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在青年学生中进行中国传统节日礼仪教育可以有效地弘扬传统美德、增强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培育其民族精神;而西方传统节日中有关礼仪的适当介绍与引导是帮助学生扩展视野、认知世界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叙述笔者所在院系在学生中实施的中西传统节日中的礼仪教育实验与推广体系的构建、方法途径以及取得的效果,阐明了利用节日文化对学生进行礼仪熏陶教育重要性与迫切性。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探讨如何加强青少年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理解和继承,由首都精神文明办公室、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联合主办,北京青少年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承办的“青少年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6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顺义举行。  相似文献   

3.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北京青少年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晓华教授主编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丛书于2007年7月正式出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文化建设,同时,配合国家将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假日的举措,2007年12月12日,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青少年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在北京燕翔饭店联合举办“弘扬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出版学术研讨会。 会议由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北京青少年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晓华教授和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所长王新宏教授分别主持。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副主任滕毅、院党委书记汪明浩出席并致词。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徐惟诚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宣传部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节日文化委员会主任李汉秋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出版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钱逊教授,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陈瑛研究员,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孙平副巡视员,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李建平研究员,北京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崔新建教授,市哲学社科规划办处长刘娟研究员,以及我院东方道德研究所名誉所长甘葆露教授、王殿卿教授、浦卫忠教授,社工系主任李素菊副教授、参与《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研究》丛书编写的作者等共50多人参加研讨会。光明日报、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以及中国教育报、北京晚报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也参加了会议并将做相关报道,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为全面反映会议情况和专家代表的发言内容,本刊特开辟专栏介绍与会领导、?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反映民俗民风,包含优秀道德和价值观念,是体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极强的民族凝聚力,同时在促进社会和谐、化解生活矛盾和冲突方面有着积极意义。然而,随着西方节日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中国数千年的传统节日文化式微凸显,我们必须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进行从观念到形式的创新,重建我国的节日文化。  相似文献   

5.
当传统节日遭遇"洋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节日逐渐趋于淡化,而城市青年一代对"洋节"--外来节日却情有独钟.传统节日中渗透的"狂欢化"民俗精神是中外节日共同的文化旨趣,但由于多种因素导致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落寞.  相似文献   

6.
从清明节看传统节日文化的复兴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节日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在今天,复兴传统节日文化,需要重建文化自觉、重树节日载体。清明节是重要传统节日,它体现着阴阳协和的思想内核,结合了祭祖扫墓和迎春踏青,具有突出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在与西方节日的相互碰撞中呈现出式微迹象。对跨文化视野下的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认识中国传统节日负载的消极因素,并在合理借鉴和合理改造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其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且深厚的内涵,学习传统节日文化能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认同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供思想保障。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和传统文化日趋式微,大学生产生认同危机,想要扭转这种局面政府要加大节日宣传力度,创新传统节日形式,同时将传统节日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课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网络在传统节日中的宣传作用,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激活传统节日文化的基因。  相似文献   

9.
西方节日文化中国本土化现象是全球经济文化交流的结果,西方节日给中国人带来了一种新鲜、时尚、浪漫的过节方式,特别受青年人喜欢。但是,西方节日来到中国也被赋予了很浓厚的中国元素,它既丰富了我国的节日文化,也给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以及消费观念带了不好的影响。对待西方节日文化的中国本土化现象,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弘扬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另一方面也要正确理解西方节日文化的内涵,吸取其积极、合理、优秀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0.
传统节日作为一个民族的重要文化基因之一,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目前中外学术界关于传统节日的研究,主要存在三种研究方法和路径:历史学的、民俗学的和人类学的。通过对这三种研究范式的总结和反思,认为对传统节日的研究应当采取一种整体性"深描"式的民族志研究方法,借以突破过去种种循环式的研究路径,提出对传统节日的研究所要表达的不仅仅应当是一个"社会中的节日",还更应该是呈现出一个处于变迁之中的"节日中的社会"。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传统节日文化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密切关注,那么,以首都北京为例,我们的初中生对于传统节日文化又有怎样的认知呢?或者说,他们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趋势究竟呈现怎样的变化呢?以后者而论,如果选取一个分界点的话,清明等传统节日被列为法定假日这一时间点无疑是我们可资比较的一个分界。以这一时间点为界,我们所作的前后两阶段的调查,希望能够对回答上述问题提供一个富有说服力的数据。  相似文献   

12.
东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融合与碰撞是一时代特征。中国传统节日正是在西方节日的迅猛涌进并已产生巨大影响的背景下,关乎中国传统节日的持续传承及创新发展等问题,日益引起党和政府以及全民族的高度关注。伴随着国家对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的实施,如何使青少年亲近和体悟自己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如何加强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是我们直面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3.
书院是古代中国学者读书、教书、讲学、著书、刻书和藏书的重要场所,也是文化积累、知识传播与学术研究的教育组织。莆田书院文化创立于南北朝时期,发展于唐,繁荣于宋,鼎盛于明,转化于清。莆田书院文化的创立与发展,不但为地方营造了一种从师习儒、读书仕进的良好氛围,而且为莆田"文献名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莆田书院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不但促进了莆田乃至福建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而且使偏僻之地发展成为文化发达的"海滨邹鲁"。莆田书院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不但赢来了"进士之乡"的美誉,造就了一个庞大的莆田"仕人群体",而且对闽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以及对台湾岛内的教育、科举和文化事业发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生产、文化的不断发展,教育不再仅仅和纯粹的知识紧密相连,还通过文化资本与各个身份集团发生关系,身份文化的传授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项隐性功能,正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当今的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15.
目前学界对我国小学生灾难教育缺乏专项研究。基于全国性问卷调研数据,利用orderedprobit回归模型对我国小学生社会灾难技能影响因素进行微观实证分析,分析了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层面中的11种因素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媒体教育、自我教育五种因素对我国小学生社会灾难技能的掌握呈显著正向影响;小学生社会灾难技能存在性别和城乡差异。我国应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学校、家庭、社区、媒体、自我五种教育协同作用的小学生灾难教育体系;依据小学生的性别及城乡差异,开展针对性教育。  相似文献   

16.
课程实施创生取向就是在教育情境中,教师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在已有知识、经验、能力、技能、智慧的基础上整合既有的课程变革计划,联合发明、建造、创造并自然生成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坚持党性教育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通过深化规律性认识、强化实践理念以及拓宽培训思路,充分调动起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党性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重视教育,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我党的优良传统。胡锦涛同志继承、发扬了这一传统,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他在主张"统筹"发展教育事业的同时,特别重视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指出高等学校是"主阵地",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结合。他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系列思想是我国现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重要指针。  相似文献   

18.
随着学界对外国刑法学的研究,对犯罪构成的认识逐渐有了新的突破。犯罪构成中责任的认识在近几年更是学界的宠儿,违法性认识也开始进入法学家的视野,对于违法性认识本身的必要性更是学说纷纭。我国一直坚持违法性认识不要说,司法实践也一直没有承认违法性认识的必要性,其存在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坚持这一立场并进行必要的完善是我国学者的一个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道德灌输在当今中国道德教育中几乎成为众矢之的,不少人利用西方的"反灌输论"来批判我国的道德灌输。而认知心理学恰恰为重申道德灌输的必要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角度看,道德灌输是道德认知与学习过程的基础与动力,同时儿童认知阶段的发展也决定了道德灌输的必要性;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看,知识类型的递进关系以及记忆的结构都说明了道德灌输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