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一九八一年湖南慈利县高峰公社茅庵大队万圣庵旧址发现《野拂墓碑》(见封三)。韩长耕先生在《慈利新得〈野拂墓碑〉试析》(载《湘潭大学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一期)中断言:“毫无疑问,此公是李自成起义部队中一名有抱负、有雄心、有壮志、有毅力也最忠诚于人民事业的武将。”对此颇有难喻之处。  相似文献   

2.
逃向苍天     
<正>刚刚翻阅完了雷颐老师的作品《逃向苍天——极端年代里小人物的命运沉浮》。当我从雷颐老师手上拿过这本书,看到封面上的副标题时,一下子抓住了我。我对雷老师说,个体命运最吸引人,也最易引发共鸣和反思。在本书《自序》中,雷颐老师引用了海涅的一句话作为开篇:"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灭的。每一块墓碑下都躺着一部整个世界的历史"。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每一块墓碑下都躺着一部整个世界的历史!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永远的保尔     
李动 《人民公安》2006,(4):52-52
莫斯科郊外有一处神秘的地方颇令人惊讶感叹,那就是新圣女墓地。开始进入墓地还有点忌讳,不敢照相,但意外地发现著名作家、《变色龙》作者契诃夫、《钦差大臣》作者果戈里、《青年近卫军》作者法捷耶夫和芭蕾舞之王乌兰诺娃、女英雄卓娅,以及化学元素周期表发明者门捷列夫、图飞机制造者图波列夫等世界名人的墓地后,实在惊讶感叹,尤其是见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托洛夫斯基的墓碑和塑像后,心里颇感亲切,凝视着保尔  相似文献   

4.
正晋代诗人陶渊明的《拟挽歌辞》中有名句:"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人生是一趟长途列车,最终都将驶向生命的终点,当人们历尽沧桑,将生命的列车开进自己人生的后花园,有这么一群人,在默默守护着这一方世界的安宁,他们就是公墓的绿化、美化的管护者。在通化市三仙峰公墓园内,有数不清的黑色墓碑整齐地排列着,今冬的第一场大雪过后,一位连头带身裹得严严实实的中年男子在碑群中忙碌的擦拭着墓碑,检查碑上的吉祥  相似文献   

5.
在江南水乡嘉兴市南门外,真如塔旁白茅墩的一個村子里,有一位八旬老人庄一拂。他以四十五年的恒心和毅力潜心研究中国古典戏曲史,并综合编著有关资料。一九八三年一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庄先生编著的《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庄先生的家乡嘉兴是海盐腔昆曲的发源  相似文献   

6.
正清明节又快到了,每年关于殡葬改革的话题总是最引人注目。3月,民政部、财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提倡地面不建墓基、墓碑小型化;鼓励家庭成员合葬,提高单个墓位使用率;积极推广骨灰植树、植花、植草等生态葬式;倡导骨灰撒海、撒散等  相似文献   

7.
1977年,美国发射太空船,决定在每佃国家选取一段具有代表性的音业送上太空,中国的古琴曲《流水》被制成金唱片发射到太空,作为人类文化的优秀代表作,《流水》至今声徹环宇。据税其它音乐只有2~3分钟,而唯独中国的《流水》,联合国却慷慨地给了7分钟。 古琴曲《流水》以其独特的形神体系压到群芳,成为最具有代表性的蜀派曲目。传说清代琴家张孔山道士,开蜀派先河,与唐彝铭一道修定编辑了《天闻阁琴谱》,谱中《流水》人称《七十二滚拂流水》。  相似文献   

8.
一、楚社树考 古时国必立社,社必树木。《说文》社字下曰:“各树其土所宜木”。《周礼·大司徒》曰:“设其社稷之(土遣)而树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与其野。”我国古代史籍中载有“桑林之社”、“栎社”、“槐社”、“枌榆社”等社名,源于树木之名的地名亦尤为多见,即是古代以社树“名其社与其野”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凌礼潮 《世纪行》2008,(8):39-40
元末明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中.从湖北麻城孝感乡迁出的移民,几乎遍及四川每一个地区如西部的民国《简阳县志》、民国《荣县志》、简阳《汪氏族谱》、仁寿《李氏族谱》等典籍;南部的民国《泸县志》、民国《南溪县志》、泸州、《王氏族谱》等典籍;东部的新修《南川县志》、新修忠县《叶氏宗族谱》、咸丰《云阳县志》等典籍;北部的光绪《李元仁墓碑》;中部的民国《资中县志》、光绪资中《徐氏族谱》、内江《黄氏族谱》、江津《幸氏族谱》、民国《宗氏族谱》等,均有元末明初从湖北麻城县孝感乡移民入川的记载。  相似文献   

10.
(一)李自成墓从通城搬到 通山的由来和经过 一九五五年,湖北通城县根据郭老沫若 《甲申三百年祭》和《明史》等书所说,着手在湖北通城县修建闯王陵,并约请郭老为通城新建李自成墓碑题词。可是就在这时,湖北通山县的同志提出了异议。最先是通山县杨芳小学历史教师王如江同志,他利用业余时间走访口碑,收集并整理了一些关于李自成殉难于九宫山牛迹岭的传说资料,送请天津《历史教学》月刊社研究和解答。《历史教学》为此约请李文治先生作了一篇考证,以“编辑部答读者问”的栏目,刊登在该刊一九五五年第十二期上。这篇考证一开始就提出: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发生了一场大饥荒,非正常死亡人数达3600万(杨继绳:《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按各省官方提供的人口数据计算,1958年,全国就有172万人非正常死亡,1959年非正常死亡人数为475万,至1960年达到顶点,非正常死亡为1109万人。  相似文献   

12.
董振华 《友声》2005,(1):10-11
20 0 4年 1 0月 1 0日 ,日中友好协会和陕西省政府在西安共同举办纪念日本高僧空海大师入唐 1 2 0 0周年。在朝雨淅沥的西安城南门 ,身着唐装的宫女、士兵、文武百官汇聚一堂 ,欢迎远道而来的异国宾客 ,举行了庄严肃穆的入城仪式。独特的仪式再现了唐朝的风貌 ,使两国出席人员重温了盛唐中国的繁荣景象。就在这一天 ,陕西省文物部门和西北大学博物馆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举行新闻发布会 ,报道了最近在西安发现唐代日本留学生井真成墓碑一事 ,引起轰动。连日来 ,不仅中国的新闻媒体 ,而且日本的《朝日新闻》、《每日新闻》、《读卖新闻》、《日…  相似文献   

13.
揭开千古之谜──毕昇墓碑被发现并得到确认的前前后后汤伯生,胡天堂1991年,在地处大别山腹地的湖北英山县草盘镇睡狮山发现一块写有“毕”字样的墓碑,经国家文物考古专家实地考察鉴定,它被确认为北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的墓碑。这一重大发现,不仅填补了毕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台湾当代戏剧的发展过程中,独幕剧始终占据着一个非常独特的位置,而论及对独幕剧贡献最大者,则当推马森无疑.马森的戏剧创作始于他的大学时代,而他那些公开发表并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品,则大多写于他旅居墨西哥期间.这些作品迄今已公开发表十一部,它们是:《一碗凉粥》《狮子》《苍蝇与蚊子》《弱者》《蛙戏》《野鹁鹆》《朝圣者》《在大蟒的肚里》《花与剑》《进城》和《脚色》,后来,这些作品全都收入马森的独幕剧集《脚色》一书中,由台湾联经出版公司出版.  相似文献   

15.
徐凤翔著有:《西藏波密高蓄积量云杉林的生长结构与生物量的研究》,获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西藏色季拉山林区生态植被类型及其利用与保护》,获国家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西藏高原森林生态研究》,获中国第十届图书奖;《中国西藏山川植被》,获华东地区图书二等奖;《西藏高原森林生态景观》、《西藏野生花卉》、《灵山野花》等。  相似文献   

16.
《贵州政报》2013,(7):16
黔府函[2013]80号黔东南自治州人民政府:你州《关于黄平县野洞河乡、上塘乡、浪洞乡撤乡设镇的请示》(黔东南府呈[2013]24号)及附件收悉。现批复如下:一、同意撤销黄平县野洞河乡,设置野洞河镇,镇人民政府驻仁里村;同意撤销黄平县上塘乡,设置上  相似文献   

17.
胡曾点滴     
胡曾墓地。据《大清一统志》(嘉庆重修本一三四卷)“陵墓”条载:“唐胡曾墓,在府城西三十里。《名胜志》:‘汉南从事胡曾墓,在县西狄田村。’”“狄”字显然为“秋”字之误。经过实地考查,得知“秋田村”即今邵阳县梽木山区的梽木山村。该地至今还残存着胡曾的坟墓与墓碑,只是将被水淹了。由此可证胡曾是邵阳人,而非长沙人。  相似文献   

18.
寻找毕昇     
大前年春节,英山县的一位朋友,送给我一册杂志,这是该县文联编印的n杂志的封二上有几幅照片.照的是同一墓碑,从不同的角度拍摄的。碑上“毕升墓”字迹显明。旁边有文字注解,说这块墓碑是在英山县的一户农民的旧房子里找到的,墓主毕升即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并由此断定,他是英山县人。我对此当有怀疑。内里有篇文章,也只是述说墓碑的发现过程,没有提供有说服力的材料,来证实这一断定。这块墓碑,只能证明墓主姓毕名升,即使是宋碑,也只能证明墓主为宋人,而不足以证明他生前发明过活字印刷术。同一时代,天下同姓名的人也很多…  相似文献   

19.
走近杨凌娜     
江宁 《江南警界》2003,(1):12-16
我知道她很早,见到她却很迟。早就听说宁波海曙有位了不起的女刑警,名叫杨凌娜,此女英勇善战、艺高胆大,在刑侦战线上功勋卓著。再后来,她上了《江南警界》杂志2001年3月号的封面,成为“封面故事”——《刚能斩金削玉,柔能拂钟无声》的主人公,而我恰好是该文的发稿编辑。文章中,作者以细腻的笔墨,描述了杨凌娜经历的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案子。我一次又一次地被刑警杨凌娜临危不惧、处惊不变的壮举感动着。  相似文献   

20.
正魏野畴,1898年3月出生于陕西兴平一户农家。1917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受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影响,他开始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魏野畴撰写了《中国近世史》一书,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释中国近代历史。1922年,魏野畴再次来到北京,参与组织陕西旅京学生进步团体共进社,出版《共进》半月刊,任负责人,同时为《共进》撰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