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这是一宗发生在澳大利亚昆士兰附近海域的离奇案件,很多当年参加侦办这宗案子的侦探和犯罪现场鉴定专家现在都还在这个领域工作,我和其中不少也大都认识。我曾问过他们有关这宗案子的情况和他们对成功破案以后的感想,他们告诉我,凶手对警方的证据完全不屑一顾,坚决不认罪。检控最终能成功将凶手定罪,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警方犯罪现场鉴定部门收集并提供的证据,在一场谎言和证据的较量中,警方这次完胜。  相似文献   

2.
你能想到吗?在很多犯罪现场,"昆虫总是凶杀现场的最先到达者"。这些独特的证人为警方破解罪案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DNA给嫌疑人画像警方在通缉犯罪嫌疑人时往往需要画一张像,传统的方法是根据比较模糊的公共监控录像或是根据目击者的描述来画像。然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专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可以利用从犯罪现场提取的DNA来为犯罪嫌疑  相似文献   

4.
广义犯罪现场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义犯罪现场论认为,犯罪现场的本质是证据,犯罪现场的内涵是有关联性的证据的集合。犯罪现场是一个随着犯罪演变而不断发展的概念;犯罪现场不一定是有形的;犯罪现场是一个整体的概念;犯罪现场既是侦查的起点,更是侦查的终点。  相似文献   

5.
戴手套犯罪现场勘查指刑事技术人员在刑事案件发生以后,为了查明犯罪事实,收集犯罪证据,揭露证实犯罪嫌疑人,而依法对与犯罪有关的人和事以及场所、物品、人身、尸体等留下手套或者留有手套印痕的现  相似文献   

6.
现场犯罪心理痕迹在盗窃案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犯罪现场的犯罪心理痕迹属于犯罪行为留痕的一种特殊反映形态。犯罪痕迹是指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所引起的一切变化现象。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所留下的痕迹,按照痕迹的存在形态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有形的形象痕迹,主要是指遗留在犯罪现场的痕迹物证;另一类是无形的意识痕迹,即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印象痕迹,人们称之为感知痕迹;再一类是通过现场各种变化现象所反映出来的能表征犯罪嫌疑人心理活动的犯罪心理痕迹。  相似文献   

7.
盖宁 《民主与法制》2007,(7S):59-61
2007年5月23日,美国洛杉矶高等法院法官费德勒裁定,美国知名音乐制作人菲尔·斯派克特被控谋杀女星兰娜·克拉克森一案中辩方所请华裔鉴证专家李昌钰可能藏匿或销毁犯罪现场的关键证据。消息传出,便在美国司法界和华人世界引起震荡,斯派克特案到底会否成为李昌钰职业生涯中令人扼腕叹息的“滑铁卢”?  相似文献   

8.
当人们找到被绑架杀害的孩子时,犯罪嫌疑人脱口承认了是他杀的人,但他却又很快翻供。寻找证据,成了警方破案的关键。足迹、笔迹似是而非,使得此案扑朔迷离……  相似文献   

9.
声纹证据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声纹识别是根据声音波形中反映讲话人生理及行为特征的声音参数 ,进行身份识别的技术。声纹证据以其特有的准确性、方便性在案件侦破中发挥着有效摧毁犯罪嫌疑人心理防线 ,为警方提供初始证据的作用。同时 ,声纹的相对稳定性使其在司法部门的应用还有待检验。  相似文献   

10.
正所谓刑事证据双向开示制度,是指控方和辩方依照一定的程序与规则,将自己掌握的证据材料展示给对方,以避免出现庭审时证据突袭的情况,确保审判活动顺利进行。在保障被告人权利的同时,提高诉讼效率,维护司法公正。此前,《刑事诉讼法》只是规定控方向辩方单方面开示,而辩方无此义务。2013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刑事诉讼法》虽有所突破,作出了辩方向控方开示证据的规定,但仅限于"有关犯罪嫌疑人不在犯罪现场、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属于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证据"才向控方开示,难以适应刑事诉讼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由于犯罪现场进出口位置的证据必然遭到改变或者转移,因此,确定是否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犯罪行为人按照预期的方式进出犯罪现场,这通常是确定犯罪现场是否存在伪装的最具决定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由于醉酒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受酒精刺激,其精神状态、行为举止、犯罪目的、侵害对象、作案手段等都与一般的犯罪嫌疑人有所不同,因而形成的犯罪现场也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侦查人员在对此类案件现场勘查时,如果能够准确判断犯罪嫌疑人作案时的精神状态,正确认识犯罪现场特点,把握其作案规律,对判断案件性质,提取有关痕迹物证,选择侦查途径,确定侦查的突破口,破获案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罗剑  舞检 《人大建设》2001,(3):42-44
1993年10月24日,河南省舞阳县发生了一起被当地警方列为疑案的重大凶杀案。案发后,犯罪嫌疑人刘春玉外逃,但他归案后,先是拒不认罪,尔后又推翻原供,使本来并不复杂的案件变得扑朔迷离,司法机关难以收集到确实充分的证据,犯罪嫌疑人被长期超期羁押。对此,被害人、犯罪嫌疑人的家属以不同理由多次向有关部门申诉,人民群众对司法机关也投来了不信任的目光。一时间,公安、检察机关骑虎难下,办案人员也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14.
魏勇 《人民公安》2013,(8):24-26
我国台湾地区是电信诈骗犯罪发生源地之一。当地警方在侦查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成熟的侦查工作机制。这些经验被证实是富有成效的,也值得饱受犯罪高发、经验欠缺困扰的广州警方借鉴。台湾:高效务实打击有力理念:深刻先进通过多年实践,台湾警方意识到,电信诈骗已不仅仅是台湾的问题,而是跨境犯罪问题。电信诈骗的核心特征在于,犯罪嫌疑人是通过通信工具传  相似文献   

15.
随着法制化进程逐步推进,犯罪嫌疑人翻供、缺乏有力直接证据的案件在实践中时有出现,如何充分、合理利用现有的间接证据认定案件事实,对公诉人审查起诉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一起翻供案例的审查起诉过程,分析探讨间接证据在事实认定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大量的监控视频信息中查找、发现可疑人员目标,既需要视频浓缩和视频结构化等技术支撑,也需要视频侦查人员根据经过筛查的视频人工研判可疑人员目标。监控视频中查找、判定涉案可疑人员目标的主要方法有:根据犯罪现场内部监控视频判断犯罪嫌疑人;根据犯罪现场环境及嫌疑人行为特点查找目标;利用技术类方法查找涉案人员目标;大数据关联查找法。视频侦查中对犯罪嫌疑人的查找、发现、判断和深层次信息挖掘,需要人工观看与系统快速检索相结合,并与大数据集成条件下的智能化侦查技术相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长四必”侦技一体化现场勘查新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现场提取的痕迹物证等客观证据是侦查破案、定罪量刑的重要依据。在新《刑事诉讼法》的实施和司法改革深化的当下,刑事执法对证据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缺少客观证据,即使抓捕犯罪嫌疑人取得了口供,也很难在法庭上形成有效的证据链。"一长四必"新现场勘查理念的提出,确定了刑侦人员在犯罪现场勘查工作中,要施行必勘、必采、必录、必比的工作机制。"侦技一体化"新模式便是科学落实"一长四必"的新机制,通过对侦查人员的现场勘验技术的培训,从而减轻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量,使他们从小案、普通案件中解放出来,投入更多精力到要案、大案中去,有利于提高侦查部门的破案率,降低由于技术问题导致的错案率,走出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化的现场勘查新路。  相似文献   

18.
《辽宁人大》2008,(8):36-36
编辑部: 我是一名乡人大代表,为了学习人大知识,平时,我比较留意有关人大的新闻。去年6月,媒体报道了河南省新郑市人大代表张某,涉嫌职务侵占侵吞数千万元财产一事。郑州市警方手握其确凿的犯罪证据。按照法律规定,新郑市人大常委会应该许可司法机关逮捕该人大代表,但市人大常委会只作出了暂停犯罪嫌疑人张某人大代表职务的决定而没有明确的逮捕许可,警方无法拘捕犯罪嫌疑人。这引起全国的关注。眼睁睁看着嫌疑人逍遥法外,许多人对此不满,甚至对人大代表人身自由特别保护权提出质疑。我们该如何理解代表的司法特权和暂停代表职务?  相似文献   

19.
3年前,湖北钟祥市一所中学发生惊天特大投毒案,警方借助测谎仪确定该校4名教师为犯罪嫌疑人,并且屈打成招,警方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案件告破。审查起诉开庭审理中,证据不足检察机关撤回起诉,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因难以锁定新的犯罪证据,4名教师遭羁押20个月后取保候审。一年候审期满,司法机关既不结案,又不撤案,4名当事人背负“虎  相似文献   

20.
侦破案件必须掌握犯罪嫌疑人在犯罪现场心理行为信息。DNA检验结果能够明确犯罪现场心理行为信息中"是谁"——主体问题,"是何物"——工具、手段问题,"是如何进行"——过程性问题,"是否具有可信性"——价值评判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