐渐成为维系当时社会秩序的主要力量与手段,政治秩序、社会准则与思想文化的道德化发展路向亦由是得以奠定.  相似文献   

5.
阴山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相互争夺的军事要地,西汉时期被匈奴与汉朝交替控制。在借鉴秦朝戍边政策的基础上,西汉政府不断调整阴山地区的戍边政策,从汉文帝时期"常居者以备塞",到汉武帝时期"移民置县与五属国的设立",以至汉昭、宣、元帝时期的"羁縻"策略,逐渐发展成初具规模且较为成熟的戍边政策。不仅维护了西汉北部阴山边地形势的稳定,发展了汉匈之间的密切联系,也间接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农业开发。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8,(11)
西晋政权瓦解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南北分治的局面,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建立了割据政权,各国之间攻伐不断,民族矛盾极其尖锐,劳动人民深受其难,北方人民纷纷南迁。元帝"永嘉南渡",寄寓江左,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中央与地方武装势力的矛盾日益加剧。为遏制地方势力过大,防御外族入侵,东晋王室必须握有强大的军力,征发北来流民势在必举。流民及其集团在平定方镇叛乱、制衡荆扬势力以及北府兵的组建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政治作用。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有两层含义:其一,它是指观念性的东西;其二,它是被统治阶级所主张的用于维护其利益的虚假意识。当马克思主义者批判地提出"道德是意识形态"时,一方面是抨击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唯心主义,另一方面则意在揭露"道德观念"与"利益"、"阶级统治"之间的关系。他们虽然反对"道德说教",但并不反对现实生活中的"评价"活动,并且他们所持有的道德观念既非历史唯心主义,也非建立在阶级统治基础上并用于维护阶级利益,而是对阶级社会中道德理论的彻底颠覆,因此也不是他们所批判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8.
村民自治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而逐步兴起,并在发展中初步形成了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核心的中央与地方法规体系.在此进程中,村民委员会"海选"应运而生并推广开来.而新时期非公有制经济在农村的发展和对农村的辐射,促使农村社会结构发生变动,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就业方式和思维方式日益多样化,进而改变着村民委员会选举和村民自治赖以实现的经济社会条件,尤其深刻影响着村民委员会"海选"及其效能的发挥.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乡村社情所决定,村民委员会"海选"应因地制宜.积极稳妥.依法有序.村民委员会"海选"自身能否具有发展前景和生命力,则取决于其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适应性.以及村民自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实现程度.村民委员会"海选"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相统一的实现,离不开坚持人民民主,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加强乡村选举制度建设、健全体制和完善选举程序.  相似文献   

9.
刘宇驰 《各界》2009,18(11)
教育为社会服务,不同的社会对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有不同的要求.但总的说来,教育是公认的一种规范性的行为,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科学的教育方法则是随着社会的文明程度、时代的发展和学科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本文对比分析了现今流行的三种教学方法,即"执行法"、"治疗法"和"解放法",并阐述了它们各自所适合使用的情况和条件,以帮助广大教师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沈淦 《侨园》2014,(11):40-40
西汉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秋天,元帝刘奭(音shi)准备去宗庙祭祀,出了长安城南西边上的便门后就想下车,改乘楼船沿渭水而往。这时,御史大夫薛广德迎上前来,跪伏于地,并摘掉乌纱帽磕着头说:"陛下应该乘马车去,从西渭桥上走。"元帝暗想:我每次外出都是乘车,颠簸得够呛。今去宗庙,乘船也能抵达,为什么不从水路去呢?哼!这个老头儿,才当了几个月的御史大夫,倒管得真宽。不过元帝从小爱读儒家经典,还是很有涵养的,心中虽然不满,嘴上却仍然委婉地说:"御史大夫,你陕戴上帽子,站起来吧。"言下之意是:我今天已经打定主意乘船去了,你不必多说了。  相似文献   

11.
历史视野中的美国经济"双赤字"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美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存在着高额的财政赤字和经常项目赤字.双高赤字起自上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时期,可以说是"里根经济学"为取得成功所付出的代价.90年代的克林顿政府所采取的削减联邦财政赤字为主要内容的宏观经济政策获得了成功,而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则继续导致了美国贸易赤字的增长.小布什政府上台次年重新出现财政赤字,其后双赤字不断攀升,创下了历史最高记录.布什政府推行的减税计划造成政府税收下降和9.11事件以后美国政府开支的大幅度增加是联邦财政重现赤字的主要原因;美国贸易赤字居高难下并不断增加,从根本上说则是美国经济中消费和支出远远大于其产出的结果.双赤字对美国经济有利有弊,但归根到底弊大于利,同时也给世界经济增长蒙上了阴影,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美国的双高赤字形势虽然可能会有所改观,但作为一种总体的状况恐会长期存在下去.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产生之后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对人与知识的全面关注.人成为知识的主体,并限定其范围.在"功能视角"中,知识分子的身份变迁与其后果相互关联.这包括了:一种是知识分子立法者身份的确立以及作为后果的人与知识结合的关系;另一种则是知识分子转变为专家以及作为后果的人与知识脱离的关系.二者都承认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功能地位.从功能视角讨论知识分子,旨在作为应对知识分子"非功能化"话语的手段,并以此作为对知识分子群体的总体关怀.  相似文献   

13.
<正>爱荷华城是美国中北部爱荷华州的一个小镇,人口只有6.2万。小镇周围是一望无际的玉米地,其所以出名皆赖设立在这里的爱荷华大学。这所创建于1847年的大学,重点科系是医药学、生物工程学、农学和水利学,但为其赢得国际声誉并使其所在的小镇获得"文学之都"称誉的,则是其开设的写作课程。写作课程正式名称为"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于1967年由著名华裔作家聂华苓及其丈夫  相似文献   

14.
中国政府2004年提出"五年在国外建立100所孔子学院"的目标后,不到4年,已有200多所孔子学院在数十个国家挂牌.有数据显示:全球3000万人热学汉语,欧美学汉语的人数每年增四成,更有欧美国家一些家长鼓励孩子"必须"学汉语.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掌握英语是20世纪领先一步的关键,掌握汉语则将在21世纪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15.
腐败问题对改革所起的干扰与阻碍作用,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出来. 1、腐败现象使改革措施走样变形,无法取得预期效果.甚至难于出台.如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由于党风官风不正问题的普遍存在,一旦实施这个方案,大学生的毕业分配就将会为拉关系、走后门、以权谋私所左右;人事制度改革变成了任人唯亲,排斥异己;厂长经理负责制变成了滥用职权,以满足一己的私利;承包制中则出现了"权力承包"、"权力入股";住房改革,领导干部以补贴的名义,低价"出售"给自己现已占有的住房,再行出租.2、腐败现象降低了对改革的社会承受力,并酝酿了社会不安定因素.在改革作为一个民族的事业面临困难的关头,在我们某些地方,  相似文献   

16.
党的思想路线经历了"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等不同表述和发展进程。虽然这些表述的本质没有什么差别,但其所体现出来的时代寓意却各有不同,这种不同,一则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之嬗变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二则实现了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者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项勇 《各界》2007,(12)
清朝是由满族所建立的政权,由于自身人口不多,在后金崛起初期,满族贵族便十分重视团结和利用蒙古族的力量,清太祖努尔哈赤曾经说过:"蒙古之国,犹此云然,云合则致雨,蒙古部合则成兵,其散犹如云收而雨止也.俟其散时,吾当亟取之."[1]于是以分化、拉拢的方式,成功争取到内喀尔喀与科尔沁蒙古,并且开启了满蒙联姻,奠定满蒙一体的基本方针.清朝建立后为了有效统治蒙古,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统治思想.  相似文献   

18.
一、外向型经济的定义国内学术界对外向型经济的研讨尚无明确的、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定义.有的同志认为,产品与劳务面向国际市场的经济活动即为外向型经济.有的则把生产和销售的平衡突破国界称为外向型经济. 外向型经济这一提法,始于七十年代.当时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将发展中国家按其对待开放的态度划分为"外向型经济"和"内向型经济"两组.其外向型的定义是国家既鼓励为国内市场生产,也鼓励出口,对两者一视同仁(实际上,大多数实行奖出限入政策).相反,内向型定义为国家的贸易与工业鼓励措施都偏向于国内生产,歧  相似文献   

19.
领导干部职务消费"异化"的原因及其整治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领导干部职务消费"异化"是现阶段中国社会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本文从公共选择理论视角探究了现象的原因,论证了领导干部选择职务消费"异化"行为是一个对其行为的成本-收益的分析、比较的过程,是一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领导干部职务消费"异化"行为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所预期的"异化"行为所带来的理性约束成本过小.本文从界定产权角度提出了整治路径--实现职务消费的薪酬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可操作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思想构境论是张一兵教授在<回到列宁>一书中采用的解读方法.因此,理解这一方法本身就成为理解此书的关键.在张一兵教授看来,思想构境论是其"构境存在论"在文本解读方法论上的"映射",而"构境存在论"则是一种关于人的存在方式之总体看法的"存在论".那么两者关系究竟如何来把握?一方面,可以从"实践场"到"理论框架",追溯此书作者关于构境存在论的最初语境;另一方面,应进一步追寻从构境存在论到思想构境论的理论跃迁所带来的质性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