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阶段始终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始终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性。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时代背景,不断地提出、继承和完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与生态文明思想密切相关的理论观点,最终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关注毛泽东哲学思想中斗争的一面,甚至认为毛泽东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其实,在斗争的背后,毛泽东所追求的是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毛泽东终其一生力求在中国大地上建立一个生活富裕、人人平等、人人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进行了工读新村、根据地、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等建设和实践,但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和谐社会建设出现了偏差。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认识视角之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成败背后 ,是两者对社会主义认识视角的显然差异。本文认为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认识视角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从结构维度到功能维度 ;二从强调人与人关系的解决到人与自然关系的解决 ;三从理想到理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解析《老人与海》关于自然的主题时,阐述了海明威笔下人类与自然界的互动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统一中包含着对立,对立中蕴含着统一.作者通过对桑迪亚哥在海上捕鱼行为的描写引发了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索,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呼吁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回归自然,热爱自然.揭示了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同时应该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人类及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创造一个良好健康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5.
把握人与自然关系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从哲学的角度看生态问题,其本质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历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最初的感性和谐阶段、现在的关系紧张阶段以及未来的达致和解、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阶段。其中,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不同程度地表现为正相关与负相关两个方面。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这是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迎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备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6.
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但建设生态文明究竟应从哪里入手还充满争议。由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都生成于人的生产实践,生命的生产比起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具有根源性,再加上资源、环境、生态和气候问题的产生与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生产力不够完善、价值观念不够正确、生产关系不够合理等因素都密切相关,因此,尽管对于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来说,调整人与人的关系比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具紧迫性,但针对目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人与自然关系紧张这一不争的事实,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同时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历程中形成的关于人与自然生态的正确看法和经验,包含水利建设、工业布局、植树造林、勤俭节约、资源利用、控制人口等方面,它是当代中国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思想资源。实事求是地总结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对于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抗非典的经验教训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可能只有和谐的一面;人与自然抗争的结果,常常取决于人与人的关系组织得如何;全球化对于非典的影响有如双刃剑--利弊俱全;"非典现象"是对人性的展现和考验,战胜非典只能靠人的理性即科学与技术,而不是人性的愚昧.  相似文献   

9.
对于大跃进时期的毛泽东,既要看到他犯严重左倾错误的一面,也要看到他努力纠左的一面;既要看到犯大跃进左倾错误的主观因素的一面,也要看到犯这一错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一面;既要看到毛泽东对大跃进左倾错误负有主要责任的一面,也要看到确有党中央乃至全党集体责任的一面。对大跃进时期的毛泽东应予以辩证分析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性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包括明天人之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与天的关系等合理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成果全民共享。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相似文献   

11.
对于大跃进时期的毛泽东,既要看到他犯严重左倾错误的一面,也要看到他努力纠左的一面;既要看到犯大跃进左倾错误的主观因素的一面,也要看到犯这一错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一面;既要看到毛泽东对大跃进左倾错误负有主要责任的一面,也要看到确有党中央乃至全党集体责任的一面。对大跃进时期的毛泽东应予以辩证分析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2.
王向清  陈素平 《求索》2012,(6):175-177
在经济建设、财政积累的过程中,毛泽东对公私关系的理解、处理体现了集体主义原则和道德理想主义情怀。在对公私关系的理解上,毛泽东在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主张先公后私、公私兼顾;文革时期则主张大公无私、斗私批修。在处理公私关系上,毛泽东提倡、遵循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公私兼顾等原则。当今,重温毛泽东的公私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应提倡奉公利他观念,在工作中做到先公后私、公私分明是防止领导干部腐败蜕化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小区甬道上,横挂起一幅红布,迎着三月春风抖动,红地白字的标语是:“一个党员一面旗,党的宗旨进社区。”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直觉的反映:不敢当,我是个党员,我可就成不了一面旗。接着,以传统的党员思维方式想道: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只有毛泽东可以称“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到处是画家张仃作的一幅大招贴画,占据主画面的是毛泽东当年敞开蓝色衣领的头像,背景为一面硕大的红旗,下面以美术字写着:“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前进!”到了90年代,邓小平逝世后,文件中,荧屏里,各种重大会议会场上,出现了新的口号:“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旗帜,前进!”毛泽东、邓小平先后成为“旗帜”是可以理解的。而在他们身后,怎么六千万党员每个人都成了“一面旗”:这符合现行党章规定的组织原则吗?六千万党员就六千面旗,这合适吗?即使每个党员都这么蒙“天降大任”,要作为一面旗而存在,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需要加强生态伦理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尹保华 《理论月刊》2004,(12):99-100
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加强生态伦理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物质利益关系的客观要求;加强生态伦理建设为生态化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法律规范提供伦理支撑;加强生态伦理建设有利于扫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障碍。  相似文献   

15.
方萍 《理论月刊》2007,(4):123-125
环境权的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往的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都是从人与自然主客二分法出发,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将自然作为人类的客体工具去改造,这体现在环境权的第一、二层次上。纵观世界性环境危机的频繁爆发以及现实中解决环境问题路径的缺失,主客二分法已经不再是满足现实需要的理论基础,因此,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路径,以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良性发展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人类生态意识的演变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敌对关系,而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建设生态恩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应转变国民价值观念,加强周边生态合作,加快地方生态立法,加大生态科技投入。  相似文献   

17.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重构人与自然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有必要对工业革命以来,在人与自然关系上长期奉行的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深刻反思,吸取其教训,消除其影响。本文揭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实质、表现及其严重缺陷,阐述了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应确立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18.
李毅弘  殷焕举 《前沿》2011,(9):162-164
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方向时,坚持社会视角和自然视角的统一,既周密分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又高度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科学地揭示了这两种关系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发展的、辩证的自然观,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蕴。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从本体论的高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和相互作用;揭示了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社会实践;揭示了人与自然统一的根本途径。这些观点和思想具有前瞻性,在很大程度上已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成为当今时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9.
陈榕青 《前进》2009,(2):52-53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创新,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提出的更高要求。生态文明是人类继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具体体现。生态文明主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特征,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仅与人民幸福安康紧密相关,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兴旺繁盛。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坚持人类要从辩证统一的角度去看待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